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2025年度工信部卓越级智能工厂项目名单公示,全国274家企业入选,湖南省8家企业榜上有名,其中长沙占据4席,蓝思科技、威胜信息、盐津铺子、铁建重工四家企业的入围。 2025年的长沙,智能制造已不再是产业局部的零星探索,而是上升为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战略。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正推动“工程机械之都”长沙在全球制造版图中,实现从依靠规模优势的“规模集团军”到引领行业标准的“价值新标杆”的关键跨越,为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极具参考价值的“长沙样本”。
蓝思科技自动化无人车间。(倪志刚 供图) 认知革新:从技术改良到生态革命的破局之路 在铁建重工的焊接车间,六轴机器人正灵活挥舞焊枪,在厚重的盾构机部件上精准“绣”出细密均匀的焊缝。铁建重工通过深化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升级,破解传统掘进机生产“定制化程度高、工艺复杂、质量管控难、生产效率低”等痛点,打造行业首个掘进机生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围绕五个环节,打造了17个典型应用场景,项目建成后订单交付周期缩短了40%,生产效率提升32.31%,全员劳动生产率提升12.09%。 长沙制造对智能制造的这种认知升级,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曾经刻骨铭心的“成长烦恼”。作为全国首个工程机械千亿产业集群,长沙工程机械产业规模一度领跑全国,但“大而不强”的问题却日益凸显。 2015年前后,长沙工程机械行业平均利润率不高,核心零部件进口依赖较重。当国家将智能制造确立为制造强国战略的主攻方向时,长沙敏锐地意识到,发展智能制造不是可有可无的技术改良选择题,而是关系到产业生存与未来的必答题。
中电科红太阳智能立体仓储示范线,可完成智能化调度、数字化管理、无人化盘点及预测性维护。(刘璐 供图) 认知的转变迅速催生了政策的迭代升级。2015年,长沙在全国率先出台《长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动计划》,为长沙制造业发展完善了顶层设计,正式吹响了智能制造的号角;2018年《关于推进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出台,精准把握产业发展趋势,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支持;2021年,《长沙市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发布,全方位擘画了长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蓝图;2025年1月1日,《长沙市促进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条例》正式实施,为长沙市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与完善,构建起以先进制造业为根基、以智能制造为引擎的产业政策体系,推动长沙制造业完成了从“机器换人”的技术改良到“系统重构”的生态革命的认知跨越。 生态筑基:“软硬兼施”培育智能制造沃土 在三一科学城的智能工地上,搭载5G模块的塔吊能够自主规避障碍物,施工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40%;中电科红太阳凭借自主研发的MES(制造执行系统)、WMS(仓库管理系统)、WCS(仓库控制系统)及数字孪生平台等智能制造软件系统,业务快速拓展至新能源、汽车制造、消费电子、线缆等多个行业,其智能解决方案具备毫秒级数据响应速度,作业综合效率提升35%……这些生动的场景,正是长沙智能制造生态蓬勃发展的缩影。
正在建设中的三一科学城。(刘心念 龚洁琼 供图) 在长沙市智能制造研究总院,电子屏幕上跳动的数据直观展现了长沙智能制造生态的雄厚实力:全市各类工业互联网平台连接工业设备超过300万台,累计开发工业APP超过20000个,无论是平台设备接入能力,还是应用开发支持能力都在持续增强;“上云上平台”的中小企业累计超10万户次。长沙市已构建起多层次、系统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这种“硬件筑基、软件赋能”的生态布局,为智能制造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硬件设施的“硬支撑”,重点体现在算力与网络的深度渗透。长沙经开区建成的200P智算中心,已为200余家企业提供算法训练服务,为企业的智能化升级提供了强大的算力支持;湘江新区正在推进的“算力调度平台”,实现了政务、工业、科研算力的动态分配,将算力利用率提升至85%,极大提高了算力资源的使用效率。在网络覆盖方面,长沙更具针对性,在三一、中联等重点企业厂区,通过网络切片技术,为生产控制、设备协同等不同场景定制专属带宽与时延服务,确保机械臂协作响应时间控制在10毫秒以内,为高效生产提供了稳定的网络保障。 软件生态的“软赋能”,则聚焦于产业链协同发展。树根互联的“根云平台”已接入80万台高价值工业设备,覆盖30多个行业,不仅为长沙本地企业提供设备预测性维护服务,更将长沙的制造能力输出至全球。在非洲某金矿,通过该平台远程调度长沙生产的矿机,设备故障率下降50%,充分展现了长沙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全球竞争力。 华为长沙创新中心打造的“鸿蒙工业生态”,已完成12款核心芯片适配,带动30余家配套企业实现“设备互联、数据互通”。威胜集团借助该生态,对电表组装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实现柔性生产,换型时间从4小时大幅缩短至20分钟,生产效率得到质的飞跃。 “长沙的优势在于,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出门就能找到生产线验证。”湖南省委党校经济学院教授王赞新的评价,精准点出了长沙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的独特优势。 全面攻坚:“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 10月20日,2025长株潭工程机械产业生态协同发展活动在长沙经开区举行。当天,三地工信部门联合成立“长株潭工程机械数字化转型联合体”——以“政府引导、平台赋能、生态协同、示范引领”为基本原则,通过建设“长株潭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平台”,汇聚基础数据池、服务商资源池、解决方案及产品池三大资源池,为企业提供从精准诊断到标杆打造的全流程服务。 工程机械产业光鲜的数据背后,“大而不强”的隐忧依然存在,以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为突围手段,打一场全面攻坚战势在必行。 这,不仅仅是工程机械产业,更是长沙制造业整体都要回答的时代命题。 在推动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的转型阵痛更需关注。在长沙3000多家规工企业中,中小企业占大多数,它们是长沙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中小企业普遍面临“转型成本高、技术能力弱”的困境,转型升级之路困难重重。 为帮助中小企业突破发展瓶颈,长沙实施“梯度培育”策略:对龙头企业,支持其建设“灯塔工厂”,打造行业标杆,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对中型企业,开展“数字化诊断”,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制定精准施策方案,助力企业针对性提升;对小微企业,推出补贴套餐,企业花很小代价即可实现设备联网,迈出智能化转型的第一步。天一焊接在政府支持下引入AI焊接模型,成功解决了薄壁构件焊接变形难题,年产值不断递增,成为中小企业转型升级的成功范例。 “智能制造不是‘一刀切’的运动,而是根据企业发展中的不同形态进行‘精准滴灌’的过程。”长沙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推动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长沙既让龙头企业引领潮流,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又通过政策扶持、技术支持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不掉队,形成“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良好生态格局。 截至目前,长沙已累计培育国家级卓越级智能工厂11家;累计获评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13家、优秀场景38个,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17家、智能制造标杆车间52个,实现了不同规模企业的协同升级,为长沙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廖晶 李治 周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