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企45年“生命活力”启示录

来自: 证券时报网 收藏 发布:如意潇湘网

如果说,改革创新是深圳城市的基因,那么一代代闪耀的深圳企业一定是深圳发展的生命活力。

在深圳,企业不仅是这座城市产业史诗的参与者,更是创新生态持续奔涌、城市活力永远年轻的深层叙事。

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45年间,一批批年轻人来到深圳,从工商注册成长为上市公司或独角兽企业创始人,华为、比亚迪、腾讯、大疆等企业在这里诞生、壮大,推动深圳的企业创新从“三来一补”向“硬核科技”变迁。

当新赛道接踵而来时,“新茶饮第一股”“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等接连在深圳诞生,深圳企业的创新活力再次释放。

现如今,在深圳,民营经济贡献了全市约50%以上的税收、近60%的增加值、90%以上的就业,民营企业还为深圳贡献了“6个90%”,凸显创新主体地位。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共有A股上市公司425家,市值10.39万亿元,分别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三、第二。

面向城市未来,深圳还有多家硬科技领域的独角兽竞相追逐,企业与深圳将再次共同续写未来有关春天的故事。

企业迭代,创新不息

“开山第一炮”在蛇口炸响,如同春雷唤醒了南方小渔村,也拉开了深圳经济特区建设的序幕,至此改革创新成为深圳经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

随着一系列突破性政策实施,深圳迅速融入全球产业链,推动大量外资和劳动力涌入,以“三来一补”的模式链接世界。1987年,深圳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催生了华为、中兴等一批民营科技企业诞生。

同年,招商银行作为中国内地第一家企业自办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深圳挂牌;1988年,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深圳蛇口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地方性保险企业。

进入1990年代,特区政策普惠化推动深圳向周边地区扩散,珠三角供应链城市群基础开始奠定。凭借大规模生产能力的初级工业化进程,此时的深圳经济从加工贸易转向模仿性创新时代,形成了以华强北为代表的电子市场,成为全球电子元器件的集散地,立讯精密、研祥等一批企业开始成长。

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深圳一大批企业抓住产业升级的机遇,逐步向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转型。2010年,华为首次进入《财富》世界500强,腾讯、比亚迪、立讯精密随后依次上榜,深圳高科技企业逐渐在世界崭露头角。

2020年后,当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时,以科技创新为基底的深圳锻造产业链发展韧性,持续成为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试验田。

如果说,过去从低水平制造向世界级企业转型是深圳的一面,那么在新领域、新赛道敢于尝试、勇于创新则是深圳企业的另一面,资本市场也投来橄榄枝。

在新式茶饮、能量饮料领域,起家于深圳的奈雪的茶2021年在港股上市,成为“新茶饮第一股”;喜茶在最新一轮融资中的投后估值已高达600亿元,其创始人聂云宸以140亿元的持股市值登上今年新财富500创富榜;“功能饮料第一股”的东鹏饮料市值突破1500亿元,拟赴港二次上市。

创新已深刻嵌入深圳基因,当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等全球关注的科技风向席卷而来时,深圳民企抓住机遇,推动众多“第一股”在深圳诞生。云天励飞成为“深圳人工智能第一股”、优必选成为“中国人形机器人第一股”、越疆科技成为港股“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影石创新成为“智能影像第一股”……

此外,英集芯、曼恩斯特、必易微、中科飞测、速腾聚创等新兴产业领域的深圳企业也在这两三年时间里集中上市,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放眼望去,当产业与科技在深圳奏响“交响乐”时,来自不同硬科技领域的独角兽正成为深圳产业跃迁的储备力量,市场频频关注这些深企“新面孔”。

有如逐际动力继半年内完成5亿元融资后,再获京东战略领投;主导3D+AI的元象科技融资超2亿美元;国内DPU行业头部企业云豹智能完成C轮融资;智能驾驶独角兽元戎启行已完成6轮融资;智能制造独角兽思谋科技已完成超10亿元的新一轮融资,且估值还在继续上扬。

从中国平安、招商银行等引领金融行业的创新代表,到华为、比亚迪、腾讯等企业带领中国高科技产业发展,到奈雪的茶、东鹏饮料等企业引领中国新消费,再到云天励飞、优必选、影视创新等众多“第一股”的出现,以及如今的逐际动力、元象科技、元戎启行等众多资本市场新宠儿出现,可以看到的是,深圳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从未间断的梯队快速迭代,面孔更替焕新,这也正是城市创新活力奔涌不息最生动的写照。

