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宁德时代(300750)披露三季报,公司三季度实现总营收1042亿元,同比增长12.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5.5亿元,同比增长41.2%。披露三季报的同时,公司提到,为应对客户激增的订单需求,公司正全力推进全球产能建设。 据宁德时代表示,公司位于国内的山东济宁、广东瑞庆、江西宜春、福建厦门、青海、福建宁德等基地均有大幅扩产,仅山东济宁基地预计2026年新增储能产能就超过100GWh。同时,海外布局方面,公司匈牙利工厂一期项目首条产线设备已进场调试,预计2025年底建成并完成安装调试;西班牙工厂已完成前期审批手续,并正式成立合资公司,即将启动工厂筹建工作;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产能规划15GWh,可适用于动力及储能,预计2026年上半年投产。 央视新闻近日报道称,目前国内储能电芯的需求十分强劲,头部电池企业均表示工厂已处于满产状态,一些订单已经排到明年年初。从宁德时代大力扩产可以看出,这一轮扩产与前几年的全行业扩张不同,呈现出“头部集中,规模加码”的特点,技术快速迭代是驱动本轮产能扩张的核心逻辑,龙头企业通过更新产能建立新的护城河。而另一方面,三季度依然有不少项目被迫终止或延期,行业分化加剧。 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折射出电池新能源产业已进入理性回归的关键转型期。 恩捷股份终止一锂电项目 9月4日,恩捷股份(002812)称,近日公司公告拟终止“江苏睿捷动力汽车锂电池铝塑膜产业化项目”,并将该项目节余募集资金净额2.84亿元及相关利息收入永久补充流动资金,用于公司主营业务相关的日常经营活动。 据悉,该项目为恩捷股份2023年5月向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人民币普通股(A股)股票募投项目,项目总投资16.00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已投入5.66亿元;其中计划投入募集资金7.62亿元,截至2025年6月末已投入募集资金4.77亿元。 对于项目终止原因,恩捷股份表示,主要为近年来产业链竞争加剧,各环节产品价格下行,公司认为如继续实施该项目可能面临项目投资回报不达预期的风险。 丰元股份终止高能正极材料项目 8月30日,丰元股份(002805)发布公告,2023年,公司董事会同意公司全资子公司山东丰元锂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元锂能”)与云南省个旧市人民政府签署《投资协议》,在冲坡哨新材料产业园建设5万吨锂电池高能正极材料一体化项目。 8月29日,丰元股份董事会会议同意公司全资子公司丰元锂能与个旧市人民政府协商解除合同关系,终止丰元锂能与个旧市的对外投资事项。 丰元股份表示,自与合作方签署相关投资协议以来,公司积极推进项目实施,与合作方进行了持续性沟通与讨论。但由于政策环境等因素变化,公司未能办理完成项目前期审批手续,项目至今仍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且该项目前期投入资金较小,后续未有资金持续投入。为有效控制对外投资风险,合理调配资金,切实维护和保障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基于审慎性原则,公司决定终止上述对外投资事项。 江苏国泰拟终止投建40万吨电解液项目 8月23日,江苏国泰(002091)公告称,公司下属公司宁德国泰华荣新材料有限公司(简称“宁德华荣”)拟终止投资建设年产4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该项目尚未正式投入建设,目前正在与政府积极协调土地的后续工作。 对于项目终止原因,江苏国泰表示,年产4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由下属公司宁德华荣负责实施,宁德华荣于2023年3月竞得福鼎市店下龙安片区面积为120,985平方米的D-43、D-67地块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但至目前该宗地仍未能按《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合同补充条款)约定的日期交付,项目缺乏推进基础,宁德华荣目前正在与政府积极协调土地的后续工作。 同时,从行业层面来看,近年来锂离子电池材料领域产能扩张显著快于市场需求增长,产能阶段性过剩,市场竞争激烈,电解液产品价格持续下行,行业盈利空间受到大幅压缩。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江苏国泰预计该项目产能难以消化,投资回报率大幅下降,难以实现原计划效益目标。为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维护公司及全体股东的利益,公司经审慎研究后,决定终止增资宁德华荣建设年产40万吨锂离子电池电解液项目。 道氏技术暂缓三元前驱体项目建设 8月13日,道氏技术(300409)公告称,公司计划重新论证并暂缓实施“年产10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一期7万吨三元前驱体及配套3万吨硫酸镍)”和“道氏新能源循环研究院项目”。公司认为目前并非继续投资建设该项目剩余产能的最佳时机,决定对项目进行重新论证并暂缓实施,并将研发资源全力倾斜于固态电池相关材料技术的研发工作。 随后,8月19日,道氏技术再度公告称,根据公司长期战略规划和现阶段发展需求,公司拟将原募投项目“年产10万吨三元前驱体项目(一期7万吨三元前驱体及配套3万吨硫酸镍)”中尚未投入的募集资金30,000.00万元变更至“年产120吨单壁碳纳米管项目”。 科信技术终止储能锂电池项目建设 8月1日晚间,科信技术(300565)公告,公司召开董事会,同意将“储能锂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中尚未使用的募集资金3.66亿元变更用于“数据中心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项目”,该议案尚需提交公司股东大会审议。 公告显示,“储能锂电池系统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原计划由科信技术购置生产设备、研发设备,进一步扩大储能锂电池系统产能规模,继续积极开展储能行业内新材料、新技术、新产品方面的相关研究,为公司深度布局储能业务,参与电化学储能行业竞争提供发展动能。