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化洪江黔阳古城,每晚八点,杨长洪提着灯笼、背着竹梆,一边走一边敲一边喊的打更场景,成了古城夜晚的一部分。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杰 杨怡晴 怀化报道 “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一家失火——四邻遭殃——”在怀化洪江黔阳古城,每晚8点半,打更人杨长洪开始走街串巷打更。 55岁的杨长洪,是一名上岸渔民。6年前,他接过了打更担子,如今,古城居民早已习惯了他的更声。 每晚,杨长洪提着灯笼、背着竹梆,一边走一边敲一边喊的打更场景,成了古城夜晚的一部分。 据考证,黔阳古城的打更历史至少可追溯到西汉初年,古城木质建筑连片而建,那时打更就是流动的防线。 “打更让我们很有安全感。尤其在冬天,熏腊肉、烤火取暖,听到更声就会特别留意。” 在古城住了一辈子的75岁居民田秋玲说道。 “有人说,现在的打更只是一种传统表演,其实并非如此。”古城社区党委副书记陈平说,目前2000多名古城原住民是60岁以上的老人,他们从小听着打更声长大,打更能有效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如今,这项古代城市管理的重要制度,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走街串巷的打更人,在传承文化的同时,守护着古城的安全,成为古城原住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它不只是一座城,更是一卷活的历史长卷,一部流淌着千年文脉的史诗。踏入其间,方知此地值得反复造访——因它在白昼与黑夜的交替中,演绎着截然不同却又浑然一体的灵魂交响。
天色渐黑,每晚八点前,现代打更人杨长洪都会和几个邻居坐在江边,感受黔阳古城的夜和改造过后的江景。
55岁的杨长洪,是一名上岸渔民。6年前,他接过了打更担子,如今,古城居民早已习惯了他的更声。
杨长洪拿着打更装备,从家里出发,准备当天晚上的打更工作。
打更人杨长洪对黔阳古城的“九街十八巷”熟稔于心。他不仅是时间的播报者,更是安全的守望者,总能在关键时刻,用加重的梆声与高亢的口号,为古镇夜空带来加倍的安全感。
晚上八点,是杨长洪与这座古城的约定。几乎分秒不差,他便踏入“九街十八巷”的肌理之中,将这定时的巡视,深深嵌入古城夜晚。
尽管许多老邻居已如星散,昔日的喧闹渐渐褪去,但杨长洪的打更声却从未缺席。每一个夜晚,他都执着地行走在渐趋安静的街巷里。那清晰的梆声与口号,成了这些老街道不可或缺的、活着的印记。
尽管许多老宅已人去屋空,但街巷里偶尔还有闲聊的居民。杨长洪巡到此处,便会把梆声放轻,嗓音放缓,顺势和他们搭几句:“今晚风凉,您多坐会儿,记得把不用的电源插头拔掉。”话音落下,他转身敲起清脆的节奏,继续走向更深的夜色。
游客的脚步把“九街十八巷”重新点亮,霓虹灯映着青砖黛瓦,夜里十点仍人声鼎沸。杨长洪完成当天的打更后,把梆子和灯笼放在台阶上,坐在古城的青石台阶上。灯笼在脚边,微黄的光晕映着皱纹,也映着人潮。杨长洪坐着,像一块被岁月打磨的界碑——一边是八百年古城的静默,一边是此刻游客的欢腾。而他就守在这条分界线上,用一声更、一盏灯、一身旧衣,把过去和现在轻轻缝在一起,成为夜色里最亮的一枚针脚。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昨天 22:06
昨天 21:56
昨天 2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