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持续加码 A股并购重组活跃度持续攀升 硬科技领域成跨界转型“新战场” ...

来自: 证券时报网 收藏 发布:如意潇湘网

继深圳、上海、南京等地后,近日,广州也发布了《广州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2025—2027年)》,鼓励区域内上市公司实施并购重组。

在一系列政策支持之下,A股市场并购重组热情持续高涨。Wind数据显示,自2024年9月“并购六条”发布以来,截至2025年4月21日晚间,首次新增的与A股上市公司相关的并购重组事件超过2000单,其中构成重大重组的合计122单,更新的重大重组案例则有212单,远超上年同期(即2023年9月24日至2024年4月21日)。

审核端亦“喜报连连”。4月17日晚间,深交所官网消息显示,长跑数年之久的罗博特科跨界收购斐控泰克二度上会通过。随后,松发股份跨界收购恒力重工案也获得上交所审议通过,该案成为“并购六条”发布后首单过会的跨界并购项目。

国信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王开认为,并购重组是快速实现产业突围的重要路径,“企业通过横向并购,强化主营业务;通过纵向并购,打通了上下游产业链;通过跨界并购,实现了产业转型和资产置换”。

跨界并购传“喜报”

在2014年至2016年的上一轮并购热潮中,部分企业因跨界文化传媒、影视、游戏、教育等轻资产、高估值板块失利,爆发了巨额商誉减值潮,导致“跨界并购”在市场争议不断。

市场上有不少声音认为,跨界并购难度大,整合风险高,并且存在股价炒作情形,应审慎对待。但也有人士指出,跨界并购可以帮助企业快速进入市场并占有市场份额‌,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助力转型升级与做大做强。

直至2024年9月,“并购六条”出台,明确“支持运作规范的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需求开展符合商业逻辑的跨行业并购,加快向新质生产力转型步伐”,A股市场“跨界并购”案例逐渐增多。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30家上市公司首度披露了跨界并购的计划。其中,百傲化学7亿元现金收购芯慧联55%股权、格力地产资产置换转型免税业务等均已完成,松发股份、罗博特科是“并购六条”后跨界并购中为数不多进入审核流程的项目。

综合来看,两个案例均为“蛇吞象”交易,涉及跨界,且是同一实际控制人下的并购重组。

松发股份主营业务为日用陶瓷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2021年归母净利润由盈转亏,并连亏三年,2021年至2023年归母净利润依次为-3.09亿元、-1.71亿元、-1.17亿元。标的公司恒力重工是一家船舶制造及高端装备制造企业,2024年净利润为3.01亿元,其股东方承诺未来3年扣非归母净利润累计不低于48亿元,恒力重工的资产评估价为80.06亿元。

本次重组的交易对方为松发股份实际控制人陈建华及其控制的企业。通过本次交易,松发股份主营业务将变更为船舶及高端装备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完成战略转型,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罗博特科是国内光伏电池片自动化设备龙头企业之一,收购标的ficonTEC是德国高端光电子设备企业。2019年,罗博特科实控人戴军组织财团收购了ficonTEC的股权,随后筹划将ficonTEC注入上市公司。此次收购交易价格达10.12亿元,ficonTEC所有者权益账面值为159.76万欧元,评估值为1.6亿欧元,评估增值1.58亿欧元,增值率高达9915.09%。

“第一,这两家企业收购的标的都是符合新质生产力方向,符合政策要求;第二,两家企业都是同一控制下的交易,难度比纯市场化交易要低一些。两家公司能过会,可以看出监管对于符合要求的跨界并购的支持。”泽浩资本合伙人曹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不过,松发股份、罗博特科的过会,也并不意味着跨界并购项目可以“高枕无忧”。综合来看,跨界并购的失败率仍然较高。去年9月以来,已有22单并购宣告失败,其中8单为跨界并购。

