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吴少龙 5月20日,深交所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进入第二天,会议围绕“境外市场优秀发展实践与跨境合作机遇”“中国人工智能行业发展机遇”“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等主题开展圆桌对话,深度探索前沿领域的技术突破与投资机遇,为全球资本布局中国新经济提供重要指引。 当前,中国人工智能产业正以全链条创新能力和规模化应用优势,在大模型训练、机器人制造、智能驾驶等领域实现了一系列的技术突破,备受关注。 科大讯飞副总裁王勃表示,大模型技术具有文本生成、语言理解、知识问答、逻辑推理等核心能力,对产业带来了“革命性”影响。“大模型会改变传统的信息分发和获取模式。大模型出现后,其对信息的抽取、归纳、总结、分析能力远超传统搜索引擎。”王勃举例说明。 作为未来产业发展重点方向,脑机接口是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融合发展的重点领域。“人工智能(AI)是脑机接口行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浙江强脑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何熙昱锦表示,随着AI迭代,机器的理解反应能力不断提升,对人体电信号的理解越来越强,交流互动越来越流畅。“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将从根本上改变人和世界的交互方式。 随着技术突破与场景应用加速融合,中国企业正引领全球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资本市场对这一赛道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展望产业未来发展路径,汇川技术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宋君恩表示,人形机器人将从“花拳绣腿”的炫酷阶段,逐渐演变为单一工业场景下作业的人形机器人,最终进化成通用人形状态。“目前,人形机器人正处在第一个阶段往第二个阶段走的过程中。”宋君恩预计,该产业未来有望超过新能源汽车形成新的万亿级市场。 对于市场关注的人形机器人商业化问题,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创始人冷晓琨介绍,2018年公司做第一台机器人,几乎所有零部件都要进口,成本300万元,国产化率不足10%。而现在公司销售的机器人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售价只有几十万元。目前产业成本已经是指数级的下降,接下来除了依靠产量的上升,还需要重点关注大模型技能成本的下降。 在全球产业链深度调整与科技革命加速演进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和人形机器人等为代表的中国新质生产力,促使全球重估中国在科技变革中的国际地位。与此同时,通过深交所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中国的技术突破与全球资本深度碰撞,国际资本也在向上重估中国的核心资产价值。 “目前中沙经济合作中,基础设施建设仍是首要引擎,但合作焦点正在向科技领域延伸。”沙特奥贝坎投资集团风险投资首席执行官Imtiaz Mahtab表示,当前,沙特经济转型态势堪比“2000年的中国”,正以超常规速度推进数万亿美元规模基建项目。继传统基建合作后,中沙双方将在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电子制造等产业展开深度协作。沙特主权基金将发挥战略投资者作用,既在项目层面提供资金支持,更通过股权投资助力企业价值提升。 卢森堡交易所国际一级市场亚太区域负责人张芳建议,现在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债券市场,国际投资者也在紧密跟随着中国的发展,不断寻找进入这个巨大市场的机会。中国的公司也可以借此机会去海外进行多样化的股份发行,国际市场可以为相关企业提供全球投资者的资源,让中国企业更好地提升自己的金融能力,打造新的投资者关系,提升企业在区域乃至全球的知名度。 |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3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