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将新增2GWh储能锂电池电芯和系统组装生产线及相关配套产能规模。项目投资总额为54,000.34万元,建设期24个月,公司拟使用募集资金额44,017.71万元,调整后募集资金投资总额36,134.15万元。实施主体为公司控股子公司广东科信聚力新能源有限公司,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间为2026年1月8日。 对于变更原募投项目的原因,科信技术表示,原募投项目筹划时间较早,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储能行业市场竞争加剧,原募投项目投资不确定性增加。公司经过详细调研及论证决定,拟变更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将募集资金投向公司已完成试点及市场验证的“数据中心绿色低碳技术改造项目”。同时,公司逐步调整储能业务的产品策略,未来将以高集成化、高附加值的系统级储能产品为主,基础电芯、模组等部件将采用更具性价比的外采模式。 安孚科技终止合资建设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 7月18日,安孚科技(603031)公告终止合资设立新型电池中试平台公司事项。 根据安孚科技今年3月发布的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福建南平南孚电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孚电池”)拟与南平市绿色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南平绿色产业基金”)、高能时代(广东横琴)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高能时代”)签署合资协议,拟共同合资设立新型电池中试平台合资公司(以下简称“合资公司”),共同推动全固态电池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应用,全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全固态电池研发与应用示范平台。 合资公司由高能时代持股51%,南平绿色产业基金持股30%,南孚电池持股19%。从三方协议内容来看,协议各方设立合资公司,共同建设运营300MWh硫化物基全固态电池中试产线。 交易进展显示,安孚科技合作方之一高能时代控股股东股份被冻结,其经营稳定性及履约能力存在重大不确定性,可能导致项目运作风险。 万润新能50亿元电池材料项目终止 7月14日晚,万润新能(688275)公告称,2023年7月,公司与武汉化学工业区管理委员会签订《投资意向书》,计划投资人民币约50亿元,在武汉市青山区建设武汉研发技术中心及产业化基地项目,包括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固态电池及氢储能等关键材料的研发及量产。 公告显示,鉴于《投资意向书》有效期2年已届满,且该项目至今尚未开展,后续暂无进一步的开展计划,经双方沟通确认,该项目到期后自动终止,不再另行续展。 万润新能表示,本次终止投资项目是公司结合市场环境、公司发展战略以及实际情况所做出的审慎决定,充分考虑了外部市场变化与内部资源优化的双重需求,旨在降低投资风险、提高公司运营效率,保障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不会对公司现有业务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亦不存在损害公司及全体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普利特102亿电池项目终止 7月1日,普利特(002324)发布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江苏海四达电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四达”)与湖南浏阳经开区于2025年6月签订《招商项目合作合同终止合同》。由于近年来新能源行业宏观环境发生变化,双方协商一致决定终止该项目投资事宜。此次终止投资将导致公司退回相应的土地出让金、契税、保证金等。 电池网注意到,该项目最初于2023年6月签订,计划在湖南浏阳建设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但截至目前项目未开展实质性建设。 普利特当时发布的公告显示,该项目原计划在湖南浏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建设年产30GWh钠离子及锂离子电池与系统生产基地项目,分三期建设:一期投资约30亿元建设12GWh方型电池项目;二期投资约30亿元建设6GWh圆柱电池项目;三期投资约42亿元建设12GWh方型电池项目。 普利特表示,由于新能源行业宏观环境的变化,公司在新能源领域的战略方向也在不断进行优化。本次项目投资终止不会对公司现有的生产经营和业绩情况产生不利影响,也不会对公司新能源业务的发展带来影响。公司目前各方面经营情况良好,公司未来将会继续聚焦于钠离子电池和固态电池的战略发展,同时钠离子电池和半固态电池均与行业头部企业达成战略合作并陆续有订单交付落地。未来公司将力争成为钠离子电池和半固态电池的行业领先企业。 结语: 需要注意的是,项目终止并非行业衰退的信号,而是市场自我净化、资源优化配置的直观体现。从三季度终止的项目来看,大部分集中在技术含量相对较低、同质化严重的领域,部分公司已将原项目投资资金调整至新型技术路线,创新项目不断涌现。 在这种市场分化过程中,企业需要从单纯追求产能规模转向注重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市场定位的精准化。那些能够快速适应变化、掌握核心技术、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的企业,将在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 在全球碳中和大趋势下,电池新能源行业依然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当前的项目终止潮只是行业发展长河中的一段插曲,经历这场深刻调整后,中国电池新能源产业也将更加成熟、更有竞争力,为实现“双碳”目标贡献更大力量。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
2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