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几个月以来,“储能一芯难求”已成为新能源行业热议的焦点话题之一。随着全球储能需求持续爆发、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提升,锂电供应链正经历着从松散协作,到上下游深度绑定、海外本地化合作、加快锁定核心资源的结构性变革,产业链生态格局正加速重构。 上下游“耦合” 从松散合作到紧密协同 据市场消息,山东理想汽车电池有限公司于10月13日正式成立,该公司由欣旺达动力与北京理想汽车共同持有,各持股50%。其未来将主要生产理想汽车自研的动力电池产品。 资料显示,这并非欣旺达首次与车企合资设厂。实际上,2022年其就与东风汽车集团等相关方,共同投资成立“湖北东昱欣晟新能源有限公司”。该合资公司由欣旺达动力持股51%。 业界人士指出,一方面,此次合作是理想汽车推进“自研自制”供应链战略的重要一步;另一方面,这也是电池企业与车企深度“绑定”的又一成果。 稍早前的9月,宁德时代确认对富临精工旗下的高压实磷酸铁锂子公司——江西升华进行增资并实现控股。拟增资25.63亿元,获取江西升华增资扩股后51%的股权。 电池中国认为,车企与电池企业、电池企业与材料企业的合资建厂,相关企业通过股权合作,形成“业务共同体”,不仅可以保障关键材料与核心部件的的稳定供应,而且能够在技术迭代和产品创新上实现高效协同,从而显著提升产业链的韧性与竞争力。这在储能电池“一芯难求”的背景下,更凸显抗风险价值。 加强海外合作 应对贸易壁垒与市场需求的战略选择 近期,容百科技表示,其已在韩国忠州建成6万吨/年三元正极材料产能及6000吨/年前驱体产线,以满足核心客户需求,目前产能正稳步爬坡。同时,其波兰基地2.5万吨/年三元正极项目关键设备已进场,预计将于2026年上半年投产,主打高镍、中镍产品,以进一步强化其欧洲本地化供应能力。 同时,中伟、华友、格林美等企业在印尼/摩洛哥的相关产能,可以充分匹配容百科技的生产需求。容百科技表示,其现有海外产能在当前政策框架下可正常运行。这也意味着,在部分海外市场对中国相关出口产品贸易壁垒高筑的情况下,其海外供应链价值有望持续提升。 格林美近期在互动平台也表示,在应对潜在的贸易政策变化方面,其已率先于印尼建成年产5万吨高镍动力电池三元前驱体材料产能。该产能主要服务于海外高端客户,其产品规格与公司原出口到海外市场的特定需求直接匹配。因此,凭借在印尼布局的稀缺产能,可有效保障其对国际客户供应的持续性。 电池企业方面,据报道,宁德时代创始人兼董事长曾毓群计划出席韩国APEC峰会,并将与当地新能源头部企业广泛探讨相关合作事宜。期间,曾毓群将会见现代汽车集团董事长郑义宣。宁德时代已为多款现代旗下电动车型供应电池,预计双方将深化合作,以共同应对美国当前的关税政策挑战;其还将与EcoPro和L&F等韩国材料企业首席执行官会面,以探讨正极材料供应链合作;此外,其还计划分别与韩国SK集团董事长、LG集团董事长,以及韩华集团董事长会谈。 业界人士表示,从宁德时代的动作来看,未来有望通过与韩国企业携手,形成其全球供应链的又一支撑,成为拓展全球市场的一条新路径。韩国作为发达国家之一,与欧美市场贸易阻力相对较小,但近两年其在锂电市场拓展乏力,与中国电池产业链企业合作,也有望突破其当前困局。 在电池中国看来,构建海外供应链,可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背景下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市场需求的多元化。通过在全球不同市场进行布局,中国企业可以更好地应对海外贸易壁垒,降低运营风险,同时提升客户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这种战略选择,不仅有助于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还将促进全球锂电产业的协同发展。 布局核心资源 保障供应链稳定与成本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锂电产业长期受核心矿产资源稀缺性的制约,多家产业链头部企业都在积极探寻有效的解决路径。 厦钨新能与中伟股份于9月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约定,将在锂电池三元材料、钴酸锂等产品的原材料供应方面,建立长期合作,并计划在上游矿产资源开发方面开展合作,共同寻找镍、钴、锰等优质矿产资源进行开发,以保障供应链稳定并获取成本优势。这种合作模式,有助于双方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和成本优化,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供应链体系。 在电池中国看来,通过布局优质矿产资源,相关企业能够确保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和成本优势,以降低市场风险。同时,这种布局还有助于企业掌握产业链主动权,提升自身竞争力。 整体看,锂电供应链的三大趋势——上下游耦合、海外本地化合作和优质资源布局,背后是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锂电产业链企业应对市场挑战、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 |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