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半年会就在讲‘反内卷’,今年还在讲,大家都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头。”7月25日,在光伏行业2025年半年度回顾与展望会上,一位光伏组件企业高管与笔者交流时发出这样的感慨。 作为行业重点会议,由中国光伏行业协会主办的半年会向来是光伏圈关注的焦点,今年也不例外。而不出意料的是,今年全场讨论的核心话题依旧没能逃出“内卷”与“恶性竞争”的范畴。 回顾过去一年,业内已经陆续推出自律公约、修订新光伏制造规范、下调部分光伏产品出口退税率等系列措施,光伏企业集体打响了“抗卷”之战。然而,层层规范加码之下,光伏企业从技术到产能,再到价格的“自杀式”竞争依旧没能得到遏制。进入2025年,在多个主管部门制定政策监管、协会持续监督引导、龙头企业带头减产控产的“组合拳”下,硅料、硅片、电池片价格虽已出现松动并小幅调涨,但在市场实际成交中,低价销售现象依旧“宿疾难医”。 正因如此,才有了中国光伏行业协会秘书长刘译阳在半年会上的严肃提醒:“内卷势头远远没有过去,万里长征刚走了第一步,如果没有把事情真正处理好,只会回到过去。”以及,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名誉理事长王勃华的明确表态:“今年下半年,‘反内卷’将成为光伏制造端最重要的工作。” 那么,光伏行业的“内卷”顽疾为何难除?又有哪些 “前人经验” 可以借鉴?围绕这一话题,多位行业专家、企业高管在半年会上都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这其中,曾在中国建材集团任职并成功推动水泥行业去产能、现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的宋志平的破题策略,为光伏行业的“反内卷”提供了借鉴样本。 从 “恶性厮杀” 到 “竞合共生”,重构行业竞争逻辑 “‘内卷’是近年来出现的词汇,光伏行业的内卷并不是单独现象,而是中国主导的制造业面临的共性难题。”在宋志平看来,破解“内卷”的关键首先需要明白“何为内卷”。在过去经济、需求高速增长以及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行业应用传统的竞争理念和规则并没有问题,但如今市场环境变化巨大,每个市场与行业几乎都过剩,且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在拦路,这种形势下,就需要行业与企业反思竞争理念,重塑竞争规则。 “市场的灵魂在于竞争,好的竞争创造价值,恶性的竞争毁灭价值,所以不能盲目认为竞争都是有益的,而更应该区分竞争的具体性质。”宋志平表示,一般来说,良性竞争是指从技术、质量、服务、品牌和合理价格的竞争,恶性竞争则是以低于成本的价格或者低质量去竞争。 “今天的‘内卷式竞争’就是一个恶性竞争。”宋志平直言,人们常将内卷与竞争混淆,认为“卷”的越深,产品、技术甚至品牌才能越好,但商场并非战场,恶性竞争只会危害行业健康生态。“行业的利益高于企业利益,企业利益又于行业利益之中,覆巢之下哪有完卵。”以水泥行业为例,企业恶战多年并没有决出真正的胜者,反而是将行业打成一片“红海”,行业的良性化发展最终还是归根于同行后来的整合与市场协同。 因此,针对光伏行业的内卷困局,宋志平认为,首先任务便是从竞争转向竞合,加强行业自律。 宋志平强调,在行业自律的过程中,行业协会作为自律管理组织的作用至关重要,需要扛起行业规划、政策标准制定维护、推动行业技术创新、对内反不正当竞争,以及对外反倾销的五大责任。“其中 “反不正当竞争” 虽然难度最大,却关系着行业健康的根基,这不仅需要行业协会加大自律力度,更需要领袖企业带头自律,中小企业守住行规,不做价格的破坏者,这样大家才能拥有一个共赢的基础。” 宋志平回忆,电解铝行业也曾因为内卷厉害,先后经历六次调控且均以失败告终,直到2017年明确了4500万吨的产能上限,才开始扭转困局。“确定产能‘天花板’后,随着需求增长,之后的产能利用率超过了95%,行业才迎来了过去8年的盈利上升,电解铝行业的自律经验值得光伏行业学习。” 