此前,慈星股份、华斯股份、奥康国际、世茂能源、永安行等多家公司的跨界交易宣告失败。

资深投行人士王骥跃认为,跨行业并购失败率高是正常的。“跨界是很难的事,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另一个行业里有哪些关窍,上市公司股东和高管是很难了解的,风险认识就很难到位。成功的跨界并购,往往是借壳式或者标的基本充分独立运行的集团化管理模式。更何况,很多跨界并购的动机是阶段性股价上涨,而不是为了成功。”

聚焦产业链深度协同

综合来看,“并购六条”后的重大重组中,产业并购仍是主流。前述122单首次披露的重大重组中,41单为横向整合,3单为垂直整合,18单为战略合作,三者合计占比超过50%。

近年来,上市公司不再满足于单一的业务拓展,而是通过并购重组,实现产业链的深度整合与协同。

部分头部上市公司借此机会,加速行业整合。以券商为例,截至目前,“国泰君安+海通证券”通过换股方式实现吸收合并,“国联+民生”正式合并,浙商证券竞得国都证券3000万股拍卖股权,湘财股份拟跨界吸收合并大智慧。

传统行业上市公司同样致力于并购同行业或上下游资产,加大资源整合,提升产业集中度。如中钨高新以51.94亿元购买湖南柿竹园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100%股权,华大九天收购芯和半导体,构建从芯片到系统级的EDA(电子设计自动化)解决方案等。

从行业分布来看,不管是产业并购,还是跨界并购,“并购六条”后新增的重大重组案例中,大多数都指向了硬科技领域。相关交易标的大都属于新质生产力范畴,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药、智能硬件等领域的标的是上市公司的主要目标。

前述122单重组中,电子、半导体领域的标的资产合计28单,新能源、电气设备合计13单、生物医药8单。

巨丰投资首席投资顾问张翠霞认为,今年二季度及下半年,硬科技领域仍然可能是A股并购重组的热点赛道,尤其是半导体、电子设备、通信、医药生物、新能源赛道。这些赛道都处于转型升级期,比如半导体行业有“自主可控”的需求,将带动EDA的工具设备、材料等环节并购需求增长;生物医药行业中基因编辑及抗癌药物的突破推动了行业并购需求;光伏等新能源产业则有通过并购优化产能布局、减少低价竞争的需求。而传统产业中,公用事业、基础化工、交通运输,通过并购实现绿色化转型,也可能成为市场关注的热点。

政策、产业与资本形成合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并购重组相关政策仍在持续加码。

3月5日,金融监管总局宣布组织开展适度放宽科技企业并购贷款政策试点工作,试点范围为18个城市。对于“控股型”并购,试点将贷款占企业并购交易额“不应高于60%”放宽至“不应高于80%”,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七年”放宽至“一般不超过十年”。随后,多家银行宣布落地科技企业并购贷款试点业务。

为配合地方政府各项支持并购重组的政策举措,各地国资也纷纷成立并购基金,推动政策、产业与资本形成合力。

今年1月,深证并购基金联盟成立,这是全国首个以并购基金为主导的金融行业组织,旨在培育吸引优质机构聚集,助力产业“补链强链”,同步推动45亿元险资并购基金落地。

随后,上海市宣布上海产业转型升级二期基金、国资并购基金矩阵即将启动,新基金矩阵总规模将达到500亿元以上,涉及国资国企改革、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商业航天、文旅消费等领域。

苏州宣布由苏创投牵头筹建的各类专项产业基金、人才基金等总规模近千亿元,其中包括战新强链并购基金总规模100亿元,基金以整合为手段,推动上市公司、龙头企业做强做优。

市场预计,并购重组将成为贯穿2025年资本市场的“重头戏”,更多优质企业有望通过并购重组的方式集聚优势资源、做强做优。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
166只ETF获融资净买入 华夏中证动漫游戏ETF居首发布时间:2025-04-23
下一篇:
12只科创板股获融资净买入额超2000万元发布时间:2025-04-23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电子邮箱:624937665@qq.com
客服电话:18890353030
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河街道湘江北路三段1500号A3区北辰国荟5302室

Powered by 湖南聚嘉财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ruyici.top Inc.( 湘ICP备202408986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