“三江并流”核心区,感受民心相通(边城见闻)

来自: 证券时报网 收藏 发布:如意潇湘网
(原标题:这里有因横断山阻隔“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观,周边情谊却跨越大山交汇交融——“三江并流”核心区,感受民心相通(边城见闻))

在怒江州泸水市片马镇,中缅边民共同庆祝景颇族传统节日目瑙纵歌节。

高玉生摄

缅甸岗房村村民查看白芨种植情况。

怒江州外事办公室供图

2025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期间,驻华使节走进阳坡村了解乡村振兴实践,并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共同歌唱舞蹈。

和赛虎摄

本报记者采访顶康角当(右)。

余文生摄

2024“沪滇情·民族风”第三届怒江峡谷文化周怒江音乐节狂欢夜活动上,中缅两国演员以歌舞会友,共话胞波情谊。

怒江州委宣传部供图

图片来源:云南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审图号为云S(2023)46号

位于怒江大峡谷中的怒江州泸水市城区俯瞰。

高玉生摄

视频报道请看人民日报国际微信公众号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被紧束于60—100公里宽的狭窄地带、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南北走向、高耸连绵的横断山脉,阻断了三条大江的连通,构成了世所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地理景观,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地处“三江并流”核心区。虽有横断山脉阻水挡路,全州98%以上面积是高山峡谷,却未能隔绝怒江人与周边国家民众的交往交融。正如江水奔涌,劈开高山,在曾是中国深度贫困地区的怒江州,当地干部群众不但勠力同心改善交通、发展产业,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还惠及周边国家民众,让中国脱贫经验成为造福周边的“中国智慧”。

一条江连起两个同名村——

“友好村寨就是朋友,是朋友就要一起走”

“胡科长,今年咱们村的白芨长得真不错!”怒江州外事办公室科长胡兴林刚看到本州“岗房村”村民的短信,就收到小江对面缅甸“岗房村”村长阿丁三发来的现场视频:“我们村的白芨,施肥、除草也没落下。”

一条江隔出了两个岗房村,一个在中国,另一个在缅甸。怒江州外事办公室工作人员李雪松介绍,隔江相望的两个岗房村在2017年缔结为中缅友好村寨,两个村子交流交往频繁。阿丁三有亲戚在中国岗房村,平日里线上线下联系不少,交流最多的就是如何种好白芨。他说,村里人种植白芨的热情,源于中国岗房村的成功经验。

白芨又名“白及”,是一种原产于中国的中药材。《本草纲目》记载,“其根白色,连及而生,故曰白及”,意指因其根部呈白色,且多个根茎连及而生,所以称“白及”。谁也没有想到,这“连及而生”的中药材,把两个同名村寨紧紧“连及”在一起。

“怒江的气候、海拔很适合种植白芨,我们驻村工作队先挑一块坡地进行试种,长出来的茎块果然很肥。”胡兴林介绍,2018年,他在怒江州泸水市片马镇岗房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时,试种了1亩紫花三叉大白芨,经过3年精心管护获得丰收。渐渐地,岗房村的白芨越种越多,企业直接“包场”收购。这个好消息传到了缅甸岗房村,缅甸村民走亲戚时纷纷询问:“哪里有苗卖?这东西怎么种?”

2022年,依托中缅友好村寨农技帮扶项目,怒江州外事办公室组织向缅甸岗房村提供8万株白芨种苗,同时通过线上沟通指导白芨种植技术:选哪块地种,怎么挖排水沟,什么时间施肥、捉虫……

翻看阿丁三的手机相册,只见缅甸岗房村的田地里,间距20厘米左右的白芨整齐成行。阿丁三说,村民们从前以种植玉米、水稻为生,但盈利少,都盼着能寻到新出路。“白芨种植很容易学,加上中国给予我们从种苗、肥料到种植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帮助,我们的土地产值更高了,生活也得到了改善。”

2024年6月,胡兴林带着中国企业来到缅甸岗房村,发现种下一年多的白芨茎块已达4两,村里的草果产业更依托友好村寨平台发展壮大。“草果很香,我们原来没吃过,现在煮鸡都要放一些。”阿丁三说。

怒江州是中国最大的草果种植区和核心主产区,种植面积达111.4万亩。草果种植是怒江州的特色产业,也是百姓脱贫的幸福产业,2024年带动当地群众人均增收超3400元人民币。近年来,依托农技帮扶等“小而美”民生项目,怒江州对缅甸边境地区进行草果种植技术培训等,有力增进当地民生福祉。

“友好村寨就是朋友,是朋友就要一起走,有发展机遇就要共同进步。”李雪松说。

职业教育通向幸福生活——

“努力学好中文,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您好,欢迎光临!”身着衬衫西裤的顶康角当,笔挺地站在怒江州希尔顿花园酒店餐厅门前,脸上挂着温暖的笑容。几乎没有客人能辨认出,这名说着一口地道中文的餐厅领班是个缅甸小伙。

