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市场】 人才夜市“出圈”的背后

来自: 证券时报网 收藏 发布:如意潇湘网
(原标题:【就业市场】 人才夜市“出圈”的背后)

王思薇

近日,珠海市前山街道“香山人才招聘夜市”系列招聘会暨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活动在玖洲道购物公园举行。此次招聘活动打破传统,将招聘会时间从白天改到夜间,场地从会场搬到闹市商业圈,并且每月常态化举办,为高校毕业生送上别开生面的就业服务盛宴。

这种“场景再造”直击传统招聘的痛点。常规招聘会往往在白天举办,场地封闭、流程刻板,无形中制造了求职者的心理门槛。而夜市招聘借力商圈天然的休闲属性,用霓虹灯消解了会议室的压迫感,用奶茶香冲淡了简历表的焦虑味。数据显示,这种模式下岗位匹配效率显著提升——近4000个岗位吸引6000人次,意向达成率超16%,远超传统招聘会平均水平。这印证了行为经济学的一个判断:环境氛围的轻微改变,可能带来决策行为的显著变化。

更深层次看,人才夜市本质是公共服务对“Z世代”话语体系的主动适应。年轻群体排斥说教式服务,但接受沉浸式体验。活动现场设置的简历诊断、非遗体验等环节,看似与求职无关,实则暗合“兴趣社交—技能提升—职业发展”的年轻化成长路径。就像上海“咖啡招聘会”、成都“剧本杀求职”等创新,都在用年轻人的“语言”重构就业服务场景。这种转变提示我们:公共服务若想真正触达受众,必须学会用服务对象的逻辑说话。

从全国视野观察,此类创新正在形成“破窗效应”。南京“梧桐语”人才市集与文创IP联动、杭州“星光招聘”嵌入音乐节、重庆把招聘会搬进火锅店……这些实践共同指向公共服务的新趋势:打破部门思维,善用社会资源。商业综合体的场地、企业的夜市摊位、职业导师的志愿服务,都是社会资本的再激活。政府角色从“大包大揽”转向“穿针引线”,这种轻资产运营模式反而能撬动更大效益。

要让这样的创新走得更远,还需突破三个维度:一是建立“需求雷达”机制,通过大数据分析求职者流动热力图,实现夜市选址的动态优化;二是开发“职场体验卡”等衍生品,将一次性应聘转化为长期职业能力培养;三是建立效果评估体系,不能只看意向签约数,更要跟踪实际入职率和岗位留存率。某地曾出现“夜市招聘人气爆棚但入职率不足5%”的案例,提醒我们警惕形式创新的陷阱。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但民生服务不能总板着面孔。当招聘会开始学习夜市的亲和力,当政策宣传懂得借用文创的感染力,这不仅是工作方法的改进,更是治理理念的升级。未来的公共服务,或许都该思考如何把自己的“专业展”变成百姓爱逛的“生活秀”。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特此说明。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电子邮箱:624937665@qq.com
客服电话:18890353030
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河街道湘江北路三段1500号A3区北辰国荟5302室

Powered by 湖南聚嘉财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ruyici.top Inc.( 湘ICP备202408986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