从“分散混战”到“整合升级”,提升行业集中度 众所周知,光伏行业此轮内卷的导火索,在于行业高发展预期下的产能疯狂扩张与应用需求不足之间的严重供需错配矛盾,而“内卷”之所以愈演愈烈,也是因为这一错配矛盾迟迟没能得到缓解。 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严大洲在半年会上透露,2025年全球多晶硅总产能预计将达到350.8万吨,国内市场供应量预计165.2万吨(含电子级),相较于145万吨的市场需求明显过剩;国金证券的新能源与电力设备首席分析师姚遥也表示,目前光伏主产业链各环节名义产能已经超过1000GW,而2025年上半年组件需求量仅在650-700GW左右,即使考虑产能利用率折旧,行业供给依旧十分充足。 显然,尽管行业未来市场需求存在增量空间,但短期内难以消化存量产能也是不争事实。 对此,宋志平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就是个过剩经济,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在过剩经济的情况下,企业还能不能赚到钱、能不能有利润。 “这就需要考虑从分散到联合,提高行业的集中度。”宋志平表示,今天企业的发展,不仅要会创造资源,更重要的是要会整合资源,甚至整合资源能力要大过创造资源的能力。 他以美国钢铁和日本水泥厂的重组案例进一步论证。100多年前,美国拥有2000多家钢厂,规模普遍较小,“内卷”现象也很厉害,但老摩根先生通过大规模重组控制了其中65%的钢厂,使得美国钢铁市场趋于稳定;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水泥产能有1.2亿吨,但‘泡沫经济’破灭后,市场需求量只有4500万吨,日本就将23家水泥厂重组成了3家,再通过等比例拆窑将水泥产能降至4600万吨,从而实现了水泥价格的稳定。 “中国如今也到了整合的时代,要多兼并重组,少破产清算。”宋志平认为,加大并购重组力度能够带来不少好处,既能打造行业龙头、优化上市公司结构,也能为创新型企业打开资本市场通道,更能通过提高集中度克服内卷,为中国企业出海、参与全球产业整合打下基础。 针对光伏行业产能严重过剩问题,宋志平还提出了“先去产量,再去产能” 的标本兼治办法。 他进一步解释:“去产量就是限产,这能稳住价格、保住效益;然后再限产能,减掉过剩的落后产能、适当限制先进产能,以销定产。在这过程中需要警惕价格回升后企业再度燃起的扩产冲动,因为这时候的涨价是因为限产,不是过剩的问题真解决了。”宋志平特别强调,限产量与限产能必须同时推进,才能真正稳住光伏产品价格。 从“价格厮杀”到“价值创造”,重塑企业经营逻辑 除了资源整合与限产量、限产能之外,宋志平还提出了“从‘量本利’到‘价本利’”的“定价定生死”观点。 “我问光伏行业头部企业,你的目标是什么?他告诉我说是‘出货量第一’。我又问汽车头部企业,你的目标是什么?他说,出货量第一。大家都在争出货量,没有人说利润第一,也没有人说质量第一。”宋志平表示,中国的企业家们对于量的追求特别强烈,一心要通过量把产能利用率、市场占有率搞上去;其次,对成本降低也极为关注,甚至认为成本可以无限降下去。 但在他看来,单纯关注销量与成本是行不通的。“成本是刚性的,降到一定程度就降不下去了,达到降本边际时就得以牺牲质量做代价,所以单纯关注出货量与降成本是不够的,我们应该更重视价格。”他指出,中国企业家认为价格是市场定的,企业只能随行就市,甚至将价格主导权交给销售员,竞争在销售员之间展开,价格内卷问题就出现了。 “定价即经营,定价定生死,不会定价就不会经营,所以定价权必须掌握在经营领导手里,才能避免价格内卷的问题。”宋志平说。 在光伏“反内卷”过程中,创新是被频频提及的重要途径。半年会上,宋志平同样强调了创新对于光伏企业破解“内卷”的重要性。他表示,一家企业只有依靠差异化、细分化、高端化、品牌化的‘四化’创新,才能真正实现自身价值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才能从“红海”顺利走到“蓝海”。 |
10 分钟前
10 分钟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