现今,在深圳,90%以上的创新型企业是本土企业,90%以上的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都在企业,90%以上的职务发明专利和重大科技项目发明专利都出自企业。

韧性迸发,活力永续

45年来,深圳民营企业的活跃正是城市生命的最有力体现。2024年,深圳民营企业数量达262.3万户。民营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86家、位居全国第一;民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37万家,位列全国第二。目前,深圳拥有37家民营独角兽企业,位列全国第三。

在45年的进程中,深圳的企业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但深圳总能找到出路。1994年,广深高速公路开通,大量台商和港商转到更优惠的东莞,深圳则以此放下“三来一补”的路径依赖,发展自主品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一度影响中国经济增速,深圳则潜移默化迁出中低端制造企业,先进科技企业不断落地,蛰伏多年的科技型企业逐渐爆发声量。

在这当中,一条不断向先进生产力靠拢,向产业链韧性迸发的主线渐显,深圳企业逐渐形成从代工小厂到科技先锋的画像,深圳城市逐渐完成从草莽生长到梯度培育的变革。

这场变革有意思的是,深圳的民营经济不仅有华为、比亚迪、腾讯、中兴通讯等科技“实力派”大厂,近年来备受资本市场关注的科技民企,如云天励飞、优必选、速腾聚创、逐际动力、元象科技、元戎启行等,成立时间基本在2015年前后,其中有不少企业已成功上市,成长速度斐然。

深圳市发展改革委曾公开一组数据,深圳一个初创型的民营企业从设立到成长为科创板的上市公司,平均年限为13.35年,比全国平均水平快1.05年;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需13.25年,比全国快1.71年。成长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独角兽企业分别需7.65年、6.83年,均快于全国平均水平。

而这些民营企业大多涉足新能源、半导体、人工智能、机器人、智能驾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些企业的快速发展,不仅体现了深圳科技的硬核实力,也折射出深圳产业发展的脉络变迁与未来趋势。

深圳早已提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并进行规划和布局。2022年,深圳出台《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提出培育发展壮大“20+8”新兴产业集群。去年,深圳推出“20+8”产业集群的“升级”版,新增低空经济与空天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

2024年,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0.5%,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42.3%。人工智能、机器人、低空与空天产业集群增加值分别增长12.7%、15.9%、26.4%。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69.2%、占全国22.3%;汽车产量跃居全国城市首位。

当企业从代工小厂到科技先锋,从草莽生长到梯度培育,其演变路径清晰可辨,其背后也是城市对企业一直以来坚持的“长期主义”。

一方面是系列政策工具创新,深圳出台多条与服务初创企业相关的硬核措施,比如设立民营经济发展处、实施“万名干部助企行”行动等,为企业提供精准服务。

另一方面是给足创新扶持和金融政策支持,投资企业的未来。数据显示,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增长18.9%,研发投入强度达到了6.46%,二者均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二。

在金融领域,深圳提出引导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多次提到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大胆资本。今年3月发布的《深圳市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5—2026)》明确“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基金规模以年均15%增长。

不难看出,走过45年历史的深圳,不仅是一个具有强大创新基因的城市,也是一个助力企业从0到1、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创新发展的城市。

独角兽的成长更能看出一个城市孕育企业的动能。预示着一座城市未来的独角兽正与深圳的城市产业发展方向不谋而合。

根据GEI追踪,2016—2024年九年间,深圳累计出现78家独角兽企业。2019年以前,深圳独角兽多为智慧物流、智能硬件企业;2020年开始出现喜茶、奈雪的茶、KK集团等网红爆品企业;2022年起,人工智能、机器人、集成电路等“硬科技”赛道独角兽企业数量增多。

当更多新兴产业领域的独角兽面孔在深圳出现并竞相奔逐时,也与深圳这座追求创新的城市实现双向奔赴,共同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

正如著名学者、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所言,深圳改革开放走过45年的历程,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版图里的显著标志就是制造业和创新,当前深圳明确提出发展壮大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积极培育发展8个未来产业,这里可能是中国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摇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电子邮箱:624937665@qq.com
客服电话:18890353030
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河街道湘江北路三段1500号A3区北辰国荟5302室

Powered by 湖南聚嘉财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ruyici.top Inc.( 湘ICP备202408986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