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炎热,深港口岸的人气更为“火热”。 近段时间以来,深港跨境出行客流量屡创新高。在这背后,深港两地交流更加频繁,两座城市该如何更好地抓住这波“流量经济”来激发消费新动能? 从数字看深港融合加速度 据深港口岸部门统计,8月16日深港陆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达102.71万人次,创单日客流历史最高纪录。根据公开信息,2023年深港陆路口岸累计超1.6亿人次出入境,日均超40万人次;2024年深港陆路口岸日均旅客通关量增至60.09万人次;今年1至7月,深港陆路口岸出入境旅客达1.405亿人次,日均66.29万人次,8月份以来更是频频刷新单日客流量历史纪录。出入境双向活跃,深港两地“双向奔赴”持续升温,也考验着两地口岸通关、交通接驳、服务配套等。 8月18日,深港两地高层在深圳会晤并达成一致意见,将加强合作更好满足陆路口岸通关需求。其间,深圳方面表示,将持续强化深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规则衔接,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协同升级,推动口岸通关查验模式改革创新,优化通关便利化,更好服务大湾区要素便捷流通和市场一体化建设。香港方面表示,将持续加强沟通合作,因应最新趋势作出前瞻部署,强化联动通报机制,完善沟通与资讯共享及发布,提升口岸通关能力。 记者走访发现,深港之间未来还将有新的口岸及交通配套服务供给。如今,新皇岗口岸正在建设之中,2026年有望投入使用。日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批准了北环线项目第一部分的财务安排,该项目获314亿港元投资,主线连接屯马线和东铁线,支线直通皇岗口岸。就在8月1日,深圳沙头角口岸重建项目拆除工程正式启动,标志着该口岸升级重建进入实质性阶段,重建后的沙头角口岸将成为纯旅检口岸。 口岸商业火爆将通关流量沉淀为消费和产业 通关和交通便捷使深港“一小时生活圈”变得成熟便利,两地居民利用周末进行短途休闲购物、探亲访友等已成常态,更多的消费动能被激发,口岸商业的火爆或许就是深港之间“流量经济”变现的缩影之一。 (莲塘口岸商业城 吴家明/摄) 莲塘口岸是深港间最年轻的陆路口岸,人气却急速上升。近日,记者再次前往莲塘口岸现场看到,跨境客流火爆也带旺了周边口岸商业城。有商铺经营者告诉记者,暑期餐饮生意特别火,家庭旅客特别多,生意额比6月份增长近20%。 记者在一些社交平台也看到,很多香港博主都会介绍如何“玩转”深圳口岸,吃喝玩乐样样齐全。记者在罗湖口岸与深圳火车站之间的深港融合商业街看到,现场人气同样火爆。商区趁势而变,新开了许多烧腊和新式茶饮铺位,这些都是香港旅客的最爱。前来消费的香港消费者还告诉记者:“现在通关回内地,大多数地方都可以使用电子快捷支付,我们也开了银行账户,在深圳坐车、购物、消费都非常方便。” (罗湖口岸旁的深港融合商业街 吴家明/摄) 如今,在深港交流更加频繁的背景下,深港两座城市如何更好抓住这波“流量经济”?在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发展研究所副主任研究员刘雪菲看来,深港要共同接住这波“泼天的流量”。对于通关措施,罗湖、福田、深圳湾等主要口岸试行无感通关,做到“抬脚过关”,并推广澳门的24小时通关和“一次查验”模式,减少旅客排队和重复检查;推动延长通关时长和水路口岸试点,例如前海——香港机场航线,打通更多快速通道;同时,建设覆盖商圈、科研园区和住宅区的跨境直通巴士网络,形成高频率、点对点的跨境通勤线路,让人流“进得来、动得快”。 她还表示,深圳要把通关流量沉淀为消费和产业,比如罗湖口岸改造升级,引入港人特色消费街区,推动“过关即消费”;前海与河套联动,试点跨境“点对点”通勤巴士,把人流导向办公和科研园区;并在支付、医疗、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务上加快对接,让港人“愿意来、留下来”。香港则应推动文旅业从资源型向服务型转型,发挥国际都会优势,以高品质服务和中西文化融合的独特体验吸引旅客,把过境人群转化为稳定的消费群体。最后,双方要建立协同机制。深港应推动互认机制和“白名单”制度,对科研人员、跨境员工和重点企业通关实行快速备案,提供专属便利政策。在节庆和文旅节点期间,设计“高频次+环线式”的跨境交通模式,比如购物、旅游、展会专线,把高峰流量精准导入消费、旅游与生活场景。 校对:王朝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