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玻璃、纯碱期货价格波动加剧。在“反内卷”政策的影响下,玻璃、纯碱产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市场变革。这轮由政策预期主导的市场波动,既让部分企业暂时缓解了经营压力,也暴露了行业供需格局中的深层次问题,产业链各环节都在预期与现实中寻找新的平衡。针对供需调整、产业驱动因素、企业应对策略等话题,记者通过对湖北、河北、山东等地的产业企业的电话调研,深入剖析“反内卷”背景下玻璃、纯碱行业的真实生态与发展趋势。 从情绪驱动到现实检验 近期,在玻璃、纯碱市场,政策与供需预期的博弈,成为市场走势的核心驱动因素。从产能淘汰政策的推进,到下游需求结构的动态变化,再到短期追涨行为与长期行业整合趋势的交织,市场参与者的情绪在乐观与谨慎之间频繁切换。对玻璃、纯碱产业企业而言,如何在价格起伏中坚守理性,在诸多不确定性里锚定经营决策的确定性,已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反内卷’政策的核心,是解决违背经济运行规律的低质量、同质化竞争问题。”中信寰球商贸有限公司玻璃、纯碱期现业务总经理范国圣表示,这一政策信号的释放,迅速在玻璃、纯碱市场掀起波澜。 2025年6月,玻璃与纯碱价格处于历史低位,玻璃行业亏损面持续扩大。 “从往年玻璃销售规律看,梅雨季过后需求会有所增加,使市场参与者对行业发展前景的信心增强,从而带动市场情绪回升。这时市场参与者对玻璃、纯碱市场的关注度会显著提高。”湖北某玻璃厂期货部负责人说。 山东海化集团期货部负责人王铭之向记者表示,当前市场对纯碱行业的政策预期主要聚焦两个方面:一是“20年以上老旧产能淘汰”政策的实施;二是玻璃行业燃料结构改造,即推动天然气替代煤制气,以实现降低碳排放的环保目标。 “这两项政策被市场视为促使供给侧收缩的重要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已提前反映在价格走势中。部分企业采取主动挺价、囤货惜售等策略,推动价格阶段性上涨。”王铭之称。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当前市场价格涨幅已部分透支“反内卷”政策预期,而政策实际执行的节奏与力度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在王铭之看来,关于“20年以上产能淘汰”政策,目前官方尚未明确具体的实施时间与产能退出标准。比如,窑龄虽超20年但仍具备改造价值的生产装置是否纳入淘汰范围,政策执行过程中是否配套相应的财政补贴措施以缓解企业产能退出压力等。在此背景下,部分企业可能通过技术改造延长装置使用周期,使实际产能退出规模低于市场预期。另外,玻璃行业燃料改造进程受成本因素制约明显。“由于天然气价格显著高于煤制气,在玻璃深加工企业利润微薄的现状下,企业主动进行燃料改造的意愿普遍不足,改造进度可能慢于预期。”王铭之说。 范国圣告诉记者,最初产业对此轮玻璃、纯碱价格上涨缺乏心理准备,随着市场情绪的不断发酵,期现商开始入场扫货,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业的库存和资金压力。现货市场跟涨,又提升了期货市场价格的上涨动力,短期形成了正向循环。 对此,河北望美实业期货部负责人霍东凯认为,玻璃、纯碱市场情绪高涨,本质上是期货市场大涨引发的期现正反馈,产业内外对供需的实质性改善并无预期。这种预期与现实的落差,为后续市场调整埋下了伏笔。 范国圣指出,当前玻璃、纯碱现货涨价缺乏坚实的需求支撑,更多是政策预期的传导。相关数据显示,7月玻璃产量创年内新高,但下游深加工订单排单仅3~7天。纯碱库存虽从上游向中游转移,但186万吨的库存量仍处于历史高位,且2025年新增产能的压力尚未释放。 “基于政策预期的价格上涨难以持续,一旦预期落空,回调压力将迅速释放。”王铭之说。 产能调整与需求瓶颈的制约 “从玻璃市场看,‘反内卷’政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需结构的调整上。”