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倡导AI全球共建共治?丨聚焦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来自: 证券时报网 收藏 发布:如意潇湘网
(原标题:中国为何倡导AI全球共建共治?|聚焦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人工智能(AI)是人类发展的新领域,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前所未遇的风险与挑战。

近日,备受全球瞩目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 2025)发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下称“中国AI行动计划”),倡导在安全可控、公平普惠的目标和原则基础上,协力推进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

(余继超 摄)

“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需要全球共同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生态。美国‘霸权式’人工智能行动方案可能通过‘芯片—算法—数据’三位一体控制体系构建技术‘护城河’,阻碍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受访行业专家指出,中国强调人工智能全球共治共建,旨在打破美国技术垄断,维护全球人工智能发展的公平环境,让各国都能平等参与发展,有助于凝聚国际社会共识,形成全球统一的人工智能治理标准和规范,避免各国各自为政,减少治理冲突,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创造有利条件。

为AI治理提供中国方案

智能时代,唯有同球共济,才能在充分发挥人工智能潜力的同时,确保其发展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中国AI行动计划呼吁各方在遵循向善为民、尊重主权、发展导向、安全可控、公平普惠、开放合作的目标和原则基础上,切实采取有效行动,协力推进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与治理。

中国AI行动计划主要有四方面核心议题:

一是弥合数字鸿沟,计划明确提出为“全球南方”国家提供技术援助,包括算力共享、算法开源、基础设施共建(如智能算力中心),以解决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算力短缺、数据本土化能力不足等问题。例如,倡议建立“AI技术援助基金”,推动技术资源向发展中国家倾斜。

二是构建多边治理框架,主张以联合国为主渠道,推动建立“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专家组”和“全球AI治理对话机制”,协调各国在伦理标准、数据跨境流动、安全风险管控等方面的规则。强调打破美国主导的封闭式技术联盟(如GPAI),倡导包容性成员结构(涵盖新兴经济体与发达国家)。

三是推动技术开源与标准化,鼓励跨国开源社区建设,降低技术壁垒;支持国际电信联盟(ITU)等机构主导AI伦理、安全标准的制定,尤其强调算法透明性、反歧视等规范。提出公共部门率先部署AI应用(如医疗、教育),示范伦理与安全实践。

四是强化安全与可持续发展,要求建立AI风险分级管理体系,探索分类分级管理,推进威胁信息共享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实施模型可追溯制度,防范技术滥用;联合制定AI能效标准,推广绿色计算技术(如低功耗芯片),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绿色转型发展、气候变化应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

蘑菇车联副总裁王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倡导全球人工智能共建和共治,一方面是应对全球性挑战的需要,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带来治理模式、国际规则、全球公平等方面的重大挑战,如算法偏见、数据隐私保护等问题,这些挑战是全球性的,需要国际社会共同应对。

“另一方面,要实现人工智能产业持续突破,需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技术联合攻关、数据跨境流动等,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推动创新成果涌现。各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各有优势,通过共建共治可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产业发展。此外,人工智能治理也需要全世界广泛参与,形成具有广泛共识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框架和标准规范。”王凯指出。

中国计算机学会区块链专委会执行委员高承实告诉记者,中国倡导全球人工智能共治、共建,是因为人工智能是全球性技术,其发展和应用不受国界限制,且具有通用性,像蒸汽机和电力一样可改造重塑全行业。人工智能发展需要在技术、伦理等诸多标准上形成全球性广泛认同,而且使用的人越多就越智能,发展就越快,客观上要求全球合作治理。

“另外,中国强调全球人工智能共治、共建是践行大国责任的体现,中国作为全球南方国家的一员,且具有完善的科技研发体系和制造业全产业链优势,有能力也有责任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帮助欠发达国家降低技术使用门槛与成本,促进全球人工智能技术普惠,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高承实表示。

