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陵,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文化中国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

来自: 证券时报网 收藏 发布:如意潇湘网
(原标题:持续推进保护传承与展示利用 西夏陵,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文化中国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游客在西夏陵博物馆参观文物西夏灰陶鸱吻。

西夏鎏金铜牛。

西夏荔枝纹金牌饰。

西夏陵1号陵和2号陵俯瞰。

袁宏彦摄(影像中国)

资料来源:国家文物局

工作人员利用西夏陵遗产监测预警平台对陵区进行监测。

新华社记者杨植森摄

贺兰山下,传来历史回音;雄伟遗址,见证多元一体。当地时间7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七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西夏陵”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60项。

申遗成功是新的起点。随着西夏陵为更多人所知晓,当地文博场馆如何更新展示手段、讲好西夏陵的故事?如何更好发挥科技的作用,守护世界遗产?西夏陵申遗成功后,本报记者第一时间采访了一线工作人员,听他们讲述西夏陵的过去与未来。

——编  者

 

西夏陵博物馆馆长师培轶:

用心讲好西夏陵的故事

西夏陵申遗成功的消息传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都感到很振奋。

回想起1998年博物馆刚落成时,西夏文物只有几十件。2019年,新建的西夏陵博物馆新馆开放,文物达到1万多件。同时,从博物馆的数字化升级到沉浸式体验项目落地,西夏陵的展示利用有了更好的手段。

博物馆同陵区相邻,馆内汇集了西夏历史文化遗存的精品,其中一级文物20多件,包括西夏陵出土的石雕力士碑座、雕龙栏柱等。

走进博物馆,鎏金铜牛的憨态、琉璃鸱吻的华丽、力士碑座的雄浑……文物不再是冰冷的展品——借助三维扫描技术和智慧化展柜设备,游客轻触屏幕就能看到文物背后的铸造工艺和历史故事。在这里,神秘的西夏文不再是“天书”,有了语音解读系统,游客能理解古老文字的含义。

博物馆打造了3D影视《西夏情缘》和4D仿真体验节目《西夏地宫奇幻之旅》。戴上VR装置,游客跟随西夏陵出土的“妙音鸟”,踏上古老神道,走进阙台碑亭,开启穿越之旅。

走出博物馆,再去看遗址,对历史的了解增多了,文化的体验也更深了。

现在,博物馆迎来了更多年轻游客,也成为研学的热门地。遗址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发了30余项精品课程。每年暑期,各地的学生来遗址区写生、到博物馆参观。期待这片历经岁月磨洗的遗址,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知晓。

(记者张文采访整理)

 

宁夏银川西夏陵区管理处王昌丰:

科技守护壮丽的世界遗产

守护西夏陵,并非易事。运用科技的力量,古老的遗址焕发出新的光彩。

1988年,西夏陵被列入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当时,历经漫长岁月风雨侵蚀,陵区保护情况并不乐观。由考古、建筑、地质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团队,开始与时间赛跑。

夯土保护是一道难题。不同于石构或木构建筑,西夏陵的主体由黄土夯筑而成,看似坚固实则脆弱。2000年首次对三号陵等陵区建筑进行抢救性加固时,专家辗转找到敦煌研究院,研发新技术——用手工夯制的土坯填补墙体空洞,再用高模数硅酸钾溶液喷涂表面,如同给遗址披上一层透明“铠甲”。

过程中,化学试剂需要反复调整配比,用毛竹锚杆替代传统钢制锚杆也经历了数次风沙考验。还记得,2008年的一场沙尘暴后,刚修补的裂隙又被流沙填满,大家顶着狂风重新加固。

除了技术攻关,陵区的巡查和清理也很重要。近年来,动态监测系统投入使用,在周边布设光缆线路,安装摄像头、激光雷达报警器等设备,实现视频监控、入侵报警、出入口控制,同时能实时监测温度、湿度等多项指标。每当雨季来临,通过数据分析就能预测降雨对夯土含水量的影响,及时调整防护方案。

科技助力的同时,保护理念也在升级。我们尝试用3D打印技术复制残损构件,用虚拟现实技术复原陵园原貌,甚至培养出能在夯土表面生长的“生物结皮”。游客可以借助AR眼镜“穿越”到西夏王朝,参与研学的孩子们可以在互动屏前拼陶片还原历史场景。

如今,9座帝陵、44座陪葬墓的本体加固已经完成,遗址不仅有了完备的防洪、安防、消防等系统工程,还建立了包含20万条数据的文物数据库。但这不是终点,遗址保护一直都有新的课题:如何利用微生物技术抑制盐碱对陵墓的侵蚀?怎样在开放参观的同时减少陵区受到的人为影响?守护世界遗产,永远在路上。

(记者张文采访整理)

 

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杨蕤:

见证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

在贺兰山东麓,散落着一个个巨大的锥形土堆,在峰峦叠嶂的映照下显得雄伟壮丽——这就是西夏陵,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迹保存最为完整的陵墓之一。

直到上世纪70年代,西夏陵的神秘面纱才被逐渐揭开,宏阔的地面建筑、精巧的出土文物,无不彰显着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丰富内涵。

中原文化是西夏陵的“底色”。明代《弘治宁夏新志》称西夏陵模仿了河南巩义宋陵。西夏陵的门阙、神道等规制、布局与宋陵基本一致,出土的石质头像也与宋陵同类文物如出一辙。近年来在西夏陵稍北发现了西夏瓷窑遗址,出产瓷器与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的精细白瓷极为相似,素面薄胎,通透莹润。陵区内还出土了大量唐宋钱币,以莲花、牡丹为主题的纹饰随处可见。实际上,除了学习宋代制度,西夏陵也有不少唐代文化的烙印。西夏陵出土的力士碑座就是典型案例,面目浑圆、獠牙外露,与唐代帝陵石刻有着极为相似的气质风格。

当然,西夏陵对中原帝陵制度的因袭并非“依葫芦画瓢”,而是在继承中发展。例如,虽然西夏陵在结构布局上与宋陵基本相同,但选择将北宋帝陵较长的神道及其两侧的陈设范围缩小,整体较为紧凑;西夏陵的地宫偏中轴线西侧,陵台也不具备地宫上面封土的作用;地面建筑还采取了佛教建筑的一些技法,如将陵台设计成佛塔形制等,采撷所长,交融荟萃。

由于西夏具有“沟通东西、贯通南北”的地理优势,西夏陵也体现了周边区域的文化因子,多元交融、汇为一体。西夏控扼丝绸之路主干道,曾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神秘王国”。在西夏陵北端建筑遗址中出土的3尊泥塑人像,曲发深目、鼻梁略耸,与文献记载的回鹘人形象较为一致。

申遗成功后,曾经陷入沉寂的西夏陵,一定会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王珏采访整理)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电子邮箱:624937665@qq.com
客服电话:18890353030
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河街道湘江北路三段1500号A3区北辰国荟5302室

Powered by 湖南聚嘉财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ruyici.top Inc.( 湘ICP备202408986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