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张寿林 每经编辑 马子卿 在基准利率持续下行的背景下,银行理财产品发行数量不降反增。数据显示,包括6家股份行理财、5家国有行理财公司(不含中邮理财)在内的11家机构,4月份规模合计增长约2.02万亿元,一举扭转3月份的下降趋势。 不过,记者注意到,国有四大行理财子公司的资管规模曾在去年整体下滑,其资管规模、利润已退居行业“第二梯队”,行业领跑的方阵,“清一色”由股份制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组成。 以国有大行的龙头地位和市场影响力,其理财子公司自诞生起便备受瞩目。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在高度同质化特征的理财市场中,天生拥有独特优势。然而如今,跑在前面的已不再是他们。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在起跑阶段就被抛后,整体落在了第二梯队? 去年国有四大行理财子产品规模、利润双双退居“第二梯队”日前,据券商中国报道,包括6家股份行理财、5家国有行理财公司(除中邮理财)在内的11家机构,4月份规模合计增长约2.02万亿元。今年4月末,包括招银、兴银、信银、光大、浦发和平安理财6家股份行理财公司,以及工银、中银、农银、建信和交银理财共11家机构的规模合计为18.7万亿元,较上月增长约2.02万亿元,环比增幅达12.1%,较今年年初增长约9.5%。 记者注意到,此前各家银行披露的2023年财报显示,去年理财子公司资管规模前三名是招银理财2.55万亿元,兴银理财2.26万亿元、信银理财1.67万亿元;而国有四大行已全面居后,农银理财1.59万亿元,建信理财1.50万亿元,工银理财1.61万亿元,中银理财1.55万亿元。 从规模上看,国有大行阵营落后于“第一梯队”的招银理财、兴银理财掉入“第二梯队”,并排在第三名的信银理财之后。而2022年,建信理财还作为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的代表排名第三。 从净利润看,2023年,前三名排名依然是招银理财31.90亿元、兴银理财25.82亿元、信银理财22.55亿元。且前三名均在20亿元以上,之后均低于20亿元。 统计结果显示,国有四大行理财子公司2023年的利润水平已退出前5名,位列第6名至第9名。换言之,四大行理财子公司利润排名,比所管理产品余额排名更为靠后。2022年利润排名中,农银理财曾以35.23亿元位居第二,入围前三名。 从理财子公司成立时间看,建信理财、工银理财最早,成立于2019年5月,交银理财成立于2029年6月,农银理财、中银理财成立于2019年7月,而招银理财成立于2019年11月,兴银理财成立于2019年12月,信银理财成立于2020年7月。国有四大行成立时间领先于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公司,目前看有“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意味。 不过,4月国有行理财子公司正在蓄势重回行业“第一梯队”。据券商中国报道,4月国有行理财公司产品规模增速显著快于股份行理财公司。其中,工银理财、农银理财单月增幅超3000亿元;建信理财和中银理财增幅超2000亿元,合计增幅超1万亿元。这些大行理财公司的单月增长规模均超过了其余6家股份行理财公司。 银行理财同质特征背景下,投资者倾向高收益理财供给者理财行业,是公认的高同质性行业。从监管角度看,在2018年资管新规出台后,政策对理财业务作了清晰规定,倾向于更加标准化,更加统一化。 产品类型有明确的统一规定:资产管理产品按照投资性质的不同,分为固定收益类产品、权益类产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和混合类产品。固定收益类产品投资于存款、债券等债权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权益类产品投资于股票、未上市企业股权等权益类资产的比例不低于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投资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于80%,混合类产品投资于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且任一资产的投资比例未达到前三类产品标准。 商业模式主要是帮助配置资产从中收取管理费,这也是资管新规在概念层面对银行理财等资管业务的规定。四大国有银行,在金融业是系统重要性银行,总资产、经营收入、利润、客户数、贷款规模、储蓄规模……多项指标均居于行业领先地位。 “行业排头兵”“金融第一方阵”⋯⋯国有四大行这些标签早已印入人们心中,其理财子公司脱胎于母行,母行品牌影响力得以传承,外界曾默认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自然成为行业的领先者。可谁会料到,不到5年时间,竟演变成如今这般格局,难道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赢在起跑线上却输在了起跑线?这反映出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运作的哪些深层次特征? 日前,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走访市场多家银行了解情况,有业内人士称,“理财业务,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市场,投资者倾向于‘用脚投票’。”一位中信银行个人金融资深人士称,“理财子公司,关键就是看各家投研团队的能力。” 银行业理财业务,主要贡献来自零售。中信银行个人金融资深人士分析,银行中做零售比较好的有招商银行,从历史看,该行零售经验比较丰富,而多数大行,业务重点始于对公业务,对零售业务,投入相对次之。该人士表示,特别是在净值化的投资环境下,理财业务发展得好与差,关键看各自能力。招银理财在官方介绍中明确提出:“管理资产的规模代表着客户对我们理财能力的信任。” 不过,对于国有行理财子产品规模及利润输于部分股份行理财子,平安银行个人理财某资深人士从投资风格的角度指出:“这就涉及一个投资激进程度的问题,即风险偏好的问题。” 他认为,国有大行,关键是要稳。从母行的角度看,理财只是补充客户财富增长的银行多元化经营而已。他说,在资产配置的选择方面,国有四大行相对更为保守,因此,反映在理财收益上,整体而言,也相对偏低。“完全市场化的东西,它就是这个道理。”他强调,收益和风险成正比。 正是在更高收益吸引下,理财投资者更倾向选择高收益理财供给者。这一点也反映到统计数据上。记者近期统计,PR1级期限类型为每日的存续产品中,按成立以来累计净值排名,前20名中未有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发行的产品,前30名中有两款工银理财发行的产品,“工银理财·天天鑫添益同业存单及存款固定收益类开放式理财产品”以1.0405的累计净值排第28名,“工银理财·天天鑫添益私银尊享同业存单及存款固定收益类开放式理财产品”以1.0395的净值分别排第30名。 整体而言,国有大行理财子公司产品收益率相对偏低。对此,一位光大银行个人理财人士称,“理财除了投资债券,还有投资存款。现在存款,我们三年期是2.0%,他们是1.95%。大行存款收益相对更低。” 记者注意到,银行理财产品可投资于存款。按照2018年9月实行的《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可以投资于国债、地方政府债券、中央银行票据、政府机构债券、金融债券、银行存款、大额存单、同业存单、公司信用类债券、在银行间市场和证券交易所市场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公募证券投资基金、其他债权类资产、权益类资产,以及监管认可的其他资产。 国有大行理财风险把控更严宏观定位上,国有大行致力于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践行稳中求进总基调。从国有大行从业者视角看,一位农业银行个金资深人士表示,反映在投资方面,各银行理财子公司的投资方向不同。他的体会是,国有大行追求的是稳健,运作方式相对不激进。 “我们主要是保障客户的收益,不会像一些银行,收益可能更高,但风险也会更大,我们主推纯债类的。”他说,不追求高风险,尽管收益相对不高,但是更稳。 该人士介绍,国有大行风险把控更为严格。“比如一些看起来比较好的项目,也没有去做,就在于从风险审批来看,风险比较大,就不会通过。我们的风险审查更严格。”在他看来,很多客户选择农行,就是因为放心。 “我们不去做风险太高的项目,因为我们的口碑在这,就是稳健。”他举例:“你看我们随时申赎的产品,投资方向是银行同业存款,债都比较少,而有些行,这类产品,债可能会多一点。” ![]() 图片来源:农银理财2023年下半年理财业务报告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