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股市行情稳步上行,热点持续不断,上证指数行至3600点附近。与此同时,公募基金规模站上34万亿元的新台阶。 活跃行情下,基金投资领域有什么新变化?公募方面,指数化投资趋势加速、“固收+”产品需求爆发,以及主动权益类基金信任重塑,共同勾勒行业未来增长路径;私募方面,乐观预期之下进攻策略向“新”而行,同时防守之道并未缺席;而基民投资行为呈现分化,要实现长期回报需要投资者、产品共同成就。 公募 规模突破34万亿元三大主线勾勒行业前景 ◎记者 赵明超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公募基金规模合计达34.39万亿元,再创新高。这是公募基金规模首次突破34万亿元。 规模创新高的背后,缘于行业生态的重构。指数基金成为增长引擎,头部基金公司依托资源优势巩固强者恒强格局,部分中小基金公司则跳出同质化竞争,凭借差异化打法实现弯道超车。与此同时,在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下,稳健类产品已成为重要的规模增量。 站在34万亿元的新起点,指数化投资趋势加速、“固收+”产品需求爆发,以及主动权益类基金信任重塑,三大主线共同勾勒出公募业未来增长路径。 新高:规模突破34万亿元 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境内公募基金管理机构共164家,其中基金管理公司149家,取得公募资格的资产管理机构15家。以上机构管理的公募基金资产净值合计34.39万亿元。 基金产品数量快速增长。截至6月底,公募基金产品数量为12905只,再创历史新高。算上7月以来成立的新基金,以及正在发行或即将发行的新基金,当前基金产品数量突破13000只。 从6月不同类型开放式基金的规模变化情况看,债券基金成为吸金主力,单月规模增长5078.7亿元。与此同时,受益于权益市场反弹,6月权益类基金规模增长超2600亿元。其中,股票基金规模增长1483.47亿元,混合基金规模增长1213.31亿元。通过分析可发现,股票基金以指数基金为主,混合型基金中主要是主动权益类基金。 此外,6月QDII基金规模增长近300亿元。 不过,货币基金被较多赎回,6月规模缩减1675.72亿元。在业内人士看来,货币基金规模大幅缩减主要与收益持续走低有关,资金正在涌向收益更高的产品。 规模攀升推动头部基金公司阵营持续壮大。天相投顾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易方达基金以2.16万亿元的公募基金管理规模领跑,华夏基金也首次突破2万亿元。此外,广发基金、南方基金、天弘基金、富国基金、嘉实基金、博时基金、汇添富基金的公募基金管理规模均超万亿元。 新局:ETF成竞争胜负手 从当前公募行业格局来看,部分头部基金公司抓住了ETF发展风口,培育出多只爆款ETF,规模遥遥领先。具体来看,截至二季度末,今年以来易方达基金非货管理规模增长907.24亿元,华夏基金增长862.93亿元,富国基金增长超800亿元。 上述基金公司均拥有多只巨无霸ETF。以富国基金为例,截至6月30日,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规模从去年底的221.9亿元增至479.18亿元,富国中债7-10年政策性金融债ETF规模从372.24亿元增至520.47亿元。仅上述两只ETF就贡献了超400亿元增量。 “头部基金公司资源丰富,能在ETF上进行更多投入,从而做大规模。”在业内人士看来,ETF具有较强的头部效应,规模越大的ETF流动性越好,吸引更多资金涌入,强者恒强。 在股票ETF竞争白热化的背景下,部分中小基金公司通过前瞻性布局债券ETF实现突围。具体来看,截至二季度末,海富通基金的非货管理规模为1692.32亿元,较去年底增长超470亿元,行业排名也大幅提升9位。梳理发现,债券ETF成为海富通基金规模增长利器,上半年海富通基金旗下仅债券ETF规模增长就达440亿元。 在无人问津时布局,在人声鼎沸时收获。例如,成立于2020年8月3日的海富通中证短融ETF,2021年5月规模仅5000余万元,截至今年6月30日规模高达489.91亿元,最新规模突破530亿元。 除ETF外,部分以主动权益投资见长的基金公司开拓新赛道,在“固收+”类产品上表现亮眼。以中欧基金为例,截至二季度末,非货管理规模较去年底增长超600亿元,其中“固收+”产品规模大增。具体来看,截至二季度末,中欧丰利债券基金规模从去年底的52.77亿元增至128.42亿元,中欧增强回报债券基金规模从35.23亿元增至62.46亿元。 新机:三大主线勾勒未来 站在34万亿元新起点的公募,下一站去往何方? 在业内人士看来,指数化投资势不可挡。“近年来,指数化投资快速发展,各类产品层出不穷。这主要得益于政策支持、产品种类日渐丰富、中长期资金入市带动需求增长等多方面因素。深化资本市场改革政策稳步推进,指数化投资仍有巨大发展空间,保险资金、二三支柱养老金以及居民财富配置将构成指数化投资的重要增量。”招商证券分析师张夏表示。 ETF行业竞争激烈,“新玩家”持续进场。6月5日,长城中证红利低波动100ETF成立,这是长城基金发行的首只ETF。