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促成果落地、解转化难题 技术经理人,牵好专利转化这根“红线”(身边的“十四五”))
图① 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等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7月30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实现“十四五”圆满收官。 目前,“十四五”规划纲要各项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等指标进展符合预期;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粮食、能源综合生产能力等指标进展超过预期。 这些指标说明了什么?“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成就与你我生活有何关系?如何高质量完成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本版今起推出“身边的‘十四五’”系列报道,深入一线,走企业、探工程,访民生、听民情,在亲历者身边感受奋斗故事,在数字指标中探寻创新活力。 ——编 者 【“十四五”亮点】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专利产业化才能实现价值,这一过程常常需要“科技红娘”促成。在湖北武汉,技术经理人陈围(见图①右,刘健摄)正是这样的“牵线人”。 “我和团队已帮助上百项专利技术成果成功转化,转化金额约4亿元,带动投资约10亿元。”在武汉市技术转移研究院,陈围细数“媒妁之功”。 今年40岁的陈围,大学毕业后长期在企业从事项目管理和投融资服务。一次为大型科技企业服务的经历,让她发现了技术转化的广阔天地:“企业对技术迭代需求迫切,但自己研发周期长、资金难负担。”于是,企业希望她帮忙寻找现成的技术方案。 “我们在专利市场为企业匹配到2个契合的技术团队。”陈围随即安排双方深入洽谈,在彼此“看对眼”后,又协助敲定合作方式、收益分配等细节,高效促成这桩专利转化。 大量企业苦寻适用专利,同时,众多优质专利“待字闺中”。她意识到“为更多企业和专利牵线搭桥,是件极具价值的事”。陈围创立湖北科惠通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成为一名技术经理人。 挑战接踵而至。“最难的是在庞大的数据库中精准筛选出真正有价值的专利。”陈围几乎每天都研读行业报告,抓住一切机会参加行业展会,还持续参加技术经理人培训,“这样才能了解科技成果转化领域的最新动态。” 随着技术理解力不断增强,她的团队将成熟技术方案与企业进行匹配的成功率也越来越高。 对于基础性专利,企业与技术“双向奔赴”,陈围只需促成双方见面,转化往往水到渠成。 但要将前沿、高价值专利实现转化,却非易事。 “企业对前沿技术的应用需求有待开掘,而从事前沿研究的专家,重心多在学术研究上。”陈围说。 武汉科莱烯科技有限公司研发车间,一条约15米长的新型盐湖提锂矿物膜中试产线上,机器滚轮运转,一片片薄膜材料快速成型、收卷。“这些薄膜可以把锂从卤水中‘淘’出来,每小时处理卤水量达自身体积50倍以上。”公司负责人赵云良介绍,这种薄膜能让卤水中锂、镁等元素的分离率超99%,但成本不到进口膜一半。 赵云良是武汉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2019年,他和团队利用蒙脱石特性,将其用于制成矿物膜,提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关键原料——锂。3年后,一次项目评审会上,陈围了解到这项研究。“从业经验告诉我,这项专利转化价值很大。”然而,初次沟通后,从未涉足专利转化的赵云良向陈围坦言了三大困境:不敢转、不会转、没钱转。 面对挑战,陈围团队制定了方案:“我们全面评估专利商业可行性、市场空间及产业融合关键点,消除‘不敢转’的顾虑。”之后,团队设计了股权架构与商业估值模型,协助赵云良制作商业计划书与产业化方案,攻克“不会转”的难关。 两大困境解决,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赵云良在2022年成立了公司。中试研发阶段,陈围与湖北同创绿色创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共同完成了项目的种子轮融资,解决了“没钱转”难题。 “通过持续向客户送样测试,再基于反馈迭代技术,企业搭建调试好了设备产线。”陈围介绍,赵云良的专利已具备商业化生产基础,并获第二轮融资。 为了培养更多“科技红娘”,2024年7月,武汉市技术转移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陈围担任院长。目前,武汉市的技术经理人约有2300人。“3到5年,我们要培养一支万人规模的专业技术经理人队伍。”陈围说,“他们‘专’在懂产业、懂政策、懂创新资源、懂金融,将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坚实桥梁。” 本期统筹:秦瑞杰 版式设计:蔡华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