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端配送成本占到物流总成本超30%,且随着人力成本持续上升,无人配送需求日益迫切。据了解,在政策、市场、成本三方面加持下,无人车在医药、重物配送、快递等领域纷纷落地,商业化取得显著成果。这背后,出现了不少上市公司的身影。 行业按下加速键 “国家层面密集出台利好政策,为无人物流车发了‘通行许可证’,各省市逐步开放路权,让我们的规模化应用有了基础。”德赛西威无人车业务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在谈及行业机遇时表示。 据了解,近年来国家层面先后发布《国家邮政局关于加快邮政业科技发展的意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行动方案》等多项政策,2023年《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更是直接打破无人物流车上路壁垒。 日前举行的2025全球智慧物流峰会无人车论坛上透露了一组数据:截至2025年9月,中国3600个区县中,超1900个已支持无人车上路,占比过半,政策支持范围仍在持续扩大。 市场需求爆发成为行业发展的“助推器”。无人车论坛上,中盈医药集团董事长庄怀凯深有体会:“在医药流通中,配送对药品质量至关重要,但传统隔日、次日达的模式,已无法满足当下需求。尤其是加急药品,客户对时效的要求越来越高。” 数据显示,末端配送成本占物流总成本比例超过30%,且人力成本持续上升,而即时零售市场规模的扩大,进一步加剧了运力缺口。润泽汇数字科技控股集团董事长毛中吾跨界进入物流行业后,也发现了重物配送的痛点:“全国有70万个水站,销售一桶水的物流成本很高,同时水店从业者年龄偏大,送水体力消耗大,这些都需要技术来解决。” 成本下降则为行业商业化扫清了障碍,目前无人车已进入价格快速下降通道。 方正证券列举了一组数据。2018年左右,无人车售价高达上百万,目前最低价的菜鸟无人车售价已经低于2万元。无人车所需的供应链包括智能驾驶技术、摄像头、雷达、电池等材料,以禾赛科技的激光雷达为例,单价从2021年的10万元下降至2024年的4000元,未来有望进一步下探至千元级别;车规摄像头最高价格曾高达上千美元,而随着量产与功能分化,价格低至120美元。在无人车产业快速放量降价的背景下,为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基础。 上市公司战略布局 在行业红利的吸引下,上市公司纷纷入局,且战略布局各有侧重,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格局。 德赛西威将低速无人车视为“第二增长曲线”,今年9月正式推出旗下品牌“川行致远”,发布两款低速无人车,开启行业车规级时代。“我们不是盲目跨界,而是基于核心能力的自然延伸。”德赛西威无人车业务负责人表示,川行致远S6系列实现了六项行业首发创新技术,包括从整车到零件的全车规级开发、6年30万公里电池标准等,“全车规级开发意味着S6从设计、供应链到生产测试,完全遵循汽车行业功能安全标准,是可靠的工业级产品,这是客户大规模采购的先决条件。” 对于为何选择这一赛道,德赛西威有着清晰的判断。“‘最后一公里’成本高昂、即时零售需求爆炸式增长、消费者对时效要求提升,这三大需求驱动市场,同时经济模型清晰,ROI模型容易获得客户认可,再加上政策利好,我们认为这是明确的增长赛道。” 据了解,川行致远S6系列可应用于工业园区、物流配送、生鲜医药运输等多场景,目前已明确将即时配送、城市配送作为优先开拓的市场,针对大型物流企业、商超、园区管理方等客户制定了合作策略,还可提供“车辆买断+订阅FSD服务”“运力租赁”等多元合作模式。 紧随其后,佑驾创新9月中旬也发布了无人物流品牌“小竹无人车”,推出T5、T8两款车型。“我们从前装量产业务中积累的海量数据里提炼了经典长尾场景,针对无人物流场景进行算法优化,让小竹无人车快速具备了公开道路应对、复杂路况通过等核心能力。”佑驾创新介绍,小竹无人车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前装生态的极致复用。 值得关注的是,佑驾创新实现了“发布即交付”,首批无人车已向快递行业客户交付,并与深圳邮政、东部公交达成战略合作,计划以“根据地打法”在深圳、成都、西安、江阴等城市率先落地。 商业化落地成果初显 据了解,目前无人物流车主要有三类提供商,第一类以自动驾驶技术切入,如新石器、九识智能、白犀牛;第二类以配送场景切入,如菜鸟、京东、美团等;第三类以车企背景切入,如毫末智行。 在上市公司加速入局的同时,其他行业企业也积极推动商业化落地,目前已在医药、重物配送、快递等多个领域取得显著成果。 中盈医药集团与菜鸟的合作,成为医药配送领域的标杆案例。“原先传统的隔日、次日达,现在通过无人车配送实现了当日达,投入无人车后,配送降本达到50%,效率提升70%,还开通了一小时紧急配送服务。”中盈医药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7月,中盈医药集团与菜鸟达成合作,首批上百台GT-pro款无人车已交付,续航近200公里,适合远郊仓库到城区的中长距离配送。 快递领域的降本增效更为直观。浙江余杭一家综合性快递网点运营着30多台菜鸟无人车车队,网点负责人算了一笔账,“每台车白天运载1500票货物,后台调度算法与路线优化算力效果最佳,相较于传统4米2箱货,目前规模的无人车团队可降本70%,单包裹成本降至0.1元。”截至2025年9月,菜鸟无人车已覆盖全国25省,可上路区县多达1900多个。 尽管行业发展势头迅猛,但仍面临着不少挑战。“无人车业务是大系统集成,系统间需要平衡成本、性能、周期,这是我们遇到的关键挑战。”德赛西威无人车业务负责人表示,为此德赛西威通过搭建跨系统协同机制、标准化流程与模块化设计结合、构建生态价值链接等方式应对,并邀请合作伙伴深度参与研发,进行价值共创,以提升创新效率,快速优化成本。 值得注意的是,低速无人车不仅能解决“最后一公里”痛点,更能通过场景数据反哺自动驾驶算法,构建移动服务生态。德赛西威无人车业务负责人表示,将在这个领域持续投入。 华源证券指出,物流无人车可替代微卡、轻卡、货运三轮等传统运输工具,理论最大空间每年可替换商用车444万辆,对应年市场规模2071亿元。对于行业未来,菜鸟集团首席技术官李强表示,今天的无人车已经是用得起、有需求、有政策、有技术的产品,能满足千行百业的需求。随着成本进一步下降、技术持续突破,未来3~5年,无人配送将成为物流行业的常态。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
2 小时前
4 小时前
4 小时前
4 小时前
4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