湖北某玻璃企业相关负责人认为,政策将引导企业减少无序竞争,优化产能布局,使市场供需关系逐渐趋于平衡。 据沙河玻璃市场人士介绍,“反内卷”政策升级前部分玻璃、纯碱上游企业已处于亏损状态,价格上涨有助于企业消化库存和修复利润。目前玻璃生产成本抬升尚不明显,6—7月玻璃厂用煤价格小幅上涨,天然气价格较稳定,石油焦价格有所回落。 “在市场竞争过程中,玻璃企业正经历优胜劣汰,日熔量逐步下降,单条小吨位浮法玻璃生产线在市场竞争中有明显短板,不具备竞争条件。同时,一些企业在生产线升级改造后,产品质量和品牌力得到提升。”上述市场人士表示,过去玻璃深加工企业以工程订单为主,对玻璃质量要求偏低,随着工程订单减少,部分加工厂转向家装订单,而家装订单客户要求较高,对浮法玻璃企业的原料使用和技术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上述湖北玻璃企业相关负责人看来,玻璃市场的产能调整是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新增产能与淘汰产能并存,意味着市场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对生产企业而言,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企业需要积极应对淘汰产能的压力,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等方式提升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抓住升级产能的机遇,加大研发投入,推动产品升级,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变化。”他说。 从供应端看,当前玻璃与纯碱行业均面临产能“新增与淘汰并存”的困境。玻璃行业冷修进程停滞,2025年上半年浮法玻璃日熔量维持在15.5万~16万吨,尽管潜在冷修规模达2.14万吨/日,但价格反弹让企业延缓了减产计划。 对此,沙河玻璃市场人士解释说,小吨位浮法玻璃企业本就缺乏竞争力,价格上涨后,冷修动力进一步减弱,产能出清陷入僵局。 相比玻璃行业,纯碱行业的矛盾更为突出。2025年将新增290万吨以天然碱为主的产能,2026年计划再增480万吨,而“老旧装置淘汰”政策因执行标准不明确,影响范围不确定。 “天然碱凭借低成本优势加速替代,高成本合成碱企业若不进行技术改造,终将被市场淘汰,这是比政策更刚性的产能出清。”王铭之说。 需求偏弱是更严峻的挑战。从下游需求看,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对玻璃行业造成了显著影响。随着新建房屋数量的减少,玻璃需求也随之下降,浮法玻璃企业明显感受到市场的寒意,经营压力增大。 “在‘反内卷’情绪驱动下,企业对纯碱的需求确实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上述湖北玻璃企业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玻璃产能下降,对原材料纯碱的需求也相应减少;另一方面,为了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企业会更加注重成本控制,对纯碱的采购策略也进行了调整,由原来的厂家直采变为期现结合。 据上述沙河玻璃市场人士介绍,房地产行业持续低迷(预计2025年地产竣工面积下降7%~13%),直接制约玻璃需求。玻璃深加工企业中小厂“缺单”成常态,过去依赖的工程订单大幅减少,转向家装订单后又面临更高的质量要求,短期难以形成有效增量。 “家装订单要求玻璃颜色透亮、均质化处理,这对浮法玻璃企业的原料和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部分中小企业难以适应。”上述沙河玻璃市场人士说。 纯碱需求同样承压。