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乐聚机器人位于苏州的生产车间,“夸父”人形机器人沿着流水线依次完成组装、调试和系统校验。几乎每一台刚刚下线、通过测试的“夸父”,还来不及“休整”,便被工程师稳妥地安置在定制运输箱,即刻发往客户手中。 “现在基本是下线一台,就交付一台。”乐聚(苏州)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松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公司去年交付量是100台,今年一季度订单量增长了200%,“今年总交付量预计将进入千台级别。” 这样的小规模“爆单”场景并非只发生在乐聚的产线上。最早让行业和资本市场的目光从充满争议的人形机器人马拉松,再次转回到量产交付情况上的,是宇树创始人王兴兴近日的一场公开演讲,他表示,目前包括宇树在内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发展都处于良好状态,“很多企业订单都爆掉了。” 对于一个从2023年末才开始热度渐起的新兴行业,人形机器人的“爆单”可以说来得又猛又急,问题也由此紧随而来:爆单背后的客户需求是否真实可持续;这些造价不菲的“钢铁员工”,又多大程度上能在应用场景创造真正的价值,抑或仍只是资本游戏里的泡沫注脚。 多家企业表态“爆单” 用“爆单”概括行业现状的王兴兴,事实上一直对宇树自身的具体出货和订单数据保持缄默。不仅市面上并没有来自宇树官方披露的相关数据,对于《科创板日报》记者针对“爆单”一说的提问,宇树方面也以“具体数据不方便公开”为由婉拒了采访。 但宇树的需求热度在公开的招投标信息中可以得到侧面印证。据天眼查的统计数据,宇树今年截至目前中标了25个公开采购项目,已经接近了2024年全年32次的中标订单总量。 认可“爆单”说法的,还有因人形机器人马拉松而声名鹊起的松延动力。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其N2机器人“小孩哥”大定数量已突破1000台。 记者在松延动力近期举办的生态战略启动大会现场亦注意到,各地的渠道商、代理商、集成商以及投资机构都有到场参与;公司方面透露,“近期几乎各省都有渠道商代理商找上门来,同时还有不少海外代理商前来接洽。” 一季度订单量上涨200%的乐聚机器人在采访中也提到了海外市场情况。王松透露,除了国内的主要市场,“乐聚在美国、中东、欧洲等地也交付了很多海外客户。” 有产业链企业亦表达了对人形机器人本轮订单跃升的感知。机器人核心部件厂商步科股份董秘刘耘告诉记者,单一人形机器人客户去年对电机的订单需求在百台到千台的数量,而今年则出现了订单过万的情况。“目前,公司仍在积极部署人形机器人这一方向的系列产品。” 拥有智能仿生手产品的傲意科技也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发展为灵巧手领域带来了显著的增长机遇,公司已观察到人形机器人行业、工业自动化及科研客户对高精度灵巧手的需求明显提升,目前订单量同比去年有基本2倍的显著增长,部分客户甚至提前锁定产能。 科大讯飞作为语音技术服务商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交互相关的技术解决方案,公司相关人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近期机器人交互相关需求激增,“这表明机器人正在更多场景下进入实际应用。” 爆单背后,谁在下订? 在《科创板日报》记者的广泛调研中,多家人形机器人厂商均表示,公司订单需求仍集中在科研院所/实验室、商业服务以及工业应用这三大场景。 此前有分析称,从宇树2021年至今年3月百余笔中标项目来看,科研类高校是撑起宇树订单的需求主力。不过,从今年的中标情况来看,宇树的客户结构似乎有所改变。20余个中标项目中,仅有一个招采单位是高校——同济大学,其余采购方则主要为电力、通信领域的大型国央企。值得一提的是,同济大学贡献了宇树公开中标项目中最大的订单金额,达825.66万元,采购内容是10个单价70万元的H1-2通用人形机器人。 另一表达了订单量上有所突破的头部人形机器人企业则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公司预计落地至少400台全尺寸大人型产品,其中200台进入工厂,用于工业生产相关场景;另外200台进入零售门店,主要承担商超导购等工作。 在今年较为明朗的落地计划下,该公司对明年的订单也充满了信心,预计能实现千台级别的交付量。而对于客户画像,该公司人士表示,以上市公司为主的KA客户是主要买家,客户数近20家,涉及主机厂、半导体设备厂、智能制造企业等领域。“这些KA客户,都对工厂场景提出了包含四道基础工序在内的更进阶的产品需求,公司在积极储备相关技术和设备。”该人形机器人公司谈到。 工业场景是人形机器人落地能力公认的最终“试金石”,可以看到,大多数人形机器人厂商当前也在朝着这一方向进行发力突破。“若工业产品能在未来一两个月内再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和更高的效率,工业接下来有希望成为我们的落地应用主战场。”另有不愿具名的人形机器人厂商人士对记者表示。 