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中央多次强调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并聚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与落后产能治理。生猪行业作为典型代表,因非洲猪瘟后产能快速扩张、需求端转向多元化,叠加供应端品种改良带来的生产效率提升,供需阶段性错配矛盾突出,企业陷入低价竞争、利润压缩的“内卷”困境。对此,2025年农业农村部等部门密集出台调控政策,围绕“控产能、降体重、限二育”精准发力,推动行业从无序扩张转向高质量发展,其实践路径与成效对破解更广泛领域的“内卷”困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近段时间,生猪行业的“反内卷”政策措施陆续出台。 6月10日,农业农村部提出生猪产能调控框架:全国能繁母猪调减100万头,至3950万头,略高于基础产能;优化生猪生产,加大弱仔淘汰力度,引导降低出栏体重,国储收储体重要求降至115公斤;加强监测,地方要将二育等情况纳入监测,每月向农业农村部上报能繁、存栏、均重、二育等情况。 7月8日,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严格规范生态环境行政检查大力提升执法质效的通知》,强调要加强监控预警和监测溯源,精准开展个案检查。南方水网地区正着力落实全面畜禽养殖环境污染治理。 7月11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畜禽养殖场备案管理办法》,自9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统一了全国畜禽养殖场规模标准和备案程序,有助于加快构建现代畜禽养殖体系、进一步保障我国畜禽产品稳定供给和质量安全。 7月17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局长黄保续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重点抓好两方面工作,促进生猪生产稳定发展。一是调产能。加密发布市场预警信息,引导有序出栏,加快淘汰低产母猪和弱仔猪,适应性调整产能,促进供需均衡。二是稳政策。落实地方生猪稳产稳价责任,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措施,抓好非洲猪瘟常态化防控,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底线。 7月23日,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召开推动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会议邀请牧原、新希望、正大、德康、双汇、金锣等头部企业参会。会上,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指出,要严格落实产能调控举措,合理淘汰能繁母猪,适当调减能繁母猪存栏,减少二次育肥,控制肥猪出栏体重,严控新增产能。要加快建立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加强猪种遗传资源开发利用,推进生猪种业自主创新,支持生猪种业企业做优做强。要毫不松懈抓好生猪疫病防控,加快补齐中小养殖场户防疫短板,严格生猪检疫监管,守牢不发生区域性重大动物疫情的底线。要深入开展养殖业节粮行动,大力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持续推进豆粕减量替代。要推进生猪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加快畜牧业设施设备更新改造,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落地应用,集成推广先进适用养殖技术,推动生猪产业数智化改造。要全面推进生猪安全规范屠宰,严厉查处屠宰检疫环节违法行为,积极推进粪肥资源化利用。要鼓励大企业通过订单养殖、托管代养等方式,与中小场户建立紧密联系的合作机制,带动合作农户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整体来看,生猪行业“反内卷”政策措施主要集中在“控产能、降体重、限二育”3个方面。 由于近年来养殖利润薄弱以及疫病间歇性暴发,散养户进一步退出市场,行业集中度逐渐提高。2021年,农业农村部曾预计,生猪养殖规模化率为53%。当年,前十大养猪上市公司出栏量占比为14.31%。农业农村部的数据显示,2024年生猪养殖规模化率为69%,较2021年上升16个百分点。2025年上半年,前十大养猪上市公司的出栏量占比达到23.7%,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因此,开展座谈会,邀请龙头企业进行行业指导,有助于引导生猪行业整体控产能、降体重。 控产能方面,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行业龙头牧原股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减少5.4万头,至343万头,连续两个季度调减。牧原、温氏相关人士均明确表示,公司短时间内不会因为生猪价格的上涨而大幅扩大产能。 降体重方面,据农业农村部数据,6月生猪宰后均重为90.3公斤,环比减少0.58%,同比减少2.11%。在政策引导和高温影响下,生猪出栏屠宰均重有所下降。当月的销售简报显示,牧原、温氏、新希望的出栏均重分别为108.64、113.69和99.21公斤。在已公布月度出栏体重的公司中,除牧原因6月仔猪销量减少、均重微增之外,各企业出栏均重明显下降,行业降重出栏趋势明显。 非洲猪瘟期间,散养户由于养殖技术及基础设备条件有限,损失严重。之后,大量散养户转成养殖周期短的二次育肥户。二次育肥是指养殖户购买已经达到正常出栏体重的健康猪(通常为200~250斤),再进行一段时间的育肥,使其体重增加至350斤或更重,最后出售以赚取差价。这种模式在非洲猪瘟后逐渐流行,成为生猪行业的一种常见操作。不过,该行为打乱了猪价节奏,不利于稳定猪价。环保政策将促使行业落后产能升级或出清,有利于生猪养殖高质量发展,也有助于抑制二次育肥行为。(作者单位:华安期货)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