光伏玻璃率先减产30%,导致重碱需求下滑,库存压力转向轻碱;组件企业开工率偏低,8月需求可能进一步收缩。 霍东凯告诉记者,随着“反内卷”政策的演进,纯碱需求是逐渐走弱的,尤其是近期在光伏玻璃企业持续去产能的背景下,从理论上看,纯碱的刚性需求会明显走弱。对此,范国圣也表示,光伏行业本是纯碱需求的重要增长点,如今却成了拖累。 受访产业人士普遍认为,供需失衡的背后,是产业升级的阵痛。供应与需求的不匹配是当前玻璃、纯碱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如何根据市场需求淘汰落后产能、杜绝“批小建大”等是玻璃行业需要深思的问题。同时,也需要加强行业自律,避免无序竞争行为,共同维护行业的健康发展。 库存转移改变产业链的博弈逻辑 调研中记者了解到,库存数据的变化是观察玻璃、纯碱市场的重要窗口。在“反内卷”政策驱动的行情中,玻璃与纯碱库存均出现下降,但这并非需求改善的信号,而是一场“库存从上游向中下游转移”的产业链博弈,背后暗藏不容忽视的风险。 据沙河玻璃市场人士介绍,这轮库存转移始于期现商的套保操作。当期货价格持续升水现货价格时,贸易商通过买入现货、卖出期货进行套保,这既能帮助上游企业缓解库存压力,又可通过基差回归获利。 “期货升水后,期现商大量套保,上游企业库存下降,下游企业也能在基差回归后拿到低价货,形成良性循环。”上述人士表示。 但库存转移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范国圣表示,中游贸易商成为库存的临时持有者,而下游加工厂因订单不足,采购节奏已从“批量补库”转为“少量多次采购”。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部分玻璃企业前期储备了两个月左右用量的纯碱库存,当前面对涨价,采购意愿低迷,中游企业库存积压风险正在上升。 “目前我们公司库存量处于中性水平。近期受市场情绪及期现联动效应影响,贸易商和期现商表现出积极的拿货意愿,华中地区各厂家库存较前期均呈现明显下降趋势。”上述湖北玻璃企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短期库存正处于从上游厂家向中游经销商和期现商转移的过程中。后期中游库存能否加速去化,仍取决于下游加工厂的订单需求是否能完全消化当前产量。“若下游加工厂订单需求稳步回升,将有效推动中游库存去化,进而缓解上游厂家的库存压力。若下游订单持续疲软,中游库存可能会面临累积风险,对上游厂家造成更大的库存压力。”他说。 受访产业人士认为,库存转移还改变了产业链的博弈逻辑。上游企业通过移库缓解了库存压力,但失去了对市场的定价主导权;中游贸易商虽通过套保锁定了利润,但需承担库存贬值风险;下游企业则在被动接受价格传导的同时,面临订单不足与成本上升的双重压力。 霍东凯表示,后期玻璃库存可能在基差走强后从中游转移至下游,再次形成上游库存累积状态,这种循环对产业链健康不利。若8月后房地产竣工数据未能改善、光伏装机量未能回升,中游积压的库存将面临集中抛售压力,倒逼价格回调。 在王铭之看来,产业企业需理性看待短期市场情绪引发的价格波动,避免将阶段性“补库行情”误判为市场需求的根本性反转,进而盲目扩大产能或囤货惜售。“尤其是在当前行业库存处于高位的情况下,企业应重点关注下游市场的消费节奏,而非单纯跟踪采购订单量的短期变化。”他提醒说。 市场人士表示,短期看,市场仍将处于“预期与现实赛跑”阶段,政策细则落地速度、产能出清情况、需求复苏节奏等将决定后续价格走向。长期而言,“反内卷”的核心是回归高质量发展——玻璃企业从“拼价格”到“拼质量”,纯碱企业从“扩产能”到“优结构”,产业链从“无序竞争”到“协同发展”。 范国圣表示,“反内卷”不是要制造价格泡沫,而是要让市场机制真正发挥作用。当政策引导与市场规律形成合力时,玻璃、纯碱产业才能摆脱周期波动的桎梏,实现从“内卷”到“进化”的跨越。 (文章来源:期货日报) |
昨天 23:42
昨天 22:12
昨天 22:03
昨天 21:02
昨天 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