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畔,烟柳拂岸,孕育着千年商脉的创新底蕴。 钱塘江,浪潮奔涌,激荡着现代资本的磅礴力量。 古往今来,那些依水而生的城市,其城市性格与文化底蕴往往会被一方水系深深地浸润与塑造。正如杭州,水光潋滟的西湖与惊涛拍岸的钱塘江,融汇碰撞,淬炼出杭州城沉稳包容而又开放进取的双重气质。今年以来,深度求索、宇树科技、游戏科学、云深处科技、强脑科技、群核科技这六家被称为“杭州六小龙”的硬核科技企业集体“破圈”,一时间,杭州更是站到了聚光灯下,以其独特的科创生态,成为新质生产力时代浪潮中的典型样本。 在这片卧虎藏龙之地,除了“六小龙”等为代表的科创新秀,还有无数产业链中的中流砥柱,以及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吉利控股等许多行业巨头,共同构成了叱咤风云的科创型产业矩阵。 杭州科创产业积厚成势,全面爆发,有赖于活跃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早期创业资本,有赖于银行、证券、基金、资管、信托等大资管行业的精准灌溉和全过程陪伴,更有赖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双轮驱动。 “一个城市的产业,起于小微创业之决心,长于政府呵护之诚心,兴于产业龙头崛起之雄心,成于长期资本赋能之耐心。”浙江省金融研究院院长、浙江大学教授汪炜如是说。 西湖千年水脉,孕育“科创之湖” 西湖三面环山,一水抱城,其水系之灵动,恰似杭州科创生态的隐喻。 杭州科创企业的崛起,看似“忽如一夜春风来”,背后其实是西湖千年水脉沉淀而成的商业基础和创新底蕴。从“每6.5个浙江人就有一个老板”的经商传统与创业氛围,到占GDP比重高达61.5%的强大民营经济实力;从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等数字经济龙头形成的产业基础和溢出效应,到赛智伯乐、银杏谷等本土领先创投机构的商业嗅觉与“伯乐”情怀;从浙江大学领先学科培养的拔尖人才队伍,到政府务实、高效、精细的服务保障……杭州汇聚了创新创业所需要的完备要素,成为了孕育无数科创“小龙”的“科创之湖”。 中昊芯英是国内领先的TPU架构AI芯片公司,其创始人兼CEO杨龚轶凡很庆幸选择了在杭州创业。“创新创业这里风景独好,有良好的营商环境、雄厚的民营经济背景、显著的产业聚集效应。”杨龚轶凡说,在杭州发展的5年时间里,他明显感觉到芯片设计、生产的企业在增加,科技公司越来越密集,为公司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打造这片“科创之湖”的过程中,政府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在杭州,有两句话广为流传,一句是“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另一句则是“我负责阳光雨露,你负责茁壮成长”,形象生动地概括了地方政府的两大法宝:一是以前瞻性的眼光鼓励创新、包容失败;二是以保姆式的服务赋能企业、陪伴成长。 十年前,当大多数人还不知脑机接口为何物时,强脑科技就已躬身进入这个前沿赛道,这家优秀的脑机接口公司,最初创办于美国波士顿一间简陋的地下室里。2018年,杭州的一个招商考察团飞了一万多公里抵达波士顿,与创始团队就技术问题深入交流了几小时,这份诚意促使创始团队回国发展。“杭州愿意前瞻性地支持初创企业的发展,这对于早期公司的意义非常重大,让我们感觉到被认可、被鼓舞。”强脑科技合伙人何熙昱锦说。 杭州不仅有前瞻性的产业布局眼光,同时还以优质的服务,为企业发展打造了“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说到做到”的营商环境。无论是人才引进、融资对接,还是企业员工的医疗配套及子女教育,政府都以陪跑式的服务覆盖企业全生命周期。 2023年,杭州发布了《关于打造“3+N”杭州产业基金集群聚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组建杭州科创基金、杭州创新基金、杭州并购基金三大千亿基金,打造“3+N”杭州产业基金群,聚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杭州资本董事长孙刚锋告诉记者,基金群形成错位发展,构成科技创新产业投资项目并购全生命周期覆盖基金矩阵,以“接力投资”实现企业全阶段赋能。 “这次因‘六小龙’出圈的契机,让大家关注到了杭州,即便没有这样的契机,这些公司有一天也会崭露头角,因为杭州具备培育出优质公司的土壤。”何熙昱锦表示。在西湖千年水脉的滋养下,成百上千条“小龙”正在这片“科创之湖”中汲取养分,茁壮成长,静待“一鸣惊人”的时刻到来。 钱塘激流浩荡“资本活水”涌流 小龙初诞,志在千里;科创破局,千帆竞发。纵观杭州企业的成长史,亦是一部科创与资本共舞的史诗。 长期以来,浙江一直是我国金融服务、上市公司和民间资本高地,杭州是长三角仅次于上海的金融中心城市,银行、证券、基金、资管、信托、保险等各类机构以及政府投资平台,通过股权融资、基金管理、银行理财、资产管理、并购重组、投行服务等多元化的大资管相关业务和服务,为科创产业提供贯穿全生命周期、覆盖全产业链的金融支持。 大资管之于科创,有时如西湖般静水流深,滋润每一处毛细血管;有时如钱塘江般奔流不息、汹涌澎湃,为科创产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脉流科技是一家心脑血管智能诊疗领域的国家级高新企业,其自研的冠脉功能学分析仪,能在5分钟内完成对冠心病患者的无创检测。