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学笃行阐释习近平经济思想2025年会“共建‘一带一路’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与会嘉宾围绕“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世界现代化”议题展开深度讨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秘书长袁达表示,12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秉持丝路精神,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合作范围扩大到全球五大洲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成为全球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影响最深的国际经济合作平台。 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对外开放通道网络持续完善。截至2025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1.2万列,通达欧洲26个国家229个城市,“丝路海运”航线已达134条,空中丝绸之路覆盖61个共建国家,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加快形成。 同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区域开放布局不断优化,东部地区开放引领作用更加凸显,中部地区开放增长极陆续形成,西部从开放的“后位”变成了“前锋”。据悉,上半年,我国中西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8.1%,比2013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开放发展的动能显著增强。 袁达进一步表示,实践充分证明,共建“一带一路”将国内国际双循环紧密结合,为我国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注入强劲动力,成为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 特别是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背景下,共建“一带一路”展现强大的韧性和生命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表示,当前,外部环境继续深刻复杂变化,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与此同时,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不断拓展更高水平、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发展新空间,迫切要求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在他看来,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要以九大机制为重点。具体包括规划标准对接、加强“硬联通”“软联通”“心联通”、完善产业链、供应链务实合作、完善新兴领域国际交流合作机制、完善投融资多元化保障机制等。 “共建‘一带一路’是一项长周期、跨国界、系统性的世纪工程。”王一鸣认为,机制建设对共建“一带一路”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才能把合作协议转化为共建行动,把短期合作项目转化为长期发展动力,推动可持续共同繁荣。 “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秘书长陈刚则从绿色发展的角度,分析了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未来方向。陈刚表示,共建“一带一路”,也是在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借助绿色低碳专家网络、绿色发展投融资合作伙伴关系等合作机制,可推动更多中国绿色低碳技术、产品、服务走出去,让更多务实的合作项目在共建国家落地生根。 “朋友圈”越来越大,“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也越来越多。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副司长郭学军透露,相关统计显示,目前中国企业海外员工的人员已经超过40万人,这些人应该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积极力量。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一带一路”投融资多元化保障机制,培育长期支持“一带一路”项目的耐心资本。 商务部综合司一级巡视员宋立洪认为,引导产业链在共建国家合理有序布局,不仅能够通过产业合作让共建国家将自己的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提升我们自己的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同时,在统筹标志性项目时,也需要关注小而美项目。宋立洪透露道,围绕这一方面,商务部会根据项目的战略意义和价值,精准地支持,做好基础设施与产业链的协同,重大项目与小而美项目的衔接,采取投、建、联一体化等多种方式提升效率。 宋立洪建议,巩固传统领域合作的同时,也可拓展新兴领域的合作,鼓励与共建国家的绿色、数字、科技研发等领域展开合作,积极发展丝路电商、人工智能等产业。 |
2 小时前
3 小时前
3 小时前
3 小时前
3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