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昌江“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迈向申遗 千年农耕智慧焕发新生 ...

来自: 华声新闻 收藏 发布:如意潇湘网

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9月1日消息(记者 易帆)金秋九月,海南昌江七叉镇的稻田里,新插的秧苗连片成绿。黎族农人弯腰劳作的背影与田边高大的木棉树交织,勾勒出一幅跨越千年的农耕画卷。这种独特的“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不仅是黎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结晶,更成为海南昌江申报第八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核心内容。

千年传承:木棉与稻田的共生智慧

在昌江的田野间,木棉树与稻田共生的景观已延续千年。作为热带地区传统的立体种植模式,“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是黎族先民从“刀耕火种”向水田耕作过渡的关键环节,能在同一片土地上既收获稻米,又收获用于纺线织布的木棉棉絮,高效利用土地同时解决了温饱问题,展现了人类适应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

白石黑米稻。记者 邱洪高 摄

“木棉树枝叶稀疏,不易遮挡阳光,其根系发达,能有效固土防流失,掉落的木棉花还能为稻田提供天然养分。”中国科协海智计划海南(海南大学)工作基地负责人、海南省环南海陆域生物多样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海南昌江木棉科技小院负责人任明迅介绍。他的研究团队自2022年起在七叉镇开展系统性调研,发现这一农林复合系统不仅具有生态价值,还蕴藏着丰富的经济潜力——木棉花可食用,棉絮能织黎锦,而木棉树上附生的兰花、蕨类植物及栖息的鸟类,显著提升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和稳定性。

农户在处理木棉原料。记者 邱洪高 摄

目前,昌江全县约44万亩基本农田中,超过一半属于该系统栽种区,其中典型区域达2933亩,种植着山兰稻、黑芒稻等10余种珍稀稻种。这些传统稻种富含花青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不仅是当地黎族民众的主食来源,更是水稻育种的宝贵基因库。

申遗行动:保护与创新并举

2023年起,昌江正式启动“木棉稻田农林复合系统”申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相关工作。当地政府成立专项工作组,系统推进田野调查、老物件采集和口述历史整理。同时投入专项资金用于修复传统灌溉系统、保护古木棉树群落,并印发《昌江黎族自治县林木保护条例》,加强对野生木棉树的科学管理。

木棉原料。记者 邱洪高 摄

在七叉镇七叉村,村民依然遵循着“木棉花开春耕动”“木棉果落织锦忙”的传统生产节律。霸王岭社区支部书记米良善介绍,农民合作社每年收购木棉果实6-7万斤(市斤,下同)、木棉花10万斤,加工成木棉被、护颈枕等特色产品。“我们正与海南大学合作,计划引进自动化脱籽机和填充机,提升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化发展。”

木棉枕。记者 邱洪高 摄

木棉靠枕。记者 邱洪高 摄

在乌烈镇,黑米种植已成为特色产业,“木棉稻米”品牌影响力逐渐显现。常务副镇长郑兴林介绍,当地“木棉稻米”种植面积已超2000亩,今年预计产量约150万斤。“县里出台专项扶持政策,从育种、种植到加工、销售打造全产业链。年底还将推出黑米糕、糯米酒等深加工产品,提升附加值。”

木棉稻米。记者 邱洪高 摄

昌江通过文旅融合,让农耕文明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每年木棉花开,绿油油的稻田和红艳艳的木棉花构成绝美风景,吸引八方游客到昌江打卡。昌江围绕木棉稻田景观,当地开发了摄影大赛、书画写生、田园音乐秀等系列活动,年吸引游客超30万人次。今年3月,七叉镇举办木棉稻田高产高效技术培训班,引导200余户农户从“追求产量”转向“注重品质”。

白石黑米。记者邱洪高 摄

目前,在海南省农业农村厅支持下,昌江已成立申遗工作组,全力推进申报工作。任明迅表示,这一系统是黎族木棉文化系统的重要内容,符合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标准,“申遗成功将助力乡村振兴,提升海南文化自信与生态文明建设。”

千年农耕智慧,正在新时代的田野里焕发新生。

责编:兰宇琪

一审:兰宇琪

二审:印奕帆

三审:谭登

来源:南海网、新海南客户端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电子邮箱:624937665@qq.com
客服电话:18890353030
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河街道湘江北路三段1500号A3区北辰国荟5302室

Powered by 湖南聚嘉财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ruyici.top Inc.( 湘ICP备202408986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