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资本市场,正日益成为内地涉储企业竞相奔赴的融资热土与国际化跳板。 这一趋势在今年5月迎来标志性节点——行业巨头宁德时代成功登陆港股,率先完成“A+H”战略布局。此举不仅树立了行业新标杆,更如同一针“强心剂”,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催化了本轮赴港上市的热潮。 今年以来,包括亿纬锂能、阳光电源、海辰储能、欣旺达、双登股份、南都电源、思格新能源、天赐材料、先导智能等中国内地锂电产业链企业,已相继宣布赴港IPO计划。通过赴港上市,这些企业旨在拓宽融资渠道、强化国际品牌影响力,并进一步切入东南亚、中东等高潜力市场,为巩固其全球储能市场的领先地位持续注入新动能。 阳光电源/双登股份纷纷传来赴港IPO新进展 8月26日,双登股份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上市,成为AIDC(智算中心)储能第一股。据了解,双登股份此次募集资金净额约为7.56亿港元(约合人民币6.96亿元),将主要用于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将此次IPO所得款项净额约40%,用于其在东南亚地区兴建锂离子电池生产设施,重点生产用于数据中心的专用电池;其二,建立研发中心,着力推进储能电池寿命提升,以及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及BMS技术等关键领域的研发与创新;其三,进一步加强海外销售与营销网络,以增强全球市场影响力、提升对海外客户的服务能力,并推动国际销售业务的持续增长。 双登股份董事长杨锐博士表示,双登不仅是储能电池产品和系统解决方案的提供者,更立志成为AIDC智算中心能源生态的构建者,作为数字化基础设施的“能源操作系统”。 招股书数据显示,2024年,双登股份数据中心储能业务营收占比达到31%,这一数字更是在2025年前五个月进一步攀升至46.7%,一举超越传统优势的通信储能业务,成为双登股份的第一大收入来源;与此同时,2024年,双登股份在全球数据中心储能市场的出货量,排名中国企业第一,在全球数据中心市场份额达到16.1%。 就在双登股份成功登陆港交所的前一天,阳光电源也发布公告,宣布拟发行H股并申请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同时还发布了2025年半年报。 报告期内,阳光电源实现营收达435.33亿元,同比增长40.34%;净利润77.35亿元,同比大增55.97%,业绩增速创历史新高。 其中,有两大变化值得关注:一是储能系统首次超越光伏逆变器,成为其增长与盈利的核心业务。2025年上半年,其储能业务收入178亿元,同比增长127.8%,占总营收40.9%;光伏逆变器收入153亿元,占比35.2%。储能毛利率达39.9%,高于逆变器逾4个百分点,贡献主要利润。 二是海外收入首次超过国内,全球化迈向深化阶段。其上半年海外营收254亿元,同比增长88.3%,占总营收比重达58.3%,成为收入主力。 这意味着,阳光电源已由全球领先的“光伏龙头”正式迈入“储能主导”的新阶段。与此同时,行业数据显示,阳光电源已连续三年居于全球储能系统集成商Top2,2024年其全球市占率达14%,紧随特斯拉(15%)之后。 储能产品方面,今年上半年阳光电源发布了PowerTitan 3.0 AC 智储平台,采用684Ah储能叠片电芯,plus版能量密度超500kWh/㎡;工商业储能领域,其推出的PowerStack 255CS系统,功率125kW,容量升级至257kWh,支持2/4h方案,全天候平均效率实测≥88%。 此次启动赴港上市,阳光电源表示,H股发行将深化其全球化战略布局,提升国际化品牌形象,打造多元化融资渠道,进一步增强核心竞争力。尽管尚未披露募资规模,但此举标志着其正加速迈向资本国际化的新阶段。 内地企业扎堆涌向港股 机构统计数据显示,港交所今年已迎来30余家内地公司上市,截至目前,合计有高达165家内地企业正在排队登陆港交所。 而头部涉储企业密集赴港上市的背后,是行业全球化布局、融资需求升级与资本市场环境变化共同驱动的结果。业内专家指出,这一现象既反映了企业战略重心的转移,同时也预示着储能行业竞争格局正发生深刻演变。 从战略层面看,赴港上市已成为储能企业国际化布局的关键举措。香港具备高度开放的资本环境和灵活的上市机制,能为企业提供展示品牌、对接全球资本、拓展海外业务的高效平台。例如,宁德时代通过港股募资,推进其匈牙利电池工厂建设;亿纬锂能也借助港股,加速在匈牙利、马来西亚等地区的布局,持续推进“全球制造、全球交付”战略。 从融资角度看,储能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在研发、扩产和市场推广中均需要持续大量的资金投入。相较于A股,港股上市条件更灵活、审核周期更短,能为一些尚未达到A股盈利要求,或急需资金的企业提供可行路径。尤其2023年以来A股IPO阶段性收紧,储能行业更是面临上市难度加大、审核周期拉长的现实,而港股则通过多项机制,可为企业提供更高效的上市通道。宁德时代从递表到上市仅用时3个月,即是一个典型案例。 从产业发展角度看,当前这一波上市热潮也将进一步加速储能行业的整合与分化。头部企业通过赴港上市,获得更加充裕的资金,将有利于其进一步加大研发、扩张产能,使其市场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而缺乏资本与技术优势的企业,则将面临更严峻的生存压力。有机构预测,至2030年全球储能市场规模将增至现在的6倍,当前头部涉储企业正借助资本跳板,为其抢占全球市场卡位先机。 有专家指出,储能企业赴港上市已不再是单纯的融资行为,实际上已是在全球竞争加剧、贸易壁垒增强的背景下,中企实施资本战略升级、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品牌国际化的系统举措。未来,伴随更多企业登陆港股,“A+H”双平台模式或将成为中国储能龙头企业的“标配”,同时也为全球资本观察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态势提供重要窗口。 |
半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