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小时飞行时间可覆盖亚洲21个国家和地区,世界47%的人口;8小时飞行时间可覆盖全球59个国家和地区,世界67%的人口和全世界41%的GDP,这个地方就是海南。 海南地处中国南大门,地理位置优越,又恰逢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在即。在这一背景下,9月23日,记者来到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探寻政策红利下航空维修产业的发展密码。 ![]() (正在进行维修测试的飞机发动机,拍摄:张旭) 在海口美兰空港吉耐斯发动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的总拆总装区域,一台台飞机发动机正在被精密拆解、检测、维修。 作为国内唯一与GE公司签署GBSA最高等级授权的GEnx-1B发动机维修企业,海口吉耐斯已被成功纳入GE航空全球维修网络,填补了国内高端航空发动机维修领域的空白。 截至目前,海口吉耐斯已取得中国民航局(CAAC)、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等权威机构颁发的维修许可证。产能方面,2023年10月企业承接首台发动机维修业务,2024年2月完成首台交付;截至目前,累计进场维修发动机26台、出场17台,2025年已交付9台发动机,产值达约4.8亿元。按照规划,项目稳产后年维修产能将达60台,年产值预计超30亿元,将有效拉动海南航空维修产业实现集群式增长。 “海南自贸港的政策红利,是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海口美兰空港吉耐斯航空发动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总裁吴栋阳算了一笔账:企业充分用足用好自贸港政策,不仅享受自用设备进口“零关税”政策,累计节省税费约1亿元;还通过“直通入区”的创新监管模式,简化设备、零部件通关流程,既降低了成本,又缩短了周期,让维修业务推进更高效。依托GE全球网络与自贸港开放优势,企业已具备服务国际客户的基础,下一步将逐步拓展亚太及全球市场,推动“海南维修”品牌走向世界。 海南航空采购部副总经理胡滔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2020年至今,海南航空已累计进口发动机、空气循环机等16批次航材,涉及货值约3.5亿元,节省关税及增值税超5000万元,切实降低了维修运营成本,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今年,企业更是实现“零关税”交通工具进口突破,成功引进一架A321NEO飞机,预计在8年监管期内可节省关税约360万元。 “高价值航材、交通工具的税负成本降低,直接减少了维修资金占用,提升了企业盈利能力。”胡滔说。 在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来自全球多国的飞机正在进行维修。海口空港飞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王海烨介绍:“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自2022年投产以来,截至8月底,已完成超2300架次飞机维修、超270架次整机喷涂及5.8万件航空零部件维修。” ![]() (技术员工在进行飞机维修保养,拍摄:张旭) 在政策赋能方面,王海烨介绍,海南自贸港优惠政策支持如进境维修免保证金、暂时进境维修允许内销、维修航材保税等,为客户节约了维修成本和时间,加上海南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作为“一带一路”倡议支点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枢纽,其航线近可面向东盟、日韩、南亚,远可通往欧洲、中东、非洲,吸引世界各国的来客,有着极大的市场机遇。 据了解,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承接了包括卡塔尔国家航空、菲律宾皇家航空、蒙古航空、香港航空等20多家公司在内的百余架次进境飞机大修和喷涂业务,维修品质和服务态度得到客户认可,许多国家的航司已经成为海南航空维修产业的“回头客”。基地内企业目前已具备中国、美国、欧盟、泰国、菲律宾、越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航空管理部门颁发的航空维修资质。 对于海南自贸港一站式飞机维修产业基地的未来,海航技术旗下大新华飞维党委书记袁勇表示:“随着海南自贸港正式启动封关运作,全球客货飞机在海南起落更加频繁,航线网络更加密集,对飞机维修服务的需求也日益增大,海南航空维修产业将获得更多的市场机遇。” 此外,海航技术作为海南自贸港的本土航空维修企业,将持续开发东南亚、南亚、东北亚、中亚、中东等周边地区的新客户业务,加快多机型客改货能力建设,推进国产机型定检及喷漆能力建设,推进飞机复合材料维修、宽体机APU维修、飞机燃滑油系统维修等附件项目落地,建立发动机零部件深度修理全工艺能力,逐步完善航空维修产业链条。 (文章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14 分钟前
14 分钟前
14 分钟前
昨天 23:59
昨天 2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