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牢省域副中心城市历史担当 ——老工业基地衡阳焕发时代新姿 过去5年,衡阳以“省域副中心”的使命担当,奋力推动产业体系重塑、基层治理革新、民生福祉升温,以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彰显了老工业基地的时代新姿。 地区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3508.5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4491.7亿元,年均增速达6%,居全省第二;连续4年跻身全国数字百强城市、全国“城市科技创新竞争力”百强;“屋场恳谈会”“湾村明白人”“衡阳义警”等基层治理品牌在国省推介;城乡居民收入比从1.81优化至1.61,稳居全省第一。 产业迭代,现代化产业体系新动能“潮涌” 10月8日,“宁电入湘”工程正式投入商业运行。作为国家战略工程,“宁电入湘”终点站落子衡阳,使衡阳换流站成为汇聚西部绿电的“核心枢纽”。 这是衡阳传统优势产业新动能“潮涌”的生动实践。衡阳作为全国26个老工业基地之一,如何在已有工业基础上“破茧”升级?衡阳市大力实施“制造立市、文旅兴城”发展战略,积极部署“稳五进三布二”的现代化产业格局,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根基在“稳”,输变电装备、盐卤化工、钢管及有色金属、电子信息、核技术应用五大优势产业“压舱石”作用愈发坚实。过去5年,以衡阳为核心的衡长株潭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获评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盐卤化工和铜铅锌材料产业集群相继摘得“国字号”桂冠,旗下百亿项目竞相投产;衡钢、五矿铜业等百亿企业基石稳固,高诺铜业、水口山有色等后起之秀正奋力冲击百亿目标;核技术应用则凭借“一集团一校一园”的独特优势,成为衡阳最鲜明的特色标识之一。 动能靠“进”,智能衡器计量、资源循环利用、数字经济三大新兴产业势如破竹。智能衡器计量产业被列为全省第13条重点产业链,今年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大关;坐拥全省15个化工园区中的4席,为资源循环利用提供坚实舞台;“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沿线25公里建有近20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楼宇,规划布局了20个专业园区,目前已集聚4862家企业,成为省内重要的数字产业集聚高地。 布局向“前”,人形机器人和商业载人航天两大未来产业为衡阳锚定了星辰大海的征途。润泽科技建设14万平方米人形机器人产业园;上市企业美湖股份的核心组件已成功进入腾讯、蚂蚁机器人的供应链;推动北京穿越者载人航天科技公司落子布局……衡阳为“十五五”乃至更长远的未来埋下产业“金种子”。 多元共治,社会治理呈现新格局 10月18日晚,衡阳市体育中心迎来“湘超”周末,一场激烈的足球对决点燃全场气氛,万余名球迷的呐喊声震耳欲聋。场外,身着“衡阳群众”马甲的志愿者们正在有序引导人流、维持秩序,他们专业的身影与场内热烈的赛况,共同构成一幅活力与秩序交织的城市画卷。 这一幕正是衡阳在“十四五”期间探索社会治理新路,构建“多元共治”新格局的生动缩影。5年来,从激情洋溢的群众体育赛场到日夜守望的街头巷陌,一批叫响全国、全省推介的衡阳基层治理品牌破土而出。 “屋场恳谈会”以“围炉夜话”式的亲切与高效,将政策宣讲、民意收集、矛盾化解一站式前置到村民家门口,成为畅通社会治理“末梢循环”的金字招牌,2023年获评全省“枫桥式工作法”。 “湾村明白人”组织起一批有威望、讲公道、热心肠的退休教师、党员干部、致富能手等,利用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在田间地头、房前屋后,用乡音土语巧妙化解邻里纠纷,引导文明乡风。该模式入选第四批全国乡村治理典型案例。 由数万名热心市民组成的“衡阳义警”,常态化参与治安巡逻、应急救助、法治宣传,与专业警力相辅相成,实现了“警力有限、民力无穷”的效能倍增,该模式被中国改革2024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收录。 民生升温,“幸福账单”彰显温暖底色 清晨,修缮一新的石鼓书院内书香弥漫,市民在此吟唱诵读;午后,整洁雅致的街口小公园里,老人们下棋练剑,孩童们嬉戏玩耍;傍晚,居民小区新装的健身器材旁,街坊邻里闲话家常…… “十四五”期间,衡阳市将一份写满获得感的“幸福账单”作为发展的温暖底色,让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建设成果切实惠及千家万户。 这张账单,写满“文旅惠民”的欢歌。衡阳市以承办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为契机,实施了一批景区提质、街巷更新工程,东洲岛、石鼓书院等“城市客厅”风貌焕新,众多“口袋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进园。更依托第三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带来的平台效应,持续开展“周末音乐会”“非遗集市”等惠民文化活动,推动公共文化场馆延时开放、优惠预约,真正让文旅发展成果转化为市民可感可及的高品质生活。 这张账单,夯实“病有良医”的依靠。衡阳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市中心医院异地新建等重大项目稳步推进,新增医疗床位稳步增长。智慧医院建设让“指尖上的医疗服务”成为常态,紧密型医联体、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资源下沉,社区居民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让“健康守门人”制度更加坚实。 这张账单,筑牢“学有优教”的基石。“十四五”期间,一大批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投入使用,“大班额”有效化解。同时,通过集团化办学、名师工作室等举措,努力推动义务教育从“基本均衡”走向“优质均衡”,让孩子们在家门口上好学。 这张账单,兑现“住有宜居”的承诺。衡阳以改革创新破题,在全省率先探索推行“房票”安置制度,为征迁居民提供更多元、更自主的安家选择。并加快推进老旧小区改造,从楼体破旧、管线老化到外墙崭新、管网通畅、环境整洁,从加装电梯到新增停车位、健身器材,这些“关键小事”的系统解决,不仅提升了城市颜值,更切实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品质,将高质量发展的“大图景”与民生福祉的“小确幸”紧密相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