此外,近日,兴证全球基金官网披露一则采购结果,采购项目名称为兴证全球基金管理有限公司ETF业务系统采购项目-赢时胜估值和PCF等项目。 除指数基金外,主动权益类基金有望重拾升势。在经历过去几年的深度调整后,今年以来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强势反弹。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25日,今年以来超九成主动权益类基金实现正收益,数百只基金收益超30%。 随着赚钱效应显现,主动权益类基金发行规模明显回暖,多只基金发行规模超10亿元,部分基金发行规模更是超20亿元。 “未来,主动权益类基金规模分化将非常显著,谁能获取超额收益,谁就能被投资者认可。”某基金公司高管直言。 此外,“固收+”产品将成为重要增量来源。业内人士表示,当前无风险收益率持续走低,稳健类产品需求大幅提升,“固收+”基金备受关注。银华基金称,在债券资产票息收益空间持续收缩的背景下,“固收+”策略通过配置一定比例的股票、可转债以及运用部分衍生品工具等,开辟了新的收益来源,有望助力投资组合维持相对可观的整体收益水平。投资者对于资产配置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固收+”基金凭借其攻守兼备的特点,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在业内人士看来,指数基金应在产品创新上突破,主动权益类基金要以业绩证明其核心竞争力,“固收+”产品则须在平衡风险与收益中打造差异化优势。唯有紧扣投资者需求、深耕核心能力,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私募 进攻策略向“新”而行 防守之道必不可少 ◎记者 马嘉悦 Choice数据显示,7月28日,上证指数盘中站上3600点,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1.5万亿元。市场的热闹,正考验着私募的攻守之道。 在近期市场快速上涨中,不少私募一方面聚焦消费新趋势、经济新变化、技术新突破等挖掘优质标的,积极布局;另一方面则在选股时更关注估值、现金流等,同时做好组合中个股的高低切换。 在头部私募看来,政策持续发力、中长期资金入场以及基金赚钱效应显现,都将成为市场行情的有力支撑。 百亿级私募态度乐观 上证指数行至3600点附近,百亿级私募态度也愈发乐观。 近日,淡水泉创始人、首席投资官赵军在投资者交流会上表示,优质中国资产仍存在价值重估的机会。 他分析称,全球资金对中国市场的配置自2021年见顶后,近一年出现了低位企稳的迹象,后续随着中国经济复苏确定性不断提升,全球资金有望增配中国优质资产。从产业角度来看,优势产业头部公司展现较强的个股阿尔法,全球化趋势下这类标的的机会大概率持续演绎。 星石投资表示,今年以来,在上证指数逐渐上涨突破3500点的过程中,银行和非银金融贡献点占比超40%,明显高于其成分股权重。从估值端看,当前仍有近半数个股的市净率处于中位数以下,接下来股市流动性将保持充裕,逆周期调节政策也会助力企业盈利的见底回升,股市行情有望从金融板块逐步扩散。 用星石投资的话来说,目前上证指数的强势突破,更像是系统性行情半山腰上的“加油站”。 在重阳投资合伙人寇志伟眼中,市场走向指数性行情的概率正越来越高。他认为,在无风险利率处于低位的情况下,资金配置权益资产的需求持续增强,近期公私募权益类基金募资端已出现积极信号,未来增量资金的流入将成为市场向上的重要支撑。 某渠道人士透露,目前大多数百亿级私募仓位在七成以上,部分知名机构仓位更是增至近九成。 顺势而为谋进攻 乐观预期之下,向“新”而行是大多数私募的进攻策略。 “新兴行业的快速崛起,将催生更多投资机会。”景林资产基金经理金美桥表示。 他透露,除红利股外,将积极关注科技创新行业和精神消费类企业。如今,中国的工程师红利持续释放,受海外情况掣肘的行业或将在未来取得巨大突破。与此同时,越来越多人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在这一过程中会涌现优秀企业。 赵军坦言,公司正围绕消费新趋势以及出海,持续挖掘机会。 他分析称,近年来,中国娱乐业出海从过去提供商品消费的“世界工厂”,转变为面向全球的“多巴胺工厂”,游戏、潮玩、短视频等行业通过低单价、低门槛的形式向全球提供快乐。此外,在一些泛消费领域,女性消费者占比正在显著提升。这些消费新趋势,都将催生新的投资机会。 AI也是淡水泉后续研究和布局的重要方向。赵军表示,团队调研发现,中国企业已深度参与全球AI产业链,利润愈发丰厚。尽管AI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但部分行业已出现有一定收入体量的AI产品。 Choice数据显示,截至7月28日,近一个月来电池、汽车零部件、通信设备、半导体、化学制药等板块接受机构调研频次居前。 热闹之中防守不能缺席 在看到机会的同时,也要关注不确定性。随着市场行情走强,私募愈发注重攻守兼备。 “最近市场越来越热闹,但我们投资选择却越来越谨慎。”