这一技术的突破,离不开浙商银行“雪中送炭”。据了解,浙商银行针对生物医药高风险、轻资产、缺抵押的融资特点,通过“人才银行”模式,根据人才等级资质直接提供信用额度,经过尽调和快速流程后,给予脉流科技3000万元授信支持,同时为公司引荐券商和投资机构,为其在海外上市寻求机会。 不受限于传统厂房、设备、现金流等“硬资质”,而是“以人定贷”,将科创的核心要素人才、知识产权等“软资质”作为突破口,浙商银行打造了科技金融服务的新范式,助力一大批科创企业成长为行业领军者。“企业有的时候缺钱,有的时候缺资源。因此,金融机构要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用不同方式去支持,一直在企业身边,为企业提供长期的陪伴式服务。”浙商银行公司银行部副总经理李林表示。 类似的例子还有许多。浙商证券积极服务科创企业上市融资,于2024年成功服务方正阀门挂牌北交所,融资数亿元,成为浙江省“专精特新”企业上市标杆案例。天堂硅谷以私募基金的专业能力服务实体经济,积极组织和推动民营企业并购重组和上市,其投资的汉朔科技不久前登陆创业板,成为“门店数字化整体解决方案第一股”。南华期货旗下的南华基金和浙商证券旗下浙商资管分别联合中证指数公司推出了“中证杭州湾区指数”和“中证浙江凤凰行动50指数”,成为全球资本投资浙江上市公司的风向标。 引资本活水,润实体经济。作为中国资本第四城,杭州坐拥活跃的VC天使资本、稳健的银行理财服务、专业的证券期货资管公司、领先的量化私募机构,这里的大资管不是简单的“钱生钱”,而是深度嵌入产业链条,引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创新。从“投早、投小、投科创”到“投强、投大、投产业”,杭州大资管打通重点产业的全产业链条,通过并购重组、强链补链,助力构建起科创型产业矩阵,既培育孵化科创“小龙”,也塑造产业巨头,推动杭州科创产业“星火燎原”。 在杭州,资本从来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有温度的燃料。它点燃的是技术之火种,煮沸的是产业之江河。这里演绎的不仅是中国硬科技突围的传奇,更是大资管助推产业链做大做强的故事。 科创资本融合共奏“江湖交响” 钱塘江潮起潮落,从来就不是孤立的存在。这条与东海相连的水系,每一朵浪花、每一次潮涌,都折射出中国经济的深层脉动。 科创端,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时代大潮中,杭州敏锐地捕捉机遇,发布了一系列前瞻性的产业发展政策。2022年,杭州提出要着力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2024年底,《杭州市未来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6年)》正式发布,提出要着力构建通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类脑智能、合成生物等“5+X”未来产业培育体系。 资本端,历经十余年蓬勃发展,中国大资管行业无论是规模还是质量,都实现了极大的突破,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规范发展、从规模扩张到生态重构的沧桑蜕变。杭州也在大浪淘沙中顺势而为,成为仅次于北上深的中国资本第四城,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导向,引导资本精准投向科创产业,不仅陪伴中小企业成长,也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践行“金融为民、资管向实”的初心。 如今,行走于位于钱塘江金融港湾核心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青山如屏环绕,碧水似练蜿蜒,粉墙黛瓦之间,好似一幅水墨长卷在天地间徐徐铺开。自2015年创建以来,玉皇山南基金小镇已经发展成为除北上深以外中国最大的私募基金聚集地,集聚了包括敦和资产、永安国富、国新国同、浙能股权、凯泰资本、安丰创投等在内的金融企业2300余家,管理规模达1.5万亿元,被誉为中国版“格林威治基金小镇”。 从这条贯通钱江新城和玉皇山南基金小镇的19公里黄金左岸极目远眺,对岸的滨江区聚集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大而强”的上市公司和产业巨头。二者隔江呼应,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钱塘江已成为大资管赋能新质生产力的血管和纽带,应和时代脉动,搏击科技浪潮,以资本之力托举杭州新一轮科创时代。 西湖的水滋养着科创的根系,钱塘的潮澎湃着资本的力量,这场由科创与资本共同缔造的“江湖交响”,不仅是一座城市的传奇,更是中国大资管助力科创产业腾飞的生动写照。 数说杭城“向新力”:八大引擎驱动高质量发展新征程 作者:张娟娟 本文部分数据由本报数据中心王祥提供 图虫创意/供图 杭州有着“数字经济第一城”的美誉。她正以多维发展生态持续释放强劲“虹吸效应”,推动全球创新策源地能级持续突破。 2024年,杭州9家企业上榜《财富》世界500强;36家企业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数量连续22年位居全国第一。 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巨头从这里启航,作为前沿科技企业代表的 “杭州六小龙”亦在这里快速崛起。