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合科创:从“书架”走向“货架”,做科技成果转化的“摆渡人” ...

来自: 证券时报网 收藏 发布:如意潇湘网

在深圳市南山区,高新技术企业如繁星般密布,清华、北大、南科大、哈工大、深大等一众高校恰似珍珠散落其间,6个双创示范基地、9个诺奖实验室与45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错落分布,共同编织成一条脉络清晰的产学研资源带。而力合科创,正是这条资源带上的耐心 “编织者”,它整合各方资源优势,构建起一套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系统。

科技成果转化向来是公认难啃的“硬骨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际上已将其大致拆解为几个关键步骤:首先是概念验证,随后进入中试阶段,接着是创业孵化与股权投资,最终实现转化落地。尽管“投早、投小”的重要性已成为当前中国创投业共识,但概念验证和中试环节,因技术路线不确定、产品未定型、市场前景难预测、创业团队不完整等因素,仍是难以攻克的薄弱环节,就连传统的VC机构也难以把握。

然而,作为整个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环节,这一难关必须被攻克。起源于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简称“清研院”)的力合科创,成为了首批敢于“吃螃蟹”的先行者。从200多万元起家,到孵化4000多家企业,它不仅助力学术成果从“小书架”走向“大货架”,更见证了中国硬科技的崛起之路。近期,证券时报记者走进力合科创,倾听力合科创董事长贺臻讲述力合科创的“创业史”及深圳科技创新的成长之路。

借力投资,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力合科创的故事,要从清研院说起。作为深圳第一批创投企业,它的诞生与清研院的使命紧密相连。“从成立开始,清研院就干四件事: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投资孵化、人才培养。”贺臻回忆道,随着清研院在科研方面的慢慢积累和沉淀,大量成果亟待落地——有的是自己研发的,有的是校本部的基础研究,这些技术从概念验证阶段走向中试阶段,一旦中试成功了,就要启动市场化的征程。

如何让这些技术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中真实的应用场景?这成为当时摆在清研院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几番思索后,“借力投资”成为了大家的共识,这是打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关键。

就这样,脱胎于清研院、诞生于1999年的力合科创成为中国最早肩负起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机构。“那时候,我们的唯一目标就是把清华和清研院的成果尽快转化到深圳市场里来。”

可起步的艰难远超想象:“有项目有人才,就是没钱。”靠着200多万元的资金,他们从10万元、20万元、50万元的小额投资做起,在“没钱”的困境里,踏出了“投早投小投硬科技”的第一步。

在国内创投圈普遍偏爱成熟项目的环境中,力合科创的选择显得格外 “特立独行”:一是敢于投别人不敢投的早期硬科技项目;二是在当时投资人多数金融出身的背景下,较早组建起工科背景的投资团队。

贺臻坦言,这种坚持,让他们在最初的几年里倍感孤独。“当时没有所谓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成熟经验可供参考,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唯一可参考的,是一批校友从美国硅谷带回来的创业投资经验,进行交流、学习和探索。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这份坚守也迎来了花开时刻。“多年后,东莞、珠海等地的政府开始来深圳跟进我们的项目,那时候才觉得,我们做的事被看见了。”贺臻回忆道。深圳作为中国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逐步加大力度构建支持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态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的价值也日益显现。

截至目前,力合科创已投资500多家高科技企业,其中不乏众多从0到1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成功挖掘培育了氢致能源、基本半导体、中科星睿、微灵医疗等众多优质项目。

在贺臻看来,力合科创并非一家纯粹的投资机构,他更愿意把“投资”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重要抓手,投资获取退出回报,是科技成果转化的结果,但并非目标。

全生命周期赋能科技成果落地 见证生态体系逐渐完备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赛道上,痛点与难点如影随形。贺臻觉得,“如果只是投好一个早期项目,那其实是个伪命题”。因为早期项目如同一个“婴儿”,需要的并非简单的“保姆式服务”,“不是给他吃喝就够了,还要教他走路说话,是一种‘妈妈式’的服务”。

因为从实验室走出来的团队,几乎都是老师带着学生做研发的,他们在市场、管理、企业运营、成本控制等方面专业能力有限,且大多是用科研思维来做成果转化。

然而,科研思维与新技术产品商品化之间,却隔着一道看不见的鸿沟。“比如,如果只是发表文章,可以看谁比谁的技术指标参数更优,但在技术工程化的过程中,为了提高这一点点技术参数,可能要增加成倍的成本,而实际应用中或许根本不需要这么高的技术,高成本的产品也无法进入市场。”贺臻表示。

此外,在他看来,早期项目团队的不稳定性、产品的不成熟性,甚至技术是否真的很先进都难以定论,种种的不确定以及创始人思维的转变背后,需要一个合适的创业团队作为支撑,而技术工程师、产业人才、市场拓展人才必不可少,只有多方力量组合才能形成完整的团队。

力合科创的赋能,便从这里开始,瑞波光电就是力合科创孵化的成功案例之一。瑞波光电是一家从事大功率半导体激光芯片研发和生产的企业,从瑞波光电走出去的芯片,已经广泛应用到无人驾驶、机器人、无人机、测距望远镜、激光显示、医疗美容等领域。公司总经理助理于占涛表示:“我们的创业团队出自于清华大学,在团队还没回国时,就在力合科创的帮助下在深圳成立了公司,力合科创作为股东,帮助我们拿到了办公场地,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一路陪伴瑞波光电发展壮大。”