不过,在拿到订单和实际交付之间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姜哲源对《科创板日报》记者坦言,交付确实是松延动力今年最大的考验。为了实现批量化交付稳定可靠的人形机器人产品,公司在北京、常州、东莞分别都布局了生产基地,为产品交付提供保障。 上述不愿具名的人形机器人厂商人士对记者表示,供应链管理成为带动交付节奏的关键。对于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而言,人形机器人目前订单量不大,因而它们接单和安排生产的意愿主要基于对人形机器人发展前景的看好,“但当遇到订单量突然暴增的情况,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交期可能和供应商的大客户订单排期产生冲突,这时供应商能否优先满足于人形机器人企业,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对此,刘耘则表示,过去确存在这种人形机器人企业优先级靠后的情况,“但当前是有提升的,主要还是按订单走。” 另有长期关注机器人领域的VC投资人亦对记者表示,爆单带来的挑战确实有一部分体现在供应链上,“本质还是主机厂自身产品的一致性能否得到保证,核心是上游供应链的管控能力,这考验着技术出身的创始人对供应链‘老炮’的管理和拉拢能力。” 该投资人进一步表示,相比于交付,更大的挑战还在于后续对已出货机器人的运维。“把机器人全生命周期成本拉出来看会发现,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不是最大的成本,运维成本和机器人的使用周转率才是最值得关注的部分。” 爆单热潮能否穿越周期? 进入2025年,人形机器人的大众、市场和资本热度均肉眼可见地持续走高,每一轮热度都由标志性的事件或关键人物的公开表态助推升高。而不同于春晚舞台和人形机器人马拉松等更偏向于展示型的事件,以及朱啸虎此前作为资本市场代表的退出表态,来自行业头部企业的代表人物有关订单量的公开发言,显然能提供一个更接近实际情况的人形机器人落地应用观察窗口。 上述不愿具名的人形机器人厂商人士认为,人形机器人企业这一阶段的爆单,相当于在商业化落地上实现了突破,而不再是只停留在视频炫技的阶段——只有流量但在商业化上不被认可。“可以类比新能源车当年量产爬坡的阶段,或者说去年人形机器人还处在从0-1的阶段,而当前的小批量爆单,则意味着行业进入了从1-10的阶段。” 而上述VC投资人则表示,人形机器人的这一阶段的爆单,很大程度上并非场景真实需求的体现,“本质上是热钱叠加政策带来的泡沫,目前产业对人形机器人和具身智能的心态还是fomo(错失焦虑)。当客户采购后真的尝试把机器人耦合进场景,可能会发现和当初的设想完全不一样,这时候就一定会有泡沫和滤镜的破碎,会带来一波产能的过剩和闲置,这可以说是国内制造业的普遍发展历程。” 但其认可这是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开端,“新技术从产生到具备普适性都逃不过Gartner的技术成熟曲线路径,泡沫是产业实现真正理性前最后的黑暗了。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次爆单或不可持续,甚至在明年下半年可能看到明显的赛道衰退迹象。” 一位头部硬科技机构联合创始人亦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作为人形机器人的“量产元年”,订单激增更多是政策红利和资本驱动的结果,但批量交付能力不足、场景有限等方面因素可能导致阶段性波动。 多名受访者对《科创板日报》记者表示,目前可以实现批量交货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事实上仅有少数,用在工业场景的大批量交货则更是少之又少。 而批量交付,再进一步延伸,又取决于大小脑、解决方案合作商以及实际场景等的充分准备。据多名行业人士及投资人士在采访中表示,大脑最大问题还是环境感知和决策联动仍不够完善,本质是训练数据还远不足;解决方案合作商的问题主要在于缺乏基于场景做二次开发服务的能力;场景有限则主要表现在,太难的场景目前人形机器人还难以实现,而太简单的服务及特种机器人又已经可以实现,人形机器人就出现了难以发挥作用的无力感。 而在解决方案合作商这一环节,目前出现了全新的趋势。为溪创投投资总监杨靖奕告诉《科创板日报》记者,“当前市场出现了一种新的模式——有海外成熟的解决方案商,会购买宇树的机器狗和人形机器人做开发和训练,再提供给当地的客户。由此,具身智能领域未来的全球格局可能会发展为:中国成为具身机器人基础版本的最大供应商,而全球每个地区的合作伙伴根据当地的具体场景做机器人的应用开发。” 行业内外普遍认为,GPT3.5出现是人形机器人曙光初显的关键时刻,尤其是对于宇树早在2016年就在机器人领域跋涉的企业来说,是难得的机遇,更可以称得上是续命的金稻草。而如今行业行至烈火烹油的盛景,未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在技术和商业落地上都需要下一个GPT3.5时刻。这轮小规模的初步“爆单”,或许能成为开启的前奏。 (文章来源:科创板日报)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