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一手牵企业、一手连银行,由政府部门组成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打破过去横亘于各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企业质效。本报今起推出“时报经济眼・小微融资协调启示录”系列报道,通过对浙江、福建、山东、重庆等省市的实地走访,分上、中、下篇,展现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最新经验和有益做法。 证券时报记者 孙璐璐 秦燕玲 “以前去企业走访谈金融服务,一些企业会以为我们只为推销贷款,有了这个机制后,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和我们一起上门了解企业的金融需求,能获得企业更多的信任,企业和我们的交流也更细致深入。”温州银行平阳支行工作人员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上述工作人员提到的机制,就是2024年10月由金融监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立的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从供需两端发力,统筹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和银行放贷难等问题,引导信贷资金快速直达基层小微企业。 记者近日走访小微企业发达的浙江、福建两省多地发现,自机制建立以来,多部门高效协同实现信息共享,银行能够更加精准有效地挖掘企业实际需求,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缺乏融资抵押物、信用记录受损、贷款到期续贷等诸多难题,助力小微企业资金获取更畅通、融资成本更低。 精髓在协调: 多部门联动 对小微企业大摸底 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的核心,在于下沉到市县层面建立工作专班,搭建起银企精准对接的桥梁。工作专班既是这个机制的核心,更是体现“协调”的精髓。 据多地银行人士介绍,当地发改部门会牵头整合辖内有实际经营活动的经营主体清单信息,金融监管部门按照企业基本开户行、最大授信行以及对“无贷户”匹配就近银行等方式确定走访分配名单。同时,当地乡镇(街道)的工作人员会跟银行一道走访企业,共同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与政策需求。 为避免银行争抢企业客户资源陷入“内卷式”竞争,机制在给银行分配走访清单时也做了相应安排。以温州为例,当地在机制实施中指导各区县专班,结合乡镇(街道)小微企业数量、银行网点分布、企业开户银行等因素,对企业走访清单进行“二次分配”,提出“1家主办行+1家备选行”的走访原则。 “协调机制的初衷是为了解决小微企业融资中的结构性难题,如果因推进过程中的操作不当,过多打扰了企业,反而可能破坏机制的设计初衷,这是我们努力避免的。”温州金融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称。 台州金融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也对记者表示,自机制启动以来,台州分局就联合相关部门筛选出小微经营主体清单,并进一步细分为“有银行服务”和“无银行服务”两类。有银行服务的,推动主办银行第一时间完成需求对接;无银行服务的,部署乡镇(街道)和合作银行“1+1”迅速对接,精准满足稳贷、续贷、扩贷、接贷等七类需求,最大限度缓解小微企业资金周转压力。 “走访企业的过程,也相当于对当地小微经营主体经营情况大摸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经济运行情况。”台州金融监管分局统计与风险监测科负责人称,以台州为例,机制运行以来,已实现全市65万小微市场主体走访全覆盖,累计向31.78万户次发放贷款4893.24亿元。其中首贷户4785户,发放贷款103.38亿元。 关键在信息: 在更了解企业中 精准发现金融需求 在银行看来,机制最大的好处是解决了信任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可以让银行更加精准地发现企业的金融需求。 “政府筛选过的企业清单里共享了很多有用数据。”上述温州银行人士称,银行以前走访企业,精准对接很困难,现在在政府部门帮助下能对接企业实际控制人,企业是否有抵押物都能知晓。 在晋江,“网格员+银行信贷员”的走访小分队是当地探索小微融资的新模式。据晋江经济开发区五里园第四网格负责人朱伟民介绍,机制建立以来,当地以网格为单位,大规模、系统化推进政策上门、服务上门,形成“政策解读+需求摸排+融资对接”的一站式服务模式。“开发区的企业都认识网格员,通过网格员带着银行人员上门,沟通起来更顺畅”。 正是通过这种“地毯式”摸排,让银行挖掘到融资需求。 王艳(化名)在泉州经营着一家无纺布生产企业,公司成立于2017年,多年来与银行的业务合作主要集中在账户结算等基础服务,未曾尝试借助融资工具盘活资金,即便在2024年公司推进设备升级改造需花费3000万元,也全部使用自有资金。转折点出现在机制落地后,通过银行上门了解企业日常资金周转情况,介绍可以帮助企业的金融工具,王艳才发现借助适当的金融工具可以帮助企业盘活资金、降低财务成本。 此前,王艳的公司面临着一道经营难题:上游核心供应商多为大型石化企业,坚持现货现款结算,需先支付大额采购款才能发货;而下游销售端却存在长达6个月的应收账款账期,大量资金被积压在回款环节。这种“上游现款采购、下游长期赊销”的结构性矛盾,让企业承受着巨大的流动资金周转压力,整体运营成本也随之攀升。 