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相继对“天神之眼”进行大规模OTA升级,并推出对中国市场所有 “天神之眼” 车辆用户在智能泊车场景下的安全及损失全面兜底的承诺后,比亚迪再次明确了智能化发展路径。 “在电动化的技术积累的基础上,比亚迪提出了电动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的技术路径。”7月28日,包括比亚迪集团高级副总裁、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杨冬生、副院长韩冰、智能化软件开发中心主任李锋、比亚迪集团品牌及公关处副总经理杜国忠在内的多位比亚迪高管在接受财联社记者采访时,给出了比亚迪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双线战略上的发展核心。 这一技术路径的来源,基于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关于“电动化上半场和智能化下半场正在交替演进”的表述。以比亚迪 “天神之眼” 为例,该系统依托璇玑架构,构建起从传感器端到执行器端的 “整车级端到端” 控制体系。在爆胎、低附着路面控制等极端场景中,能够联动动力、悬架、制动系统,减少事故风险。 “易四方和易三方同样是电动化与智能化融合的典型,四电机驱动与后轮转向可以使泊车效率提升50%至80%。”杨冬生举例说明。 基于在电动化转型中确立的优势,比亚迪在智能化技术上更看重其成熟度和收益。针对当前不少车企在VLA技术上积极布局,杨冬生认为,比亚迪VLA技术旨在提升车辆安全上限与用户体验,如优化驾驶流畅度、提升安全指标等。“新推出的技术需满足严格的安全及拟人化维度要求和准入门槛,且要超越上一代技术,并且要经过严格测试后才可进入量产阶段。”比亚迪研发团队表示。 此外,在行业更倾向于布局大算力的背景下,比亚迪则坚持在算法上进行优化。杨冬生认为,在算法研发阶段,比亚迪需要大模型、大算力支持,但量产后需进行 “剪枝”,将技术部署到中小算力平台,以适配现有量产车型。基于此,比亚迪并没有自研计划,而是联合英伟达、地平线等企业优化算力部署,专注于 “大模型小型化”,以500TOPS算力承载BEV模型。 在全栈能力构建上, “天神之眼” A平台实现100%自研, B平台则采取开放合作模式。杨冬生称,在合作过程中,依托自身数据和整车能力优势,比亚迪掌握整车定义及电子架构设计的话语权,同时为合作方提供发展空间;在合作分工上,合作方侧重主流版本开发,比亚迪负责差异化定制较多的车型及复杂动力系统平台工作,双方优势互补。 据比亚迪披露, “天神之眼” 辅助驾驶车型保有量已经超过100万辆,通过“智驾平权”,比亚迪希望进一步对销量产生拉动,并且培养起用户对智能辅助驾驶的使用习惯。据杨冬生透露,目前比亚迪自动泊车使用率已从此前的40%提升至60%以上,通过责任兜底机制,逐渐建立起用户信任。 |
昨天 23:59
昨天 23:50
昨天 22:58
昨天 21:48
昨天 2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