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汽新能于长虹:100Ah全固态金旸电池明年将装车示范应用

来自: 金属要闻 收藏 发布:如意潇湘网

当前,全球全固态电池研发正加速推进,技术路线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全固态电池技术研发,已从早期的模具电池前瞻开发,聚焦到现在10Ah至60Ah小软包电池的研发与应用。而从今年下半年起,整体研发方向将向大软包电池迈进。”

近日,中汽新能电池科技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首席技术官于长虹,在行业会议上分享了全固态电池发展趋势及中汽新能的开发实践。

整体来看,业界普遍认为,2025年至2027年,全固态电池将实现小批量示范应用,到2030年左右有望实现规模化量产。

于长虹指出,固态电池的多个技术路线各有优势,涵盖了聚合物、氧化物和硫化物等多种开发方向,目前全球产业界都在积极跟进和进一步聚焦。其中,硫化物技术路线在离子传导加固性方面优势明显,国内外不少企业正集中力量攻关该路线,目前主要围绕以下三代技术进行突破和推进:

第一代(到2027年):石墨+低硅负极的硫化物体系电池,有望实现能量密度300Wh/kg、循环寿命2000次左右。这需要重点突破硫化物复合电解质技术,以适配长寿命、高倍率应用场景。

第二代(2027-2030年):高硅负极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能量密度预计达400Wh/kg,循环寿命将突破1500次。这需要重点解决低膨胀、长循环的技术开发,从而将高镍三元复合正极与硫化物复合电解质,面向高端乘用车实现应用。

第三代(2030-2035年):锂负极硫化物的全固态电池将面市,能量密度或将突破500Wh/kg,循环寿命预计超1000次。

在应用场景方面,于长虹坦言,固态电池更适用于人工智能和乘用车领域,而对大容量、长寿命需求较高的储能和商用车领域,目前适配性相对较低。

为满足乘用车对动力电池高比能、长寿命和高安全性等要求,于长虹指出,全固态电池需在三元正极、富锂锰基、负极及电解质等多方面突破。中汽新能在全固态电池体系的技术路线规划上,致力于从单一到多元的电解质复配技术发展,目标是整车纯电续航达1500公里,使用寿命满足30年或百万公里要求,同时,在安全方面实现无热失控、无热蔓延。

按照规划,中汽新能将聚焦高镍、加硅材料的硫化物、卤化物、氧化物体系电池,到2026年使电池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到2027年预计达420Wh/kg,到2030年左右,将主要开发富锂锰加金属锂或无负极的技术体系。随着技术进步和创新,上述技术规划还将持续迭代更新。

据介绍,在电芯体系设计方面,中汽新能采用的负极,将从石墨向无锂化方向发展;正极从高镍向富锂锰方向发展;电解质从硫化物向多元电解质复配方向发展;电解质膜也将从厚向薄乃至超薄方向发展,以满足乘用车对更高能量密度、更快充电速率和更安全体验的需求。

制造工艺方面,将向极致的环境控制和极限的工艺要求推进,并突破三大工艺难点。

据其介绍,这第一项难点在于电极工艺路线的选择。需从电解质特性出发,选择适配工艺方案:硫化物体系更适配湿法工艺,以解决电解质与溶剂、粘结剂的副反应问题,以实现极片的平、稳、韧;卤化物体系则更适配干法电极工艺,以实现各组分在电解质中的均匀分散。

第二项难点是精细化、精益化的电极工艺管控。固态电解质对湿度非常敏感,因此要求极致的工艺环境,精细管控现场环境及设备,以减少电极极化,并提升固态电解质的各项性能。

第三项难点是卷对卷连续性转印。中汽新能创新提出并应用极片流变力学控制工艺,实现电解质膜连续、均匀、完整的转移。目前其电解质膜可实现复合极片550米以上无掉料、无成粒的稳定性生产,相比单片转印技术效率更高。

资料显示,今年7月中汽新能发布的全固态“金旸电池”,为100Ah软包电池。据于长虹介绍,目前该款电芯已准备下线,能量密度达450Wh/kg,计划于2026年在中国一汽的部分车型上示范应用。

可以看到,中汽新能100Ah金旸电池突破了目前全固态电池常规容量,能量密度也超越当前主流水平,展现出显著的商业化应用潜力,随着其未来工程化生产难题的逐步解决,其产品竞争力也有望得到进一步提升。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电子邮箱:624937665@qq.com
客服电话:18890353030
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河街道湘江北路三段1500号A3区北辰国荟5302室

Powered by 湖南聚嘉财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ruyici.top Inc.( 湘ICP备202408986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