在机制推动的精准服务要求下,民生银行为企业向上游供应商开立2500万元履约保函,替代企业原需占用的巨额现款,缓解了即期资金压力;同时,面对今年以来受国际贸易环境波动影响,公司遭遇“下游企业压价、资金回笼账期拉长、不确定性因素加大”等周转新压力,民生银行设计“信用证福费廷”融资方案,以1000万元授信帮助企业提前回笼资金。 据民生银行泉州分行行长屠其俊介绍,两项业务“组合拳”,是银行在协调机制下为企业“量体裁衣”的成果,精准打通了上下游结算模式差异造成的核心资金占用瓶颈,企业资金周转率大幅提升,积压资金“活”了起来,综合融资成本显著下降。 目的在助企: 想企之所盼切实解决问题 机制的建立不仅让企业融资变得更顺畅,更关键的是解决了企业很多此前无法解决的实际诉求。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机制运行后,信用修复、无还本续贷覆盖面扩展和对“无贷户”融资需求精准挖掘,是银行提升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主要新亮点。 在信用修复探索方面,部分地区监管部门要求银行机构对于不符合本行授信条件无法办理的,明确向工作专班反馈具体原因和工作建议,由工作专班统筹开展融资辅导,实实在在帮助小微企业修复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例如,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某沙石料场因违反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被当地环保局出具了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在申贷过程中提示违反环保规定,无法获得贷款。当地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及时协调指导企业在“信用中国”完成信用修复,并指导银行机构通过申请例外核准进行处理,核查确认对企业经营无实质性影响,解除预警,帮助企业申贷得以顺利审批,成功获得银行贷款100万元。 在扩大无还本续贷政策覆盖面方面,2024年9月,金融监管总局对无还本续贷政策作出优化调整,其中包括将续贷政策阶段性扩大至中型企业,政策期限暂定为3年。 瑞安市华忠水产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忠水产”)就是一家受益于此次无还本续贷政策扩围的中型企业。公司从事水产养殖、加工和销售,年产值在3亿元左右。据公司负责人林建华介绍,年初原材料价格升高、流动资金紧张,公司有5500多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面临到期,一度让企业犯了难。在支持海洋经济与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的双重指引下,瑞安农商银行及时摸排到华忠水产的融资困境,为其压缩信贷流程,提供55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无还本续贷,解决了企业续贷难题,有效降低企业财务成本。 “之前了解到朋友的小微企业都能够获得无还本续贷支持,很羡慕,想着我们这些中型企业什么时候也能够享受无还本续贷的便利,现在政府终于听到了我们的心声,银行主动上门了解到我们的诉求,并简化流程快速为公司的到期贷款进行续贷,解决了企业资金周转问题,降低了财务成本。”林建华称。 此外,在发现“首贷户”方面,机制通过“大数据筛查+上门走访”的方式精准挖掘信贷需求。温州金融监管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传统的银行小微客户营销具有广撒网特征,企业是否“首贷”需待深度对接后才能确认。针对“‘首贷户’在哪儿”的问题,分局对全市活跃经营主体清单进行筛分,梳理出“无贷户”与“有贷户”清单,分层分批形成银行“首贷户”储备库,结合企业融资意愿提高走访联系频率,在企业需要融资的关键节点及时对接,提升服务精准性。 浙江傲隆管道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24年12月,目前是温州地区唯一一家螺旋管生产企业。公司成立时间虽短,但是管理团队拥有超15年的螺旋钢管生产制造经验。据上述温州银行人士介绍,该行根据温州金融监管分局提供的“无贷户”清单,精准获取公司融资需求,深入走访了解后,得知该企业正处于初创阶段,且公司名下无资产。不过,经银行分析,公司虽然成立不满1年,没有形成系统的财务数据,但优势在于该公司已经和中交、中铁签订两个大单,订单合计有7000多万元,后续货款回笼有保障;公司法人是本地企业家,有资产有资源有人脉,且个人负债较低,也未出现过负债不还等不良记录。 基于上述分析,经平阳县小微企业融资协调机制工作专班协调,温州银行平阳支行在风险可控前提下,给予企业420万元的授信额度,一周内完成放款,保证企业顺利投产。 机制的建立是政府部门之间高效协调配合的结果,更是架起了银行和企业信息互通的“快速路”,是我国持续提升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质效的又一次机制升级。正如采访过程中一位资深银行人士所言:“我在银行干了20多年,第一次感受到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如此密切联动,共同推动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这项机制最重要的是打破银行、企业、政府监管之间的信息壁垒,促进融资精准对接,压实各方责任,提升金融服务质效。”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