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进团结互信实现共建梦想 巴基斯坦《论坛快报》新闻编辑拉奥·拉希姆 中国式现代化创新探索出一条符合自身国情又具有全球意义的发展道路。去年我报道了中国的游戏产业,尤其是《黑神话:悟空》的现象级火爆及其所受到的全球关注。表面上,它只是一个电子游戏,但在更深层次上,它代表了中国文化产业日益增长的自信,即从自身的文化遗产和经典神话中汲取灵感,并用全新的方式展现给现代观众。中国的文化产业正将经典故事与前沿科技融合,为现代观众进行创新呈现。这表明中国的活力不仅体现于经济,也体现在文化领域。 在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改变。信德省和我的家乡旁遮普省的新电力项目缓解了长期存在的停电问题。曾经的瓜达尔地区只是一个安静的渔村,现在的瓜达尔港已成为地区互联互通的枢纽,类似的变化也在其他全球南方国家发生。 全球南方国家一直在寻求增进团结。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许多方面为实现这一梦想奠定了坚实基础,为促进发展提供了一条路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全球化愿景的一部分,即以人为本、再分配和可持续发展。 (本报记者詹蕙兰整理) 弘扬丝路精神推动共同发展 希腊—中国经济文化研究所主任海尔 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都拥有悠久历史的奥秘——深厚的价值观和在历史长河中适应变化的能力。纵观历史,这两种文明都与其他国家有过深入交流,我们与其他文明广泛沟通、互学互鉴,吸收新的思想,但我们从未改变自己的价值观,这是我们几千年来能够持续发展的一个例证。 在历史中,我们具备搭建桥梁的能力。全球文明倡议促进国家之间的交流,在当今充满各种挑战的世界中,它不仅是学者研究的课题,更是促进沟通的工具。我们相信希腊人民可以在全球文明倡议中发挥作用。希腊作为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又与东方有着历史悠久的密切关系,可以成为东西方之间交流的桥梁。希中文明互鉴表明,文明之间的合作与对话是可能的,也是必需的。我们可以弘扬丝路精神,探讨新理念和共同发展。 希腊比雷埃夫斯港是希中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项目。2015年,比雷埃夫斯港基础设施老旧,只有周边游轮业务。在中方开展投资合作后,仅仅几年时间,比雷埃夫斯港就成为地中海领先的集装箱大港。这一案例表明,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合作。 (本报记者詹蕙兰整理) 加强媒体交流促进人文合作 阿塞拜疆《人民报》国际关系部主任优素福·沙里夫扎德 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许多国家都希望与中国开展合作与交流。 关乎人类利益的故事,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媒体报道的共同兴趣点,许多文化交流领域的故事也十分值得关注。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包含基础设施建设,更在于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涵盖内容广泛,从联合制作影视作品到传播传统美食文化,再到开辟新的“丝绸之路”,我认为这有助于在各共建国家之间架起理解与沟通的桥梁。 定期召开“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十分重要,这一平台能让编辑、记者和媒体管理人员齐聚一堂,坦诚地谈论挑战和机遇。我认为这是实现重大合作的第一步。我们也需要更多的机会让记者们见面,互相学习。我认为,记者交流项目——一个国家的记者到另一个国家访问、交流、采访,对媒体人而言是一种学习和拓宽视野的有效方式。 (本报记者李博文整理) 相互学习借鉴建立交流机制 科威特《报章报》国际新闻部主任查贝尔·巴拉卡特 媒体应探讨每个国家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媒体能帮助人们了解事物的全貌,从不同角度认识合作,并创造一个平台,让我们可以相互学习借鉴——不仅是了解彼此的成功故事,还有失败的教训。这样,媒体就不只是报道新闻,同时也是加强信任的桥梁,更是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力量。 我们正面临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一部分媒体已拥有先进的工具与强大的基础设施,还有一些媒体才刚刚起步,由此造成的差距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还包括专业能力层面。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当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支持,共享技术、知识和经验。 目前,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主要媒体之间签署了众多合作框架协议和谅解备忘录,这十分必要且意义重大,但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把纸面上的承诺落实为具体实践。在我看来,这意味着要把这些合作协议转化为可见的项目,建立联合制作内容、共享平台以及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间记者与编辑的常态化交流机制。 (本报记者李博文整理) 聚焦互联互通拉近彼此距离 尼日利亚国家电视台时事新闻副主任帕特丽夏·卢巴 我建议设立“一带一路”媒体奖学金项目,支持我们进行文化、科技、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信息交流与传播。我们有许多年轻记者,这一奖学金项目能用来支持对他们的培训。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项目分享信息和数据库,包括分享其他国家培养年轻记者的经验做法。我之所以有机会来到中国拍摄纪录片,正是因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拉近了共建国家之间的距离。 媒体合作要完成从依托单场活动到构建生态体系的迁移,这样我们才能够持续分享内容、观点甚至技术。当媒体的联结能够像共建“一带一路”的铁路那样畅通,成为“数字高速公路”,媒体合作就能更成功。 每一座桥梁、每一条铁路都很重要,但共建“一带一路”中更重要的纽带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是我们自己、是国家之间的人文纽带。因此,每一座“桥梁”都有其存在的意义。 (本报记者李博文整理) 打破语言隔阂展现真实中国 格鲁吉亚穆塔瓦里媒体中心创始人、总经理兼总编辑凯瑟琳·古卢阿 人们想看到真实的中国,尤其对与中国民众相关的事物十分感兴趣,每次我在网上发布关于中国不同省份的美食和发展情况的视频,都能引起很多关注。 很多人感慨,中国很多省份的发展水平都很高,云南省就是很好的例子。云南生活着许多少数民族,各民族之间和谐共处。 短视频和视觉素材具有吸引力。观众在观看的同时,也成为这一过程的参与者。这就是为什么我经常收到来自我们国家观众的留言——“我们仿佛正和你一起游历中国”。所以,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收获,也会成为观众的独特体验。 短视频本身就能讲述故事。如今,人们关注简短精练、能快速传递重要信息的视频。当文字受限于某一种语言时,视频则打破了语言隔阂,更好地向观众展现真实情况。 (本报记者何洁琼整理) 架起文化桥梁推进友好交往 俄罗斯自媒体博主安东 短视频能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作为中国和俄罗斯友好交往过程中的参与者,我像是这座连接两国友谊大桥上的一颗小螺丝钉。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带动、影响身边的人,吸引更多人加入我们,成为友好交往的民间力量。 我们制作短视频已经有八九年时间了。回想起我们刚开始做的时候,短视频还非常新颖甚至带点神秘感。当初之所以选择制作短视频,主要是因为我觉得它能大大节省时间,而且不需要多么高端的设备,只需要拿出手机,拍摄一小段视频,花20分钟左右剪辑,就能完成作品并发布。 我觉得,如今对于跨文化交流来说,短视频已经必不可少。 (本报记者何洁琼整理)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
半小时前
1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