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我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实现年均超11%的稳健增长,彰显了国企改革的显著成效与“压舱石”作用的持续夯实。 在资产规模壮大的同时,一场以“盘活存量”为核心的国有“三资”(资源、资产、资金)管理改革大幕在地方拉开,湖北、安徽等省份已出台系统性方案。 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此举旨在通过市场化方式激活“沉睡”价值,不仅有望优化国资布局、提升运行效率,更将成为地方政府补充资金的重要来源,但专家也提醒,这项系统工程需加强顶层设计与全程监管,确保行稳致远。 五年来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年均增长11.4% 10月26日,国务院关于2024年度国有资产管理情况的综合报告(下称“报告”)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审议。报告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国有企业(不含金融企业)资产总额401.7万亿元,国有资本权益总额109.4万亿元。五年来,全国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国有资本权益总额年均分别增长11.4%、11.0%,资产负债率保持在65%以内。 报告显示,各地区、各部门高质量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接力落实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持续提升监督管理水平,推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研究员周丽莎对记者表示,国有企业资产总额、国有资本权益总额稳步增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是改革红利的释放,表明在科技创新发展、产业布局优化、市场化经营机制、公司治理等方面取得了进展。 “充分彰显了国有经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体系中的‘压舱石’地位,构成了国家应对内外部风险挑战、实施宏观调控的坚实物质基础。”周丽莎说。 地方开启系统激活国有“三资”大幕 在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胡迟看来,国资国企实现发展质效有效提升离不开自2022年以来加力推进盘活存量资产。 胡迟表示,国务院办公厅2022年5月印发《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对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进行了总体规定,并提出多条措施。此后,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分别出台文件,为盘活国有“三资”提供政策依据。 相关工作成效持续显现。记者从财政部获悉,今年前三季度全国非税收入中,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增长4%,主要是地方多渠道盘活资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出租、出借等收入增加带动。 近期,在湖北、安徽等地,由省级政府牵头推进的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将盘活国有资产推向新阶段。 今年4月,湖北省印发了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推动大财政体系建设走深走实总体工作方案。近期,《安徽省推进“大资产”统筹管理总体工作方案》(下称“安徽省《总体工作方案》”)公开发布。 多位受访专家认为,这是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增强各有关管理部门战略协同”的要求。 安徽省《总体工作方案》中明确,构建“大资产”统筹管理体系。中央财经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曹堂哲认为,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也是落实中央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推动财政科学管理、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和零基预算改革的要求和具体实践。从2014年上一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开始,到2021年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再到2024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明确要求,国家政策一脉相承。 “有效补充地方资金来源”成共识 10月16日,湖北省委副书记、省长李殿勋在专题推进会上表示,要进一步深化认识,更加深刻把握“一切国有资源尽可能资产化、一切国有资产尽可能证券化、一切国有资金尽可能杠杆化”三项原则。 三个“尽可能”的表述引起广泛关注。周丽莎认为,这一提法体现了地方政府在新时代背景下,盘活存量、提升效率、扩大有效投资的迫切要求和思路创新。但“三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决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卖资源、搞金融、加负债”,要确保其行稳致远,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全程监管。尤其是许多资源具有公共属性、生态价值或文化价值,不能简单地用经济价值来衡量。许多自然资源(如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的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分离不清,存在多头管理,需要对其进行明确。 曹堂哲表示,这项改革的核心是通过盘活存量、激活增量、统筹配置,最终达到提升财政效能、缓解财政收入困局、保障民生和驱动经济发展的多重目标。 对比湖北和安徽两省方案,两省对于国有“三资”管理实施范围并不完全一致。 湖北明确实施范围将聚焦“矿产、林业、水利、能源、土地、数据”六类国有资源,“实物、股权、债权、特许经营权、未来收益权”五类国有资产,以及“低效和闲置”两类国有资金,进行全面清查。 安徽明确的是“行政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房屋、土地使用权、在建工程、股权、大型仪器设备、数据资产、保障性住房、公共基础设施”八类资产,“土地、矿产、水利、林业、能源”五类资源,“行政事业单位的财政存量资金、实有资金”两类资金,纳入清查和统筹盘活范围。 分析认为,依据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指引,各类国资盘活范围有望扩大,地方资金来源将得到有效补充。我国综合金融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将为地方稳妥推进“资源资产化、资产证券化、资金杠杆化”提供支撑。 校对:李凌锋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