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固态电池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在二级市场,固态电池被多次热炒,部分上市公司为迎合资本市场需要,不时释放全固态电池量产“烟雾弹”,全固态电池技术虚火越烧越旺。 然而,相较资本市场的高涨热情,电池企业却较为谨慎、理性、冷静。 近期,网络流传“宁德时代计划2027年量产续航2000公里、能量密度450Wh/kg的全固态电池”。对此传闻,宁德时代不得不出面回应:相关内容不属实。宁德时代曾多次明确回应全固态电池的发展时间线:2027年将实现小规模试生产,大规模量产与商业应用计划于2030年左右推进。 无独有偶,蜂巢能源董事长兼CEO杨红新在近期举行的行业活动上指出,全固态电池潜力巨大,但目前成本仍为液态电池的5-10倍,量产仍面临材料、工艺、产业链等多重挑战,“全固态电池领域相关工艺和设备目前远未成熟,距离真正量产仍有很大差距。” 全固态电池的材料机理、工艺和界面,都与现有液态电池体系存在本质差异,如界面应力应变、压力系统设计、制备工艺和成本等面临诸多挑战,有待持续攻关探索,需时间沉淀发展。 与全固态电池不同,半固态电池(也称“固液电池”)已迎来量产关键节点,包括蜂巢能源、孚能科技、国轩高科等头部电池企业,正密集推进客户端产品验证和量产交付。 最新消息显示,蜂巢能源第一代半固态电池已经获得欧洲豪华车企的验证,2026年将被搭载在该国际车企新车型上,面向全球销售;同时,蜂巢能源第二代半固态电池也已于今年8月交付给国内某央企eVTOL客户,即将在今年开展首航试飞。 据知情人士透露,得益于国际主流车企、eVTOL客户的验证和订单预期,蜂巢能源内部正加紧半固态电池项目的量产推进。产能方面,蜂巢能源将于11月启动2.5GWh半固态电池量产线,开始批量生产。 量产可交付 BOM成本只增加1%的半固态电池 新能源汽车正全面向智能化阶段推进,同时以eVTOL为核心的低空经济和人形机器人等市场的爆发,都对电池能量密度、电池电量、安全性和功率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 在资本与市场的热切期待下,全固态电池被寄予厚望。短期来看,全固态电池仍然需要克服材料、工艺、成本和供应链等重重壁垒。 一边是高端新能源汽车、eVTOL和机器人等应用场景,对高性能电池的需求机遇;一边是全固态电池短期难以产业化。行业企业面临艰难的战略选择。 与资本和市场将目光聚焦全固态电池不同,蜂巢能源选择了一条可量产、能满足新型场景需求,可快速落地的务实路线——半固态电池。 没有随波逐流,而是选择当下将半固态电池及时落地,蜂巢能源这样的选择有着坚实的底层逻辑。一方面,在液态电池领域,中国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基于在液态锂电池方面积累的深厚技术与产业基础,可以为半固态电池量产提供支撑;另一方面,半固态电池在安全性能、能量密度、功率性能等多个维度,较现有液态电池有明显提升,且成本适中,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当前,实验室里的全固态电池成本,要比市场上的主流液态电池高出数倍甚至数十倍。据杨红新介绍,蜂巢能源的半固态电池的BOM成本,相比现阶段主流的液态电池只增加了1%。也就是说,其半固态电池与现有主流液态电池在成本方面的差异,可以忽略。 据电池中国了解,蜂巢能源半固态电池在制造成本上,可以做到与现有液态电池几乎持平,究其原因,得益于其全球首创的隔膜转移涂覆工艺。据悉,该技术核心是让固态电解质涂层从隔膜完整转移至正极表面且不回流。 为实现上述工艺目标,蜂巢能源通过智能胶液配方和仿形梯度热压两大关键技术创新,实现了电解质层从隔膜到极片的高效、均匀转印,转移率从早期的约20%大幅提升至95%以上。 具体而言,智能胶液配方技术通过精准调控温度等条件,实现胶液“亲隔膜→亲正极”的状态切换;蜂巢能源基于AI大量验证,开发了仿形梯度热压,适配正极表面微观厚度不均的特性,实现电解质均匀、完整转移。 隔膜转移涂覆工艺在成本方面的优势,体现在其可以完全兼容现有产线,直接在现有的产线上就可以生产半固态电池,无需额外设备投资。这就使得蜂巢能源的半固态电池,有着行业领先的低成本制造优势,BOM(物料清单)成本相比液态电池只增加了1%。 半固态电池 技术比拼的内核依然是安全 传统的液态电池,因含有易燃的电解液,是引发电池热失控的主要诱因。半固态电池降低了因液态电解质易燃带来的热失控风险,从而提升了电池安全性,被业界认为更安全。 但如果仅限于此,仍不能保证电池的绝对安全。如何从材料、设计、工艺和制造等多个维度创新,考验着各企业的功力。 据悉,蜂巢能源半固态电池的极致安全性能,也是其俘获豪华车企和低空飞行器客户的关键所在。 在材料技术层面,“通过隔膜转移涂覆技术,使半固态电池因析锂和异物导致的内短路引发的热失控降低了20%以上,可极大改善电池安全性能。”据介绍,蜂巢能源开发了一种快离子导体材料的固态电解质,功率性能提升超10%。该电解质负极不易产生锂堆积,从而使得锂枝晶产生的风险明显降低。 在工艺层面,蜂巢能源的固态电解质涂层转移正极表面后,会形成一个高堆积的纳米涂层,该涂层具有非常高的机械强度,即使电芯被隔膜刺穿,也能有效防止正负极搭接,从而避免热失控产生。 依托特殊材料与工艺设计,蜂巢能源实现了将固态电解质全方位深入嵌进正极颗粒表面,从而在结构上也可提升电池安全性能。 目前,蜂巢能源半固态电池经过挤压、针刺、热冲击后,都没有发生热失控,且内部结构依然稳定;震动试验模拟汽车行驶30万公里,烟雾试验模拟沿海地区电池包腐蚀,以及48小时泡水测试,其半固态电池包都轻松通过各项安全测试。 电池技术创新“三步走” 目前蜂巢能源第一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70Wh/kg,将于今年11月进行C样批量试制,且成本基本与现有主流电池无差异;第二代半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以达到360Wh/kg,计划2026年年底开发完成并达到量产条件;同步开发的第三代能量密度高达400Wh/kg的半固态,也计划于2026年完成A样和B样的开发。 正如杨红新所言,蜂巢能源半固态电池从材料到工艺,到技术,都基于市场真实需求,坚持务实的态度去推动技术创新。 在接受电池中国专访时,杨红新透露,蜂巢能源确立了研发创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深化当下;第二步攻坚中期;第三步探索未来。 在杨红新看来,现有液态电池,无论是技术还是工艺、质量,仍然有大量可创新提升的空间,仍需要继续深化研究; 尽管外界对全固态电池呼声高涨,但蜂巢能源要做的事情仍然是遵循科学规律,真正能够为客户带来价值,将可量产的半固态电池推向规模制造,攻坚中期,快速实现半固态电池的量产,以及应用场景的突破; 全固态电池技术上,蜂巢能源早在2022年就已推出20Ah硫化物全固态电池,是行业首批实现该容量级全固态样品的企业。但在杨红新看来,蜂巢能源仍要着力解决全固态电池面临的技术、工艺、成本和供应链等一系列挑战。今年10月,蜂巢能源与华盛锂电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的是推动硫化物全固态电解质低成本化。 | 
 
                            昨天 15:01
昨天 15:00
昨天 15:00
昨天 14:59
昨天 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