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峰丛如黛,瀑布银练飞悬,石砌街巷藏韵…… 初秋的贵州,每一寸土地都透着灵秀与厚重。近日,2025 “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东盟与中日韩(10+3)主流媒体联合采访行走进这片秘境,从天龙屯堡的古韵到黄果树瀑布的磅礴,再到花江大桥的雄奇,外媒嘉宾在景与人的交融中,沉浸式感受贵州魅力,更窥见文旅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本次联合采访活动依托“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开展,论坛由人民日报社、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以“共担媒体责任 推动文明互鉴”为主题,设置开幕式、主论坛、“一带一路”媒体合作对话会等多场分论坛、第二届国际传播“丝路奖”颁奖、东盟及中日韩(10+3)媒体合作研讨会等环节。“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自2014年创办以来已成功举办9届,来自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0余位外国媒体及国际和地区组织代表应邀参会,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此次贵州之行,便为外媒打开了观察中国西部发展的新窗口。 在天龙屯堡,青石板路蜿蜒曲折,身着“凤阳汉装”的村民笑容淳朴。老人们坐在石屋前绣着蜡染,指尖流转间是 600 余年的文化传承;孩童们追跑嬉戏,清脆的笑声与古戏楼的锣鼓声交织。外国媒体嘉宾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份 “岁月静好”,而后纷纷感慨,“这里的建筑有历史,人更有温度”。 行至黄果树瀑布,轰鸣声先于景致入耳。百米高的瀑布从断崖处倾泻而下,水雾蒸腾间化作漫天虹霞,震撼景象让嘉宾们驻足良久、连连惊叹 ;沿途小摊上,村民自制的刺梨汁酸甜爽口,波波糖酥脆香甜,味觉与视觉的双重冲击,让外媒记者直呼“不虚此行”。 站在花江大桥的观景平台远眺,这座以“山区桥梁主跨径世界第一、桥梁高度世界第一”双项纪录标定的超级工程,如一条绿色巨龙稳稳卧于北盘江上空。大桥总设计师现场介绍着大桥建设中的技术突破,提及它如何打通山区交通脉络、串联起沿线文旅资源时,外国嘉宾频频点头。 从屯堡的文化根脉到瀑布的自然馈赠,再到大桥的发展奇迹,采访团的脚步串联起贵州文旅发展的轨迹。近年来,贵州以“生态 + 文化 + 旅游”为抓手,将天龙屯堡的古村落、花江峡谷的民宿群等资源转化为乡村振兴的“金钥匙”。数据显示,仅2025年上半年,贵州全省接待游客3.67亿人次、旅游总花费4226.94亿元、游客人均花费1150.24元,分别增长8.2%、10.6%、2.2%。其中,省外、境外游客分别增长13.6%、60.6%。贵州文化旅游业实现量质齐升、人气更旺。 山水为笺,人文为墨,发展为笔。外媒嘉宾的贵州之行,既是一次跨越国界的文明对话,更是一场对中国西部发展的深度探寻。当古老文化与现代发展在此共鸣,当绿水青山化作“金山银山”,这片土地正以蓬勃姿态,向世界讲述着文旅赋能振兴的贵州故事。 统筹:李志强 叶 琦 文字:林小艺 核校:邱 辉 刘宸硕 摄影:林小艺 薛 珂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2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