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元级订单落地、百亿基金火速布局、投融资与IPO汹涌,概念股应声掀涨停潮……2025年,人形机器人这一万亿级风口大爆发! 各路资本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近期,人形机器人赛道利好消息频出。 订单方面,7月18日,中国招标投标公共服务平台发布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中标公示》显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中标觅亿汽车的机器人设备采购项目,项目金额为9051.15万元。 据悉,这是目前全球人形机器人企业中标金额最大的采购订单。 优必选还在7月17日展示了其全球首创人形机器人热插拔自主换电系统,这项技术使得Walker S2具备7*24小时不间断工作能力。一方面避免了因充电停机导致的任务中断,另一方面减少了人力维护成本,提升整体生产效率。 7月11日,中国移动采购与招标网显示,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中移(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人形双足机器人代工服务采购项目,项目总预算为1.2405亿元(含税),是国内人形机器人产业迄今公开的最大单笔(招标)订单。 其中,智元新创中标7800万元,对应为全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宇树科技中标4605万元,对应为小尺寸人形双足机器人、算力背包、五指灵巧手。 投融资方面,7月8日,它石智航宣布完成由美团战投领投的1.22亿美元天使+轮融资。 7月21日,京东一日连投三家机器人企业。当日上午,千寻智能宣布完成6亿元Pre-A+轮融资,京东领投;逐际动力透露新一轮融资同样由京东战略领投;众擎机器人也宣布已完成A1轮及A2轮融资,其中A1轮由京东领投。 对此,京东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正加码布局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前沿技术,未来将继续围绕供应链场景,以内部研发与外部投资双轮驱动,构建开放的技术创新生态。 除了上述公司,今年以来,还有星海图、云深处、宇树科技、银河通用、钛虎机器人、帕西尼感知科技、乐聚机器人、北京加速进化等众多人形机器人领域公司宣布获得融资。有报道显示,今年以来,机器人(包括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家用/商用清洁机器人等)赛道融资金额已超300亿元。 产业投资母基金、产业投资引导基金等、国资基金、风投基金、大集团及上市公司旗下产业基金,以及其他社会资本等多路资金涌入人形机器人赛道,其中包括两只百亿级基金: 5月,青岛海尔创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青岛市创新投资有限公司代表共同签署青岛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基金战略合作框架协议。该基金目标规模达100亿元,将有效整合技术、人才及产业资源,构建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 7月,湖北省财政厅依托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支持长江证券牵头设立的湖北省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资母基金,已完成合伙协议签署、工商注册和首期实缴出资,该基金总规模100亿元,计划分两期组建,首期规模50亿元。 受利好消息影响,今年以来,A股市场机器人概念股频频走强,上市公司股价暴涨,甚至涨停。 此外,7月22日,“人形机器人第一股”优必选在港交所公告,以每股82港元完成上市以来最大规模配售,募资总额约24.7亿港元(约合人民币22.6亿元),资金将用于业务扩张及偿还债务。此次配售是优必选港股上市后第五次融资,累计募资总额超4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1.5亿元),创下港股机器人板块融资纪录。 与此同时,近期,人形机器人赛道也掀起了一波IPO热潮。7月8日,上纬新材公告披露,智元机器人拟通过收购上纬新材进入A股。7月9日,“全球AMR仓储机器人第一股”极智嘉成功登陆港交所。7月18日,证监会公示宇树科技上市辅导备案公告。 据电池网不完全统计,斯坦德、埃斯顿、仙工智能、乐动机器人、兆威机电、节卡机器人、越疆科技、兆威机电等人形机器人产业链公司均在筹划或冲刺IPO。 固态电池“泼天富贵”有望降临 随着订单落地,政策催化叠加资本赋能,人形机器人加速走向大规模量产。 宇树科技创始人&CEO王兴兴日前表示,今年宇树科技机器人的出货量相对于去年有明显的增长。人形机器人虽然现在处于行业发展早期,但在未来3年-5年的时间将会加速在行业应用落地,比如工业场景、服务场景以及一些危险场景开始尝试落地和应用。 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白皮书(2025年)》显示,人形机器人行业正经历“技术爆发→场景验证→量产落地”的阶段,2025年被誉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出货量将破两万台,市场规模近90亿元。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需求量预计将达到1800万台,市场规模将攀升至1.5万亿元。 摩根士丹利此前发布的《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梳理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百强上市公司,企业被分为“大脑”(Brain)、“身体”(Body)和“集成商”(Integrators)三大板块:大脑涉及AI模型、半导体和软件,如中国的百度、地平线等;身体包括执行器、电池、传感器等硬件,中国企业占比最高(24家),如宁德时代、三花智控等;集成商以整机制造为主,中国优必选、比亚迪等企业跻身全球前十。 EVTank认为,目前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还比较薄弱,核心零部件都以海外企业为主导,但锂电池环节,我国已有一定优势。 资料显示,人形机器人对动力电池的核心需求聚焦于高能量密度、高安全可靠性、高倍率和快充性能,以及优异的宽温性能和长循环寿命,并且兼具轻量化与小型化设计。 当前,人形机器人电池主流解决方案为高镍三元锂电池(能量密度:250-300Wh/kg),在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等关键指标上仍存在显著瓶颈,难以支撑未来人形机器人在长时间高负荷任务场景下的持续运行需求。 固态电池的核心优势在于显著提升的能量密度、本质安全性的突破、优异的倍率性能、更长的循环寿命以及更宽的工作温域——这些特性与人形机器人对电池的要求高度契合,突破现有液态电池体系的天花板,向半固态/固态电池迭代被视为更理想的解决方案。 蜂巢能源董事长杨红新近日提到,人形机器人与低空飞行器对电池有高能量密度、高功率和高安全性的“三高”要求。为满足这些新兴领域的苛刻需求,蜂巢能源计划以其固态及半固态电池技术作为突破口。 鉴于全固态电池(理论值>500Wh/kg)在材料体系、界面阻抗、大规模制造工艺及成本控制等方面仍面临关键挑战,其产业化尚需时日。作为重要的过渡路径,技术成熟度更高、量产可行性更强的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300-400 Wh/kg)正率先开启商业化落地与应用验证。 7月21日,孚能科技在最新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披露,目前半固态电池的成本相比液态电池只高5%-10%,具备良好经济性和市场竞争力,公司半固态出货量已达GWh级别。随着赣州新能源、广州基地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公司半固态电池设计产能将达到54GWh。同时,公司半固态电池已陆续送样头部人形机器人公司。 目前,包括蔚蓝锂芯、豪鹏科技、亿纬锂能等在内的国内企业已经开发出人形机器人专用锂电池并小批量使用。海外方面,特斯拉、松下和LGES等均已经小批量供应人形机器人。 EVTank分析称,人形机器人将为锂电池尤其是固态电池带来新的增量市场,预计2025年人形机器人用锂电池的市场规模将超过1亿元。随着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服务和家庭领域等多场景应用的加深,2035年将同步带动人形机器人用锂电池出货量达到72GWh,市场规模达到360亿元。 结语:市场红利的浪潮,成就了众多弄潮儿的崛起传奇。 回望2015年,新能源汽车需求的爆发,曾为敏锐的企业铺就了一条高速成长的快车道,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电池产业链企业。 放眼2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进化,一场新的产业盛宴已然拉开序幕。产业风口再临,这一次,谁又将乘风破浪,率先站上这轮红利的潮头? |
昨天 22:22
昨天 22:21
昨天 22:19
昨天 21:06
昨天 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