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能源转型成就,有两个突出的“1/3”:一是发电装机容量达到全球总量的1/3;二是全社会用电量中每用3度电就有1度绿电。专家指出,我国通过制度创新与技术降本,推动清洁能源从“用得上”向“用得起、用得好”历史性进阶。 能源数据里的转型活力与经济动能 今年7月,全社会单月用电量首次突破1万亿千瓦时大关,创全球纪录。国研新经济研究院创始院长朱克力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近五年我国用电量快速攀升是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必然产物。一方面,高端制造业加速扩张,半导体、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链能耗强度天然高于传统产业;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数据中心、5G基站等新基建成为电力需求增长点。 五年来,在用电规模增长的同时,能源结构也发生历史性转变。供给端,据国家能源局介绍,“十四五”时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占比由40%提升至60%左右,风电光伏每年新增装机先后突破1亿、2亿、3亿千瓦关口,实现台阶式跃升发展。消费端,每消费3度电中约有1度来自可再生能源。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这得益于政策层面的大力支持,全产业链企业的持续创新。五年来,结合落实“双碳”目标以及建设新型电力系统的客观需要,国家相关主管部门从顶层设计入手,打出政策“组合拳”。稳定的政策体系提供清晰的市场预期与关键的支撑措施,引导市场投资,推动技术进步。 清洁能源快速发展,行业企业也跨越式成长。 “2022年至今,公司在建运营装机规模增长超10倍,超3200万千瓦,提前且超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天津中绿电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中绿电公司”)董事长周现坤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25年上半年光伏发电量更是猛增422.11%。 业绩报告同样亮眼: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23.33亿元,同比增长29.30%;归母净利润6.18亿元,同比增长33.06%。尤为关键的是,截至8月末,公司累计收回电价补贴款16.67亿元,为2024年全年收回资金目标的211%。这笔资金将改善公司现金流,对未来生产运营产生积极影响。 降本增效:推动绿色电力用得起、用得好 在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清洁电力的经济性和可靠性也显著提升。“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新能源等技术装备实现领跑全球,光伏转换效率、海上风电单机容量等不断刷新世界纪录,为清洁电力用得起、用得好提供“硬支撑”。 据统计,近十年来,中国助力全球风电和光伏发电项目平均度电成本分别下降60%和80%。进入“十四五”时期,新能源度电成本在实现平价上网的基础上进一步下探。 “降低成本是推动能源实现大规模应用的前提条件之一。”秦海岩表示,依靠持续的规模化开发与全产业链创新,目前,我国风能资源较好地区的陆上风电度电成本已下降至0.1—0.15元/千瓦时,近海海上风电平均达到0.33元/千瓦时,风电已成为技术成熟、成本竞争力强的新能源形式之一。 朱克力认为,当前光伏发电平价上网、风电竞价机制成熟,证明技术迭代与供应链优化可实现良性循环。 降本的探索仍在持续。以影响新能源消纳能力的储能为例,周现坤介绍了公司三大降本路径:一是技术革新,持续优化液态空气储能等长时技术,提升能效降低初始投资;二是规模效应,依托国家首台(套)重大装备示范,加速锂离子电容器等新型储能产业化,实现边际成本递减;三是智慧运维,应用人工智能预测与健康管理技术延长设备寿命,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公司将以科技硬实力,推动新型储能从示范走向经济适用。”他说。 塑造经济转型绿色增长极 绿色低碳的用能方式正日益融入中国经济社会。 “目前我国终端用能中,电能比重达到30%左右,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购绿电、开新能源车、用清洁取暖已成为社会共识。 据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50年电力将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最主要的能源载体,电力总装机中可再生能源装机占比将达到80%。 面向未来,朱克力认为,未来我国用电结构将呈现“存量优化、增量分化”特征。工业领域,钢铁、化工等高耗能产业用电增速放缓,但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技术密集型产业用电需求保持韧性。新兴产业用电增量主要来自算力基础设施与新型储能设施,这两类场景具有“用电强度倍增但能效持续提升”的双重特征。 国际市场也将为中国新能源产业提供广阔天地。秦海岩表示,“十四五”时期,中国风电机组出口保持增长势头。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风电机组累计出口容量为20787.8MW,分布于六大洲的57个国家。中国风电机组出口逐步打开了局面。他预计,中国风电机组出口有望进一步提速。“目前全球近200个国家制定了风电发展目标和政策,预计2030年前,全球大部分地区将面临风电产业链供应链短缺风险。中国凭借丰富的产品谱系和高效优质的产品,将更好服务全球市场。”秦海岩说。 作为市场一线的企业,周现坤表示,中绿电公司将积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多措并举抓好价值创造、管理提升、深化改革等重点工作,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更大力量。 |
昨天 22:32
昨天 22:24
昨天 22:23
昨天 22:22
昨天 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