杭州正以数字经济为笔、创新生态为墨,加速从互联网之都向全球创新策源地跨越,以产业韧性与资本磁力勾勒高质量发展的世界级范本。 1、产业结构持续升级: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创新高 产业结构的蝶变,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命题。据杭州市统计局数据,2023年杭州市GDP首次跨越2万亿元大关,2024年攀升至接近2.2万亿元,居全国城市第8位,占浙江省经济总量比重超24%。 在产业结构的演变中,第三产业占比由2014年的55%左右稳步提升至2024年的73%,比浙江全省高出14个百分点以上。 2、“凤凰行动”:上市企业数量大增 杭州资本版图持续扩张。杭州上市公司数量占浙江全省比重超三成,数量位居全国第4,其中信息技术企业数量占比约23%。A股上市公司数量较2015年激增超1.5倍至231家。 超6万亿元上市公司总市值构筑起数字经济的“杭州高地”,万亿级阿里巴巴以及千亿级的网易、海康威视等公司市值合计贡献六成左右。截至2024年末,杭州以超过240%的证券化率跃居全国万亿GDP城市前五。 资产证券化加速的背后,印证着“凤凰行动”的战略张力。今年是杭州“凤凰行动”计划收官之年,杭州新增上市公司百家左右,接近“新增120家以上”的目标,上市公司数量和市值稳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 3、科技赋能:“三新”经济占比四成 杭州聚焦新质生产力,锚定脑机接口、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为科技跃迁架起云梯。 全市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主要特征的“三新”经济引领城市发展脉搏。2024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0%,超浙江省整体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 科技成果加速涌现。2024年全年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3.8万件。截至2024年末,杭州市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8.3万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突破1.62万家,连续3年位列全球科技集群第14。 4、创新推动:研发强度持续攀升 杭州企业创新动能强劲。2024年,全社会研发强度接近4%,高于浙江全省。杭州A股公司研发强度达2.78%,创2018年以来新高;战略性新兴产业A股公司研发强度首破7%。海康威视、大华股份等公司过去5年研发强度稳超10%。 5、民营力量:占GDP比重超六成 杭州民营经济正以资本驱动、研发赋能的双重优势,在高质量发展征程中书写“民营力量”的时代答卷。 2024年,杭州市民营经济规模占GDP比重为61.5%。民营上市公司数量由2014年末的70余家跃升至当前的230余家,增幅超过2倍;贡献了杭州超八成的上市公司,市值贡献度超过七成。 研发撑起科创“半壁江山”。2021至2024年,杭州市民营A股公司研发投入贡献度稳超六成。营收方面,阿里巴巴、荣盛石化、网易营收超千亿元。 6、后劲十足:打造“五大产业生态圈” “五大产业生态圈”是杭州的主导产业,是杭州梯队培育的后备力量,包括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当前,杭州正加速构建“五大产业生态圈”,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 2024年“五大产业生态圈”营业收入19025亿元,同比增长2.6%,其中智能物联、高端装备、绿色能源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3.8%、0.4%和0.3%。 7、增长新范式:数字经济领航 杭州以数字经济为核心驱动力,打造引领全国的经济增长新范式。2024年,杭州市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6305亿元,占GDP比重28.8%,占比较上一年提升0.5个百分点。 当前,杭州正以知识产权为支点,撬动全国“数字经济第一城”全面跃升。杭州提出,力争到2027年,杭州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收突破2.2万亿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30%,数字经济企业数量突破24万家。 8、融资活跃:股权融资势如虹 杭州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今年推出新一轮“8+4”经济政策,市级财政资金从490亿元增至502亿元。 据融中研究报告,2024年,杭州私募股权基金共投资377笔、238.99亿元,居全国城市第5位。据Wind数据,杭州A股公司募资超5800亿元,占浙江三成左右;H股首发募资超2200亿港元。A股募资额居全国第4位。 双创板块融资超1200亿元,占杭州A股融资两成以上,科创板募资占浙江全省五成以上。阿里巴巴在港股首发募资超千亿港元,美股募资超200亿美元。 校对:苏焕文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