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谢陶 每经编辑 唐元 我们为什么需要博物馆?有人认为博物馆是用以保存人类灵感的“神庙”,缪斯女神居于其间;也有哲人指出,博物馆最大的功绩之一便是——保存那些易逝的“日常”,并且超越了这种“日常”,为大众“造梦”。 今天(5月18日),我们迎来了第48个国际博物馆日,今年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作为一座文化多元杂糅,极具包容度的世界文化名城,成都始终坚持以文兴业、以文润城、以文惠民、以文互鉴。 此次,《每日经济新闻》记者特地邀请到7位来自成都文博及艺术创作领域的代表,分享他们眼中那些关于艺术的苦乐与感悟,以及他们如何以艺术为媒介去表达自身,创造“梦境”,触达一个更为深邃、广阔的世界。 多年前,记者曾专访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前任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博科娃女士长期致力于文化遗产保护,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在联合国任职期间曾访问中国20余次。她的一句话,至今令我印象深刻,“如果一个人能够真正建立起自己的文化认同,那么他或她对于别的文明将会有更高的包容度。” 今天,我们也希望透过与顶尖艺术家、博物馆资深代表、AI艺术探索者、书籍设计艺术家、艺文空间运营者、在地性艺术实践者以及摄影创作者的轻松对谈,于纷繁复杂的现实语境中,传递出更加多元的声音,凝聚起更多的共识。 许燎源:一座“活性”博物馆应该是指向未来,不断生长的作为物感主义艺术流派的开创者,艺术家许燎源于2006年创立了许燎源现代艺术设计博物馆。他策划和参加过百余场艺术展,众多艺术作品被国内外知名机构收藏。 从早年的高分子材料编织、釉下彩陶器、不锈钢浇铸到近年的琉彩艺术、毛砖装置、新概念建筑,许燎源总能自如地游走于不同的艺术领域。几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许燎源似乎一直是一个无法被定义、充满着旺盛创造力的艺术家。 ![]() 许燎源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张建 摄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