为创新企业提供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及产品研发资源对接;在体系内建立了共享实验室、研发平台、检测平台;为企业从头搭建框架,提供管理体系、治理体系、内控体系等方面的共创与孵化服务,力合科创为科技成果落地提供了全生命周期的赋能。

回望中国科技成果转化的历史演变,力合科创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最初的阶段,整个社会对科技成果转化的认知十分稀缺,贺臻回顾道,一方面,企业不敢也不愿意买创业公司生产的产品,认为风险大,也不愿意帮忙测试,没人觉得这些新技术能真正助力产业转型和升级,整个生态几乎是缺失的;另一方面,力合科创早期也不成熟,没有系统化的经验和资源,做的项目数量不够多,总结不出系统性的问题。

1999年,科技部等部门出台《关于建立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强调风险投资对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推动作用,这是我国第一个关于风险投资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从那以后,基金多了,创投企业多了,大家在做产业、做科技上有了初步的认知。”贺臻表示。

2012年“十八大”明确提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将科技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关键环节,其机制与模式日益成熟、持续发展。作为该领域的“先行者”,力合科创通过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技术沉淀,参与建设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该体系于2015年荣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特等奖。

一个基金矩阵、一套项目“活水”系统和“三跑”理念

2021年,力合科创的子公司力合创投联合汇通金控等机构,发起设立了西丽湖国际科教城概念验证基金与中试基金。这两只基金成功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以“基金化”的方式呈现,不仅开了国内的先河,也是其在科技成果转化的赛道上深耕二十余年后,迈出加速搭建系统化基金矩阵的重要一步。

在基金的运营效果上,两只基金也表现不俗。贺臻介绍,目前基金运行三年多时间,无论是项目的存活率、后续融资情况,还是项目从概念验证向产品化、工程化的过渡,都非常良性。今年5月,深圳发布《深圳市促进风投创投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6)》明确提出,将支持深圳市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参与风险投资、创业投资,推动设立概念验证基金、中试基金。

今年年初,深圳市首只种子子基金——深圳市光明力合科学城种子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正式开始运作,首个投资项目聚环科技也完成首期投资款交割。

虽然基金的总规模不大,但在贺臻看来,却承载着构建科技成果转化生态圈的重要使命,通过概念验证打通上下游,解决科技创新最后一公里的“死亡之谷”问题。

除了聚焦极早期的投资,力合科创也在发展聚焦成熟期和特定领域的产业投资。据贺臻介绍,力合科创与深圳能源集团合作成立了一只11亿元的产业基金,“该基金聚焦成熟期并兼顾早期项目,紧紧围绕深圳新能源的制备、储运和应用,帮助深圳能源布局整个产业链”。至此,力合科创的基金布局已形成两个层级,一是种子+天使期;另一个是成熟期+产业基金。两个层级互相支持,为不同阶段的项目需求提供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力合科创的科技成果转化经验和早期投资的布局模式,还进一步复制至湖北、重庆等省市。2025年6月,湖北省首只概念验证基金——湖北力合概念验证种子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成立,这是湖北省首个“投早、投小、投未来”的投资联合体,与此同时,力合科创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武汉)同步揭牌,首批概念验证基金项目进行签约。

基金矩阵之外,力合科创还以三大“抓手”建立了一套项目“活水”系统:一是清研院上百个概念验证中心,其每年会给力合科创推送经过技术验证的项目;二是力合科创与深大、南科大、清华、哈工大(深圳)、华南理工等高校,以及港科大(广州)、港中文(深圳)都建立了全面合作,帮助其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三是力合科创还与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化技术研发平台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如此,优质项目来源如同源源不断的溪流,汇聚到力合科创体系中。

在陪伴项目成长的过程中,力合科创还总结出了陪跑、接力跑和领跑的“三跑”模式。贺臻重点介绍了“领跑”,这也是力合科创作为上市公司自身产业布局优势的体现,“作为上市公司,我们除了成果转化和孵化,也做产业。如果项目与我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吻合,就逐渐追加投资,慢慢变成控股股东,甚至主导它,既做资本领投方,也做产业领投方”。

这“三跑”,恰似一场漫长的接力,力合科创在其中既是陪跑者,也是接力者,更是领航者,让科技成果在耐心资本与新质生产力的沃土上,一步步从概念走向现实。

从最初的200万元起步,到如今构建起覆盖概念验证、中试孵化、产业赋能的全链条生态,力合科创的历程,正是一条将实验室里的“知”与市场中的“行”深度融合的探索之路。它不仅是将成果从“书架”摆渡到“货架”的桥梁,更是培育创新土壤、催化产业变革的“沃土”。在深圳南山这片创新繁星闪耀之地,力合科创以长期的坚守和系统性的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的道路正不断延伸。未来,随着更多“力合科创”的出现和成长,中国的科技创新必将更加顺畅地跨越“死亡之谷”,让更多闪耀着智慧之光的科技成果服务社会、创造价值、贡献股东。

校对:杨舒欣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电子邮箱:624937665@qq.com
客服电话:18890353030
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河街道湘江北路三段1500号A3区北辰国荟5302室

Powered by 湖南聚嘉财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ruyici.top Inc.( 湘ICP备202408986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