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50年,中欧关系如何“穿越迷雾”?

来自: 证券时报网 收藏 发布:如意潇湘网

“我们在传统领域里有一些竞争关系,但在人工智能、数字化、应对气候变化这些新的领域,应成为(中欧)新的合作增长点,做大合作蛋糕。”7月29日,中国前驻德国大使史明德在“再遇见——中欧建交50周年特别策划发布仪式”圆桌对话环节中称。

中欧建交的航程,恰好驶过了半个世纪的光阴。同任何双边关系一样,中欧之间也存在一些分歧。史明德指出,双方应聚焦合作与新增长领域,妥善处理分歧。若放任分歧被放大,则将损害合作大局。

中欧经济总量合计占世界的三分之一,贸易量超过全球的四分之一,人口总和占世界近四分之一。当今世界变乱交织,单边主义、霸凌行径严重冲击国际秩序和国际规则,中欧合作的战略意义进一步凸显。

“在快速剧烈变化的世界秩序中,中欧都是稳定性的力量、可预期的力量、持续性的力量、和平的力量。”中国人民大学区域与国别研究院院长、教育部欧洲联合研究院执行院长翟东升在致辞中称,“希望中欧之间能够不被地缘政治所压倒、不被短期和局部利益所绑架、不被外部的政治施压所扭曲,能够成为世界和平之轴、开放之基、绿色之源。”

“双向奔赴”五十载

1975年,中欧建交之初,双边贸易是从传统的服装、鞋帽、玩具起步的,当时,中欧货物贸易额只有24亿美元。

转眼半个世纪,到2024年,我国和欧盟已经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商务部副部长鄢东日前在国新办发布会上介绍称,中欧货物贸易达到7858亿美元,再加上1448亿美元的服务贸易,双边贸易总额已超过9300亿美元,经贸合作已经拓展到机械设备、汽车、光伏产品等高端制造业。

今年一季度,据中国海关统计,中国对欧盟的进出口额达1.3万亿元,相当于中欧每分钟都有超过1000万元的贸易往来。

双向投资方面,欧盟是中国重要的外资来源地和投资目的地。截至2024年底,欧盟企业累计在华实际投资1500多亿美元,中国累计对欧直接投资近1100亿美元,双方双向投资存量达2600亿美元。种种数据显示,中欧双边投资已驶入“快车道”。

“过去50年,中欧经贸关系充满韧性,这体现在两大方面。”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姚铃在上述研讨会中指出,一方面,双边经贸投资合作已由单向流动发展为双向格局,产业链供应链紧密联系有目共睹。另一方面,其韧性还体现在本世纪以来,成功应对多重挑战——无论国际金融危机、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还是新冠疫情,都未能阻挡中欧经贸互动升温。

在姚铃看来,当前中欧经贸摩擦增多,背后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国际经贸环境的变化。近年来全球经济和贸易增长放缓,对欧洲经济构成压力。同时,经济全球化正遭遇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的反扑,国际格局发生改变。二是,中欧之间在竞争力方面的结构性差异。去年欧委会发布了《欧洲竞争力的未来》报告,明确承认欧洲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上落后于中美。在绿色转型方面,尽管欧洲启动较早,但中国在光伏、电动车等绿色制造领域迅速崛起,占据全球70%的市场份额,令欧洲感到压力。从这个视角看,中欧当前经贸摩擦的关键在于欧方能否保持开放心态。

面对欧洲内部时常响起对华“去风险”“脱钩”的噪音,姚铃认为,在欧盟委员会权力上升、态度趋强的背景下,我们着力在成员国层面强化双边经贸纽带。“过去我们主要聚焦法国和德国,现在则扩大至更多国家,包括西班牙、意大利和荷兰,双边往来正在持续加强。”

气候合作缘何成关键落子

7月24日,第二十五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后,双方共同发表《中欧领导人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以下简称“联合声明”)。据新华社报道,联合声明称,双方认为中欧绿色伙伴关系是中欧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是中欧合作鲜明底色,双方在绿色转型领域有坚实的合作基础和广阔的合作空间。

中欧峰会为何先把应对气候变化写入关键合作领域?

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崔洪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在当前复杂的国际环境下,中欧双方依然能够举行会晤并达成一定共识,展现出合作的韧性。最终双方能够坐下来谈,并在气候变化等领域达成共识,本身就是积极的信号。

“气候变化议题本身也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尤其是针对美国的政策转向。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大力推动传统能源复兴、削减新能源补贴,美国在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上与欧洲的结构性矛盾已经显现。相较而言,中国与欧洲在这一领域反而拥有更大的合作空间。”崔洪建说。

中欧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协调,也为绿色产业的合作奠下基础。就在今年4月,中欧双方正式签署《绿色科技合作备忘录》,未来三年将共同投资150亿欧元,聚焦氢能、储能、碳捕集等六大领域,打造全球最大的跨国绿色技术研发联盟。

能源基金会国际合作执行主任张慧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解决方案提供者,如果中欧双方都致力于继续推动气候行动,尤其是在可再生能源新技术部署方面的合作,将对全球产生积极影响。在具体产业合作层面,只要有了政治互信,双方企业家就会不断探索如何深化合作。

“除此之外,另一个值得关注的重要方向是中欧如何通过技术和资金,开展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特别是针对那些深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在建筑节能改造方面,中欧也存在巨大的合作潜力。”张慧勇说。

加强互信,突出合作共赢

“50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它让我们有机会停下来,回顾我们已经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让我们有机会去思考未来怎么办。”欧盟轮值主席国丹麦驻华大使孔墨客在致辞时称。

在史明德看来,中欧关系发展已有50年,合作始终是主流。尽管当前在国际局势动荡的背景下,中欧关系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和挑战,但他对未来发展依然充满信心。首先,最重要的是加强互信,明确双方是伙伴而非对手。中欧合作不是风险,也不是威胁,而是合作共赢的关系。如果把这种定位确立清楚,中欧关系就有进一步发展的基础。第二,要突出合作共赢的理念。随着力量对比的变化,中欧在经贸、科技等领域的摩擦和竞争有所上升,这一点必须要正视。但欧洲的经济界和企业界仍对中国充满信心,愿意继续投资、扩大合作。他们始终是中欧关系中的中坚力量和稳定因素。

在现场众多中欧学者看来,要瓦解双方认知中的偏见、恢复和深化互信,题眼还在民间交流、人心相通。

“没有游走过世界的人,其世界观是这个世界上最危险的。”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王建斌在发言中引用了德国现代教育奠基人威廉·冯·洪堡的一句名言。

史明德也强调,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交流固然重要,但其根本在于人与人之间的理解和沟通。特别是青年之间的交流,有助夯实民意基础,增加中欧关系的稳定性。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7月27日,美国总统特朗普表示,美国已与欧盟达成新贸易协议,对欧盟输美商品征收15%的关税。跨大西洋关系的演变,将如何影响中欧关系?

崔洪建对记者表示,我们需要对当前的形势保持清醒认知,一方面,不应过高估计欧美之间所谓的协调,他们更多是“貌合神离”。另一方面,也不必把当前中欧之间的困难看得过于严重。中欧之间在结构性利益上的互补性依然存在,合作的韧性和信任也并非轻易能被短期变量所撼动。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郑全怡对本文亦有贡献)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电子邮箱:624937665@qq.com
客服电话:18890353030
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河街道湘江北路三段1500号A3区北辰国荟5302室

Powered by 湖南聚嘉财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ruyici.top Inc.( 湘ICP备202408986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