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磨憨边检站挤满入境旅客。 卫海林摄
在新疆和田市吉亚丽人艾德莱斯绸店里,工作人员(右)向游客展示艾德莱斯绸。 和田市委宣传部供图
2025首届中越跨境自行车骑行活动现场。 东兴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风光。 大新县融媒体中心供图
2025兴凯湖冬捕节开幕式现场。 高雪峰摄
今年6月,中国和蒙古国共同组织开展2025年“一带一路·光明行”蒙古国行动,邀请蒙古国眼疾患者来华治疗。图为在内蒙古二连浩特市人民医院,红十字志愿者使用轮椅协助术后患者。 新华社记者贝赫摄
俄罗斯葡萄酒专家在吉林通化鸭江谷酒庄开展山葡萄产业调研。 牛延章摄
内蒙古科技大学蒙古国留学生在实验室做实验。 刘旭阳摄
在云南瑞丽市银井小学,中缅两国小学生课间共跳象脚舞。 人民网记者庄志斌摄 4月8日至9日,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5月13日至9月29日,本报推出48期“边城见闻”系列专版,通过实地采访中国陆地边境地区9个省份的45个地市州盟,系统呈现各地开展周边工作的创新与实践,讲述中国与周边国家深化文化交流、促进民心相通、加强经贸往来等生动故事。从互联互通、经贸往来、农业合作到体育交流、职业教育、卫生健康等,“边城见闻”系列报道系统展现了中国坚持践行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同周边国家深化全方位合作、加强各领域交流,携手建设和平、安宁、繁荣、美丽、友好家园的生动实践和成果经验。 互联互通 互联互通是区域合作的重要支撑。近年来,中国和周边国家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运输体系日益健全,通关政策持续优化,为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畅通提供坚实保障。 中老铁路连接中国昆明和老挝万象,让老挝从“陆锁国”迈向“陆联国”;新疆(昌吉)亚欧国际物流园连接中亚市场,推动贸易与物流高效流转;中俄之间,黑龙江上气垫船运输让游客即便在流冰季节也能便利往返;内蒙古阿拉善策克口岸设立每日国际班车,通达蒙古国西伯库伦口岸;中国东兴与越南芒街之间,跨境公交每日通行,便利两国民众走亲访友……基础设施的硬联通和软联通,有力促进了中外民众民心相通。 经贸往来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中国和周边国家经贸合作实现从“面的展开”到“质的升华”,不断走深走实。中老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中蒙二连浩特—扎门乌德经济合作区等跨国境经济合作区,是中国深化与周边国家合作、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也是沿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 口岸功能升级、物流体系优化、贸易模式创新不断推进,为跨境贸易注入新活力。和田玉、翡翠、艾德莱斯绸等传统商品跨境流通,不仅是经济互利的见证,也是文化互鉴的载体。从驮马古道到高速铁路,从边贸集市到数字贸易,现代口岸正让边境地区成为开放合作的前沿。 体育交流 体育交流是中国和周边国家民众之间最自然的互动方式之一。近年来,跨境赛事与民间体育活动频繁举办,以运动为媒促进情感共鸣。赛事组织日益制度化、品牌化,展现出中国与周边国家以体育促进交流、以交流增进友谊的共同追求。 2025年肃北雪域“村BA”球王争霸赛吸引邻国球队参与,中国东兴—越南芒街元宵节足球友谊赛成为中越边民的年度盛事,新疆环塔国际拉力赛成为“亚洲顶级越野赛事”,丹东鸭绿江马拉松吸引朝鲜选手参赛……赛场上的汗水、看台上的掌声,让体育交流成为民心相通的催化剂。 旅游合作 中国和周边国家山水相依、文化相连,边境地区的景点与习俗往往跨越国界,旅游是连接民心的重要纽带。中国沿边地区通过建设旅游合作区、举办文旅节庆、开发特色旅游线路等,积极打造具有民族特色和国际影响力的旅游品牌。 中国首个跨境旅游合作区——中越德天(板约)瀑布跨境旅游合作区内,各国游客可以一站式体验中越风情;内蒙古阿尔山市凭借温泉与林海,成为蒙古国游客“治愈系”打卡地;新疆阿克苏推出“丝路文化探秘游”“龟兹乐舞体验游”,克孜尔石窟与龟兹小巷吸引中外游客追寻丝路记忆……跨境旅游打破地理阻隔,让各国游客共享“诗与远方”。 民俗节庆 民俗节庆活动是中国和周边国家文化交流最生动的载体之一。沿边地区依托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将民俗节庆活动从民间延伸到国际舞台,成为文明互鉴与民心相通的重要平台。 在广西“三月三”、泼水节、目瑙纵歌节、中缅胞波狂欢节等活动中,各国游客同唱一首歌、共跳一支舞,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黑龙江兴凯湖冬捕节、赫哲族“喊江节”、云南普洱中老越三国“丢包节”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民俗体验,让中外参与者感受边境地区民俗之美。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加深了不同国家人民间的情感与友谊。 卫生健康 中国和周边国家以民生需求为切入点,大力推动跨境医疗合作,使医疗资源更加开放共享。跨境就医、紧急救援、远程医疗和公共卫生防控等机制不断完善,切实惠及更多民众。 西藏“黄牡丹藏医药文化节”让游客亲身体验藏医智慧与疗法;云南河口“国门医院”年接诊外籍患者近8000人次,为边境地区民众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新疆霍尔果斯探索跨国医疗保险衔接机制,提升跨境就医便利程度;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构建中蒙医疗共同体,实现资源共享与互助……沿边地区通过义诊、援助、医药文化交流等多种形式,生动诠释亲诚惠容周边外交理念。 农业合作 农业合作关乎民生大计,也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的新亮点。得益于边境贸易的活跃,中国沿边地区的农业资源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产业链与价值链不断延伸,实现区域发展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云南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依托中缅友好村寨农技帮扶项目让脱贫经验惠及邻国,新疆“哈密瓜节”与乌兹别克斯坦“甜瓜节”跨境联动,技术交流让吉林通化葡萄酒获得“东方波尔多”的美誉,吉林白山打造“林海参乡”品牌并举办国际人参节……通过经验交流、边境贸易、品牌建设和科技合作,中国与周边国家农业合作不断深化。 职业教育 借助地缘优势,中国与周边国家职业教育合作不断完善,院校联动、专业共建、模式创新持续推进,为区域培养实用型技能人才。 内蒙古包头铁道职院通过“3+1”“中外学生混合班”等形式培养铁路人才;云南勐腊县职业高级中学确立了“立足勐腊,聚焦老挝,辐射中南半岛”的教育对外开放目标;云南河口县职业高级中学打造“双语双专业”模式,助推中越教育交流……职业教育正成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既增进彼此了解、促进文化融通,又服务区域产业升级,助力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 青少年交流 青少年是中国和周边国家世代友好的传承者。中国沿边地区积极开发教育资源,通过培养小留学生、举办研学活动等,持续探索合作新路径,不断拓展中外青少年交流的深度与广度。 中缅边境国门学校让缅甸学生得以每日出国求学,内蒙古呼伦贝尔举办“我在中国有个家”跨境研学活动,黑龙江绥芬河开展“中俄学生家庭互访”……这些活动让来自不同国家的青少年在共同学习、生活中增进友谊与信任,成为国家间深化交流合作的希望所在。 (以上文字由人民日报记者屈佩、刘文璋整理)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2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