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是从事资产管理业务的专业金融机构,在市场上公开发行基金产品,募集资金后开展投资。为了增强投资者对基金的信任,展现对实现投资目标的信心,有些基金公司的控股股东在发行产品时会自己申购部分额度,有些基金经理也会自掏腰包进行申购。此外,在基金进入开放期后,也会有基金公司拿出公司的自有资金进行认购。所有这些行为,在市场上都被称为基金自购。 实际上,这种自购行为在十多年前就存在了,历史上大多数基金公司都在不同程度上认购过本公司的产品。统计显示,以往的这些认购大多规模不大,通常一两千万元就算是多的,而且认购的主要品种是债券型或者偏债型基金,时间节点则普遍是股市处于下跌阶段。由此可见,那时的认购虽然表达了对后市的某种乐观判断,但同时提示这种判断是非常谨慎的。其行为主要还是为了向市场表态,在特定的环境下,这样操作是具有一定必要性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鼓舞市场信心的作用。当然了,在某种程度上,就其认购的品种与规模而言,象征意义可能更大一些。 不过,今年以来公募基金的自购呈现出了一些新的特点。其一是规模明显增加,从年初到本月上旬宣布自购计划的基金公司超过130家(次),总量已逾50亿元,而且从品种上看股票型与偏股型的产品占到了近一半的比例。而最近公布自购计划的南方基金,计划出资2.3亿元,且全部为股票ETF,另有多家基金在自购计划中还明确表示持有时间不短于一年。在股市处于向上突破阶段,大笔自购股票型基金,并且自愿锁定一年以上,这种现象在过去是未曾有过的,因此很值得投资者关注。 应该说这其中不乏政策引导的因素,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多次要求公募基金利用自有资金自购权益类基金,发挥作为机构投资者的作用,并且强调基金的收益要与投资者的利益深度绑定。在这样的背景下,不少公募基金都划出部分利润用于自购基金份额,从而形成了类似上市公司都会想方设法回购部分发行在外股份的氛围。 另外,这与近段时间来股市行情向好、大家对未来的预期趋于稳定有关。由于各界普遍认可股市有望平稳上行,基金也就有动力自购权益类基金,这既是表达对行情的看法,也是以此为途径增加基金公司的收益。这几年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管理费因为费率下降而有了明显的减少,对其盈利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因此减少对股东的分红,将部分盈利用于投资就成为增加收益的一种选项,而这方面投资的首选自然是自购权益类基金份额。还有就是,虽然现在股市表现不错,但公募基金的销售状况还不那么令人满意,上半年权益类基金的份额还有所下降。 因此加大销售力度,特别是加强对现有业绩较好的产品的持续销售,也就成为公募基金展业的重要任务之一。此时,主动而且高调地开展自购,无疑是最好的销售策略之一。当然能否达到这个效果,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在某种意义上,人们可以把公募基金的自购行为,看作是其在资本市场上所摆出的一种姿态。从过去那种蜻蜓点水般的少量自购,到现在的携巨资大举介入,实际上也是表明了公募基金对市场认知的变化以及随之所采取的应对策略。 而对投资者来说,不管是通过认购基金间接投资,还是个人直接买股票进行投资,都应该重视基金的自购行为及其演变,因为这提示了一批专业的机构投资者对市场的看法。显然,当公募基金不断增加自购权益类基金份额时,人们的确有理由去看好后市。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2 小时前
3 小时前
3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