2018年,还在缅甸密支那县求学的顶康角当得到一个令他激动的消息:怒江州又开始招收缅甸籍学生了。“我对中国非常感兴趣,想努力学好中文,去看看更大的世界。”顶康角当说,得知可以去中国读书,许多孩子都报了名,最终经过层层选拔,他获得了前往怒江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现为怒江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的机会。

自2014年起,怒江州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分4批开办了4个缅甸籍学生班,开设汽车应用与维修、农村医学、酒店管理、旅游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在安排专业课程的同时也教授中文,以“语言+技能”模式对缅甸籍学生进行培养。作为“小而美”民生项目的一部分,怒江州还为缅甸籍学生提供学费和住宿费等方面的保障。

“刚入学的时候,我只会用中文说‘你’‘我’和‘吃饭’。”顶康角当说,充实的学习安排让他掌握了更多语言和技能,多彩的校园生活给他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我们班在学校的文艺表演中演唱缅语歌曲《兄弟》,还有一次在运动会上取得拔河比赛第一名。”

2021年,顶康角当开始在酒店里实习。“我的心里好像有堵墙,怕自己说的中文不对。”他说,中国客人的鼓励让他燃起信心,并坚定了留在怒江州的决心。如今,顶康角当闲暇时会约朋友到怒江边散步,聚餐兴起时就拿起吉他唱中文歌曲。今年3月,在2025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上,他身着中国独龙族服饰表演舞蹈,向各国友人展示怒江州的新变化和自己的新生活。

“我已经爱上怒江州,希望这里的发展让更多人看见。”顶康角当说。

乡村振兴书写精彩故事——

“我愿意再来怒江州,感受这里的新变化”

顶康角当跳着欢快的民族舞蹈时,缅甸记者佟思渡就在现场。

2025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以“共促乡村全面振兴  共谋现代化发展”为主题,来自34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约300位驻华使节、政府官员和专家学者,深入探讨减贫治理和乡村振兴经验,共谋现代化建设与可持续发展之道。佟思渡受邀参加此次论坛并走访怒江州各地。

会场外,造型别致的悬索桥“通达桥”,引起佟思渡的注意。桥下江水奔涌,让他想起高山峡谷中那些“通达”幸福生活的人们。鲁掌镇阳坡村从贫困村庄到生态旅游热点的故事令他印象最为深刻。阳坡村目前种植草果近3000亩,还打造“一缕阳坡”旅游品牌,每年吸引游客几十万人次,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阳坡村位于高黎贡山云端,是一个傈僳族村落,被誉为“第一缕阳光照耀的地方”。“村子面向怒江大峡谷,清晨可以看日出,第一缕阳光就照在我们村。”村小组组长乔大华介绍,清晨的金色阳光洒在村落屋顶,傍晚的夕阳将整个村庄染成金黄,夜晚看怒江两岸的灯火,美不胜收。

“但是从前的阳坡村,坡陡难走,骑摩托送娃娃上学都要40分钟。”乔大华边走边介绍,顺着新建的观光廊道来到一座低矮的木屋前,里面一对夫妻经营着特色小吃店,向游客供应烤茶、米线等。“我们原来就住在这里。”乔大华说,家家户户种草果后,生活条件渐渐改善了,家门口的公路通车后,悬崖上的阳坡村凭借优美风光逐渐为人所知,也吸引来了像佟思渡这样的周边和远方来客。

2024年9月,造型奇特、仿佛耸立于云端的怒江大峡谷先锋书店落户阳坡村,前来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乔大华带领村民小组干部,顺势成立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吸引发展民宿、餐饮、咖啡等业态的村民加入,规范村内经营秩序。“我了解到,这座书店的设计灵感来自当地少数民族使用的弩,完美结合了传统文化特色与现代建筑风格。像阳坡村这样的精彩故事令人印象深刻。”佟思渡说,怒江之行让他不禁思考,如何将类似的中国经验带回缅甸。

“我愿意再来怒江州,感受这里的新变化。”佟思渡说。

链接·云南怒江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横断山脉核心区,与缅甸奇贝、索罗、考兰铺和瑙朦等4个镇区接壤,边界线长450公里,是中国距离南亚最近的边境州市之一,在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辐射中心建设中处于前沿位置。

近年来,怒江州连续举办减贫治理与全球发展(怒江)国际论坛,积极介绍中国扶贫经验,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共享发展机遇;以怒江峡谷文化周、怒江傈僳“阔时”文化节、目瑙纵歌节等活动为载体,深化与周边国家人文相亲。怒江州还与缅甸缔结10对边境友好村寨,通过实施教育、医疗、农业技术帮扶等“小而美”民生项目,助力改善边民生产生活条件,增进民心相通。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电子邮箱:624937665@qq.com
客服电话:18890353030
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河街道湘江北路三段1500号A3区北辰国荟5302室

Powered by 湖南聚嘉财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ruyici.top Inc.( 湘ICP备202408986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