中信建投证券人工智能行业首席分析师于芳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是全球AI技术研发与应用的重要参与者,推动共建共治既是国际责任,促进“互惠共利”替代“零和博弈”,也是维护自身发展环境的需要。当前,美国主导的闭源模式(如OpenAI、Gemini)将发展中国家排除在规则制定外,导致“全球南方”面临被边缘化风险。与西方技术封锁相反,中国主张开放共享算力、算法等基础能力(如DeepSeek、Kimi),通过本地化AI能力中心帮助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

此外,强调人工智能的全球共建共治,源于对其“机遇与风险并存”属性的认知。全球AI治理存在“双重割裂”,即技术指数级增长,规则却严重滞后;各国标准互斥、数据壁垒高筑,缺乏协同机制。中国AI行动计划提出构建国际AI安全研究网络,推进威胁信息共享和应急处置机制建设,正是对“AI教父”Hinton“全球安全协作”呼吁的响应。

推进AI协同发展与治理

从中国AI行动计划可以看出,中国一方面可能会继续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构建技术开源体系,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整体进步;另一方面会加强人工智能发展中的合规建设,确保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坚持伦理先行,建立并完善人工智能伦理准则、规范及问责机制;此外,还将进一步拓展应用场景,将人工智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助力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挑战,同时保障和改善民生。

高承实认为,中国AI行动计划能从多方面推动全球人工智能发展:

一是推动全球合作。在联合国框架下增设AI治理机构,为全球人工智能领域搭建新的合作平台,促进各国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破技术壁垒和数据孤岛,推动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协同发展。

二是促进平衡发展。关注“全球南方”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有助于弥合全球智能鸿沟,让更多国家和地区能够参与到人工智能发展中来,分享技术红利,促进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更加平衡,形成更广泛的技术应用市场,反过来又能推动人工智能技术更快进步。

三是塑造治理范式。中国提出的风险研判、安全治理框架等理念和措施,将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中国方案和经验,有助于推动形成兼顾技术伦理、文明多样性、全球公共产品供给的新型治理范式,引导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朝着更加合理、公正、有效的方向发展。

恒纪元技术副总经理李春树对记者表示,中国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一方面将加速技术普惠化,通过“一带一路”AI合作等倡议,中国可助力发展中国家接入AI基础设施,缩小数字鸿沟;另一方面,为全球人工智能治理提供新范式,中国提出的“以人为本、智能向善”等原则,可能推动全球治理从单一技术竞争转向合作监管,例如在数据跨境流动、伦理标准等领域形成国际共识。

王凯表示,中国AI行动计划会对全球人工智能发展产生多方面深远影响。

一是推动技术创新与合作,计划秉持开放共享精神,鼓励搭建各类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加强政策与监管协调,降低技术壁垒,促进技术合作与成果转化,有助于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在合作中实现更快突破,提升全球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水平。

二是规范行业发展标准,行动计划支持推动各国标准制定机构对话,加快推进安全、产业、伦理等关键领域技术标准制修订,有利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科学、透明、包容的规范框架,为人工智能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是构建多元治理格局,计划呼吁各国政府、企业、科研院校等各主体积极参与,倡导构建多方参与的包容治理模式,支持搭建包容治理平台,有利于推动全球形成广泛参与、协同合作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提升全球治理效率和水平。

于芳博认为,中国AI行动计划有利于重构全球治理框架,推动多元共治;同时,促进技术普惠,赋能发展中国家;另外,革新安全范式,实现“嵌入式安全”。

记者 余继超

文字编辑 姚惠

版面编辑 佘诗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
智能体崛起、算力突围,WAIC 2025开启AI“超进化”发布时间:2025-07-28
下一篇:
组图丨全球首家机器人6S店在深圳开业发布时间:2025-07-28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电子邮箱:624937665@qq.com
客服电话:18890353030
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河街道湘江北路三段1500号A3区北辰国荟5302室

Powered by 湖南聚嘉财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ruyici.top Inc.( 湘ICP备202408986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