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唐哲宁 通讯员 雷华雄 郴州报道 “以前这片林地荒着没人管,现在种上了‘五指毛桃’,我在家门口打工,一年能多挣近万元。”10月26日,在嘉禾县石桥镇石塘村的中草药种植基地里,脱贫户肖先桥一边忙着给作物除草,一边笑着算起增收账。 今年来,石桥镇积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本地丰富林木资源为依托,从盘活闲置林地、创新种植模式到推动产业融合、培育经营主体,让林下经济成为激活乡村动能、带动群众增收的“新引擎”,而石塘村1250亩“五指毛桃”种植项目,正是这场乡村产业变革的生动起点。
为唤醒石塘村这片“沉睡”的林地资源,村里积极引进郴州盛凯中药种植专业合作社,累计投入680万元打造中草药种植基地。项目不仅让荒山林地蜕变为高产“沃土”,更成了村民的“增收宝库”,累计吸纳本村60余名脱贫人口务工,总就业时长超4500天次,带动务工收入增加45万元,如今该项目已入选嘉禾县十大农业产业,成为“生态得保护、群众得实惠、产业得发展”的典型范例。 循着这样的发展思路,石桥镇在全镇范围内推开林下经济创新实践。在石仙村,依托丰富林业资源打造的200余亩林下菌种种植基地,总投资超400万元,不仅配套完善了给水、电气、灌溉管网等基础设施,还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让村民深度参与产业发展。目前基地已投放菌包30万株,解决60多名脱贫户、监测户就业问题,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21万元,更将项目收益的30%用于基地维护和村庄公益事业,显著增强了村集体自我“造血”能力,成为县重点扶持的特色林业产业。
为进一步释放林下经济潜力,石桥镇还拓展出“林+药”“林+菌”“林+禽”等多元融合模式,石门村的“甜蜜产业”便是其中亮点。该村利用林地空间发展罗汉果、百香果种植500余亩,亩均毛收入约8000元,不仅提供100多个“家门口”就业岗位,还与11名脱贫人员签订务工协议,同时引导12户农户参与种植,提供免费技术指导与保底收购服务。如今,这项产业每年为村集体增收10万余元,解决14人长期就业和约60人季节性用工需求,人均年务工收入增加近1万元,让“小果子”结出了乡村振兴的“大效益”。 在培育产业发展后劲上,石桥镇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场一特”格局,家庭农场成为重要载体。中华山村采取“党支部+家庭农场+农户”机制,流转1300亩山林土地发展家庭农场,种植高脂松900余亩、富硒茶200余亩,带动周边农户参与产业管理。截至目前,全镇已培育各类家庭农场30余家,发展富硒茶3000亩、油茶2100亩、中药材2000亩、皇帝柑600亩,形成品类丰富的林下经济产业集群。
从石塘村的“五指毛桃”到石门村的“甜蜜果实”,从单个基地的探索到全镇产业的集群发展,石桥镇以林下经济为突破口,在守护绿水青山的同时,蹚出了一条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
26 分钟前
27 分钟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