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行业正在经历一场由政策驱动的“涨价潮”。 截至7月23日当周,多晶硅N型复投料、N型致密料成交均价分别报4.68万元/吨、4.38万元/吨,二者在上周均环比涨超12%,本周又迎来大涨。多晶硅N型颗粒硅上周则环比涨15.17%,本周继续上涨7.32%,截至7月23日当周报4.40万元/吨。 与7月初相比,多晶硅N型复投料、N型致密料、N型颗粒硅成交均价分别涨34.87%、36.45%、31.34%。硅料价格的上涨,直接带动了硅片价格的同步上升。 根据硅业分会数据,截至7月17日当周,N型G10L单晶硅片(182*183.75mm/130μm)成交均价在1.05元/片,周环比上涨22.09%;N型G12R单晶硅片(182*210mm/130μm)成交均价在1.15元/片,周环比上涨15.00%;N型G12单晶硅片(210*210 mm/130μm)成交均价在1.35元/片,周环比上涨13.45%。 InfoLink Consulting数据则显示,截至7月23日当周,N型单晶硅片(182*183.75mm/130μm)成交均价为1.10元/片,N型单晶硅片(182*210mm/130μm)成交均价为1.25元/片,N型单晶硅片(210*210 mm/130μm)成交均价为1.45元/片,上述硅片价格周环比涨幅在7.4%~10%,较7月初的涨幅均超20%。 此前InfoLink Consulting曾表示,市场传出头部企业已有新一轮报价:183N每片1.45元人民币、210RN每片1.65元人民币、 210N每片1.93元人民币,上述报价较7月初硅片成交均价飙涨超60%,尽管尚未落地,但市场已出现预期回暖迹象。 “硅片报价确实现在已经比较高了,这也意味着这次价格回升,整个行业都有开展实际行动。”一位头部硅料大厂人士告诉时代财经。 时代财经也从多家光伏企业相关人士处确认,硅片涨价确有其事,但目前价格尚未开始传导。 光伏产业链的“反内卷”行动正在以最直观的方式——涨价,宣告其存在感。这场由成本与供给收缩推动的涨价,能否顺利传导至下游组件乃至终端电站?对解决行业产能过剩的核心矛盾,究竟是助力还是阻碍?市场正在等待一个答案。 硅料价格下限稳定,上限博弈 2024年下半年以来,硅料价格长期在多数企业的现金成本线下运作,低迷的行情重创了每一家硅料企业。 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四大硅料龙头通威股份(600438.SH)、协鑫科技(03800.HK)、新特能源(01799.HK)、大全能源(688303.SH)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业绩亏损压力。以“扣非归母净利润”作为核心指标,同花顺iFinD显示,2024年通威股份、协鑫科技、新特能源、大全能源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0.57亿元、-75.00亿元、-39.58亿元和-26.32亿元。 硅料低迷的价格也导致企业开工率下调。 此前,已有媒体报道称,国内光伏多晶硅企业在市场价格低迷情况下减产降负荷,平均开工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达到40%以下。而根据硅业分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多晶硅国内产量累计约59.7万吨,同比大幅减少44.1%。多晶硅均价于2024年5月中旬降至3.8万元/吨,持续低于行业平均成本运行已超过一年,2025上半年陆续停产的企业达到4家,2024年以来停产企业数量累计达9家。 “根据2025年全球装机预测,全年全球多晶硅需求约140万吨(不含各环节库存),国内需求约130万吨。在国内硅料企业无复产增量的前提下,全年多晶硅产出预计在120万吨左右,下半年可消纳库存约10万吨。若将多晶硅复产增量计算在内,全年产出预计高于预期8%,下半年硅料供需压力将再次升级。”硅业分会表示。 产能,依然是光伏行业破除价格困局的关键要素。 针对硅料环节的产能整合,协鑫科技联席CEO兰天石曾向时代财经表示,“‘以大收小’中的大企业和小企业没有明确标准,其实就是希望用相对先进的产能或者相对更大的品牌去整合光伏产业的上游端。” 据此前报道,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新特能源、亚洲硅业、东方希望等6家多晶硅行业的头部企业酝酿组团成立基金,用以并购、整合其余硅料产能,并以这种方式完成硅料产能出清。这一基金规模将高达700亿元。若顺利实施,6家企业将与光伏行业协会针对硅料采取“限产限价”举措,助力硅料价格尽快回归到合理水平。 据时代财经了解,上述6家企业都由公司老板或关键人物出席相关会议,方案的具体细节在磋商中,最终形成方案后上报相关部门。 而今年下半年,光伏行业的产能问题也得到了来自国家层面的关注。 7月3日,工信部重磅会议召开,14家知名光伏企业参会。会后,光伏产业链价格率先做出积极反应。7月9日当周,硅料价格上涨,报价区间提升至4.5万元/吨~5.0万元/吨。与此同时,在多晶硅报价大幅跳涨25%至35%的背景下,硅片价格同步止跌走稳。 “受涨价预期驱动,前期已签订单执行力度有所增强,下游催单意愿强烈,与前期频繁毁单形成鲜明对比。”硅业分会指出。 时代财经从多位硅料企业人士处了解到,硅料价格正处于高度博弈阶段,特别是相对较高价位的硅料。但下方的价格支撑已经稳定,这意味着硅料价格下限有所保障。 硅料成本的快速攀升直接传导至硅片环节。 7月16日当周,硅料价格延续涨势,硅片价格则集体上涨。同时,硅片企业本月陆续执行减产降负荷计划,行业供应缩减。数据显示,当周行业整体开工率小幅降低,其中两家一线企业开工率在50%和40%,一体化企业与其他企业开工率在50%~80%之间。 在硅料供应趋紧和成本推动下,硅片企业顺势提价。随着上游硅料供应收缩,硅片环节自身的库存也处于持续去化状态。当前企业新订单的接受情况以及对涨价的执行力度,成为观察本轮涨价可持续性的关键窗口。 一位光伏业内人士向时代财经透露,涨价预期对硅料、硅片等上游端业绩修复有一定缓解。“但涨价后的市场接受度还有待观察。”他说,“其实这就是7月3日部委会议后的变化。” 价格传导下游遇阻 硅片价格的跳涨,会对下游电池片、组件环节形成成本压力,这是产业链环节中不可避免的价格传导。 根据硅业分会数据,上周下游电池片出现小幅度试探上涨,组件价格则维持稳定。但对比硅料与硅片的强势提价,电池片的涨幅极为温和。 InfoLink Consulting在7月17日的价格文章中指出,“上游硅料价格方面,若后续高价料持续成交,则将进一步对硅片与下游价格形成正向支撑,虽终端需求仍未明朗,价格传导的成效仍待观察,但在去库存与减产的双重作用下,硅片价格长期下行压力已获缓解。后续关键仍将取决于硅料价格能否持稳并延续上行,以及实际成交能否支撑新一轮报价调整。” 时代财经注意到,在7月23日InfoLink Consulting公布的光伏供应链价格中,TOPCon电池片周涨幅约3.8%~8%,组件价格仅分布式项目TOPCon组件上涨1.5%,其余组件成交价格未有波动。价格向下游的传导仍然面临巨大压力。 组件端对成本提升具有高敏感性。除此之外,组件环节作为直面终端客户的最后一环,当前仍面临较高库存压力。当上游成本上升和去库需求同时叠加下,组件企业不得不去慎重考虑新订单的定价,加上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终端电站的接受度,“涨价潮”的价格传导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一位头部光伏电站企业人士告诉时代财经,从硅料到下游电站,产业链跨越了多个环节,单一环节的价格波动,传导效应尚不明显,后续仍需经历深度调整与落后产能出清的关键阶段。虽然目前国内外光伏市场终端需求无大规模回暖迹象,但市场行情较前期消极已转向较为积极态势。 “对于公司而言,不会(对成本提升)有担忧。无论是基于成本波动或是新能源全面入市,收益模型一直是动态变化的,公司会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调整。通过市场的磨合和博弈,也一定会形成新的均衡。”他说,“无论在哪个阶段,高品质电站一直是受市场青睐的。此外,公司亦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提高资产运营包括电力交易能力,形成更高竞争壁垒。” 涨价“双刃剑”效应隐现 “目前是收到产业链各环节已涨价的消息,短期内价格可能会上升一点,但最终价格还是由市场做主。光伏是投资需求,不是刚需,涨价能否去库存、清产能,难度非常大。”作为光伏行业资深人士,泓达光伏创始人刘继茂对本轮“涨价潮”能否解决光伏行业核心矛盾仍有疑问。 事实上,自去年10月以来,行业“反内卷”表态频繁,从“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竞争”到工信部重磅会议等众多信号,均指向光伏行业的产能问题。 然而,现实情况是光伏行业的产能问题并非由“落后产能过多”导致,而是由“多余产能”造成的。 “光伏行业情况比较特殊,那就是落后产能非常少。”刘继茂说,“目前在出货的组件90%以上都是先进的N型组件,单纯靠推动落后产能退出并不能让多余的产能出清。”不过,在他看来,光伏行业不会形成一个类似OPEC一样性质的组织来控制产业链价格波动。“因为(行业)没有一个市场份额超过40%的龙头企业。” 时代财经注意到,“涨价求生”的短期诉求与“产能出清”存在一定的矛盾。当价格回暖时,拥有较大产能的企业自然可以赚取更多的利润,从而缩减减产的意愿。 刘继茂表示,“组件价格提升,短期内会让各产业链(环节)表面财务上减少亏损,但会让产能出清之路变得更漫长和复杂,下游装机量也会大幅下降,反过来又会让上游的亏损持续时间加长。” 前述光伏业内人士亦表示,目前各家组件环节开始盈利,但垂直一体化企业均受到上游硅料、硅片端的价格拖累,业绩预告仍表现不佳。 据时代财经不完全统计,近期披露半年报业绩预告的19家光伏企业中,如隆基绿能(601012.SH)、晶澳科技(002459.SZ)、TCL中环(002129.SZ)等知名光伏企业依然处于亏损状态。 (文章来源:时代财经) |
昨天 22:22
昨天 22:21
昨天 22:19
昨天 21:06
昨天 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