静瑞资本创始人余小波表示,基于产业端面临的客观环境,接下来在选择标的时,对生意安全性、企业负债和现金流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严格,更加关注企业资本配置能力,同时对价格反映的风险补偿要求越来越高。 金美桥表示,后续投资要进一步做好行业基本面前瞻性研究,努力挖掘商业模式好、自由现金流强的企业。 除对标的选择更为谨慎外,多家私募还通过“高低切换”做好防守。 畅力资产董事长宝晓辉表示,从历史经验来看,A股在突破3500点后往往会走出亮眼的趋势性行情,但仍须对估值分化保持高度关注。 “如果股价过于领先于基本面变化,部分标的或板块或存在回调风险。”赵军认为,应快速反应、灵活调仓,以应对外部变化。 基民 投资行为呈现分化 长期回报需共同成就 ◎记者 陈玥 朱妍 随着上证指数行至3600点附近,基民的投资心态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当前市场处于什么阶段?赚钱了是该加仓还是撤离?没买到涨势凌厉的基金,要不要调仓? 随着交易心态的变化,基民对基金的交易也开始变得频繁。投资者怎样才能摆脱“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魔咒,真正获得长期回报?对此,机构投资者通过一系列案例和数据,讲述了如何避免基金收益受侵蚀。 投资行为分化 “终于把那只套了3年的医疗基金清仓了。”最近,基民晓祝(化名)不仅将至今仍亏损30%的一只主题基金赎回,还把到期的银行理财资金陆续转入近期净值上涨较快的创新药主题基金。 持仓不到1个月,新买入的创新药主题基金净值涨幅已接近12%。这让晓祝既兴奋又忐忑:“看着上涨就想加仓,但又总想起之前越补越跌的日子。” 有的基民开始“买买买”,有的基民则更为谨慎。“现在市场上不少板块轮番上涨,身边朋友也忙着买入,我却不敢动。之前亏怕了,就算别人说今年能赚钱,我也想再看看,确定行情稳了再说。”一位基民坦言。 部分基民则再次体会了一把“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的遗憾。老高(化名)今年以来的投资行为堪称“反向指标”,年初追高科技基金后没来得及止盈,只能无奈止损。本以为这就结束了,没想到最近科技板块又逐步回升,看着曾经持仓的基金净值快速上涨,老高满是懊悔:“当时要是再等等,或者止盈操作灵活点,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真是越想越难受。” 随着行情持续演绎,投资逻辑方面的一些误区也被同步放大。 “追涨杀跌、频繁交易等行为会降低整体回报。”盈米基金资深投资顾问熊思远认为,以基民追高为例,最近的案例就是2019年至2021年,当时基金重仓的白酒、医药、新能源等赛道成“核心资产”,明星基金被火热申购,不少投资者在顶峰入场后至今未解套。今年以来的情况也与那段历史高度相似。一季度,投资者对短期大涨的黄金热情十足,不少投资者高位加仓后被套,本质上仍是“追涨热门”的行为惯性,应高度关注其对长期回报的影响。 晨星基金研究中心认为,以行业基金为例,这类产品在短期市场热度驱动下易吸引大量资金,一旦行业步入“逆风期”,相关基金业绩会出现大幅回撤,部分投资者难以承受亏损压力,最终选择低位抛售。如此一来,投资者不仅未能享受可观的丰厚收益,还可能错失后续反弹契机。 长期回报难而正确 在机构投资者看来,要想获得更好的长期回报,首先要避免侵蚀基金收益的行为。 哪些投资行为会侵蚀基金收益?某基金公司发布的统计报告称至少有三种:一是追涨杀跌;二是过度集中;三是频繁交易。 “通过统计过往权益类基金的申购数据得出结论:这些基金的申购高峰出现在行情高点。这意味着不少投资者正是在高位买入、低位卖出,其交易行为的择时特征恰恰与‘别人贪婪我恐惧,别人恐惧我贪婪’背道而驰。”该统计报告还显示,基金的波动率也与持有人的交易损耗正相关,波动率大的基金,持有人交易损耗往往较高。 何为交易损耗?机构人士分析称,交易损耗等于净值增长率减去持有人实际收益率。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基金的利润增长率完全等于基金的净值增长率,即该基金为封闭基金且于报告期内未分红。而开放式基金是可以随时申购赎回的,交易损耗的绝对值越高,意味着基民更容易高买低卖、追涨杀跌,导致基民整体实际投资收益下降。 “我们认为,好的投资结果需要基金和投资者两方面共同成就。”兴证全球基金相关人士表示:一方面,投资者要养成好的投资习惯,如定投、分散持基、减少频繁交易等;另一方面,基金产品应风格稳定、配置均衡,以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损耗,提升持有体验和实际收益。 中欧财富表示,通过一些科学化的投资引导,能够有效提升客户的持有体验。比如,近年来中欧财富通过“中欧带你投”跟投服务,推动客户定投“超级股票全明星”权益组合,截至今年7月22日,该投顾组合主理人账户累计投资1092天,持仓收益达13.14%;用户方面,此跟投计划中的盈利账户占比攀升至70%,显著高于同期偏股基金指数,以及该投顾组合的业绩比较基准。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