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药”股价巨震,指数基金为何“受伤”? 9月16日,港股药捷安康股价坐上“过山车”,全天振幅接近124%。该只股票在不久前被纳入港股通标的,一部分南下资金通过港股通买入了该股。此外,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多只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申赎清单中也出现了该股。不过,国证指数官网目前暂未披露9月15日的季度样本调整详情,也未提前公布将该股纳入相关指数。 此后两个交易日,多只港股通创新药ETF场内价格领跌同类产品。截至9月18日收盘,药捷安康股价再次剧烈波动,收盘下跌12.43%。 由于指数基金只能被动买入指数成分股,因此此次事件引发业内质疑:一方面,为何该新股能够被“破格”纳入指数?另一方面,为何相关公司未提前公布,导致相关指数基金“躺枪”? 相股价大幅波动 上半年末登陆港交所的创新药公司药捷安康,很快在二级市场激起一片波澜。 自9月8日起,药捷安康的股价一改此前的“平静”,开启超级暴涨模式。短短7个交易日,股价最高翻了10倍。9月16日,药捷安康早盘涨幅一度达到63.73%,股价来到679.5港元/股。但随后,股价迅速出现极为夸张的“跳水”,收盘下跌53.73%,从679.5港元/股掉落至192港元/股,全天股价振幅接近124%。 9月17日,药捷安康股价收涨8.96%。但在9月18日,其股价再次剧烈波动,收跌12.43%。短短数个交易日,药捷安康的投资者便经历了从暴涨到暴跌的过山车式行情。 深交所官网显示,药捷安康于9月8日被调入港股通标的,与股价大幅波动的起始日恰好吻合。 信息来源:深交所 对于股价的异常波动,药捷安康在9月16日发布公告称,公司董事会注意到,股价及成交量近期出现异常变动,概不知悉股价及成交量异常变动的任何原因。董事会确认集团的业务营运维持正常,且集团的业务营运及财务状况并无重大变动。 公开资料显示,药捷安康是一家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处于注册临床阶段的生物制药公司,专注于发现及开发肿瘤、炎症及心脏代谢疾病小分子创新疗法。 相关创新药ETF领跌 就在9月16日药捷安康股价发生暴跌后,投资者注意到多只港股通创新药ETF在9月17日和18日的场内价格也出现了较大波动。 Wind数据显示,9月16日,有2只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ETF单日大跌均超过2%,位居当日跨境ETF跌幅榜前二;9月17日,同样有2只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ETF单日跌幅超2%,位居同类跌幅榜前二。 众多业内人士发现,药捷安康自9月15日起出现在了多只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ETF申赎清单中。他们认为,药捷安康已经被纳入了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 药捷安康9月15日出现在了多只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ETF的申赎清单中。并认为,药捷安康已经被纳入了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 然而,根据国证指数官网数据,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的最新样本更新日期为8月29日,药捷安康未在列,并且也未在9月15日季度样本调整生效前提前公告。因此,通过国证指数官网无法查询,药捷安康何时被纳入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截至9月18日,国证指数官网暂未更新9月15日样本调整生效后的具体成分股信息。 信息来源:国证指数官网 国证指数官网数据显示,目前共有5家公募基金公司旗下合计5只ETF跟踪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最大1只ETF规模超过百亿元,5只ETF规模合计超350亿元。其中,有4只ETF已经上市交易。9月16日和17日单日大跌超2%的ETF合计共有3只。 由于指数基金需要被动买入指数成分股,上述多只ETF被动买入药捷安康时,指数公司并未提前告知该股已被纳入指数,且正好发生在股价剧烈波动前夕。因此,有投资者感慨,没想到买入指数基金也能成为高位“接盘侠”。 指数编制待完善 对于个股被纳入指数后的股价波动,以及指数基金的被动“受伤”,业内人士最大的质疑是:为什么相关上市公司能够如此迅速地被纳入指数? 根据国证指数官网对国证港股通创新药指数编制的选样空间要求,入选的公司需具备以下条件:具备互联互通标的资格;公司最近一年无重大违规、财务报告无重大问题;公司最近一年经营无异常、无重大亏损;考察期内股价无异常波动等。选样方法为:首先剔除选样空间内最近一年日均成交金额低于1000万港元的股票;然后,对选样空间剩余股票按照最近一年日均总市值从高到低排序,选取前50只股票作为指数样本股。 可见,尽管相关公司符合创新药企业的基本特征,但仅从上市时间这一项来看,就不满足“最近一年日均成交金额”的要求。 指数投资近期热议不断,除了以ETF为代表的指数基金规模暴涨外,行业龙头公司因股价大涨导致“权重超标”,指数公司对样本进行调整的影响也备受市场关注。 一位基金业内人士向《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基金公司在设计指数产品时,会着重考量一些指数的编制方法,尤其注重个股的盈利稳定性、流动性等指标。至于指数如何纳入成分股,通常主要由编制指数的公司来决定。不过,如果是与基金公司共同开发的指数,那么在成分股的纳入方面则会采纳基金公司的意见。 “未来,一些指数的设计应该有更完善的考虑。”该人士表示,如果某些个股将被纳入指数,编制指数的公司一般会提前公告,给指数基金的管理人一定缓冲期去调仓。有些指数基金规模高达几百亿元,如果未提前告知,短期被动买入可能会迅速抬高股价。如果提前公告,指数基金肯定不会短期迅速配满,各家调仓节奏也不同。如何确保指数跟踪误差最小,也是衡量各家机构指数投研水平的一大参考。 指基如何应对 当指数中的成分股股价出现剧烈波动时,泰石投资董事总经理韩玮告诉记者,基金经理会严格遵循基金合同约定,在平衡指数复制精度与交易摩擦成本的前提下,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资产配置优化: 第一,事件驱动型预调仓。基于指数成分股调整预告(如中证指数公司提前10日公示),运用量化模型测算冲击成本,在正式生效日前分批建仓。 第二,交易执行精细化。采用VWAP算法拆单交易,降低市场冲击;对新纳入成分股使用股指期货替代持仓,逐步置换为现货。 第三,动态误差控制,实时监控跟踪偏离度。 对于市场担心大规模指数基金被动买入成分股会被其他资金“盯上”,从而导致被动“接盘”的问题,韩玮认为,当前市场对被动基金的配置行为存在认知偏差,“接盘”风险总体可控。 “第一,指数纳入机制具有很强的客观性。成分股调整严格遵循指数公司透明化规则,基金管理人仅履行跟踪义务,不具备主动择股权。第二,宽基指数的风险缓释能力很强。‘旗舰型’基金多跟踪沪深300等宽基指数,单一股权重上限小于10%,流动性非常充足。第三,需警惕微盘股指数基金的冲击风险和部分机构利用指数调整进行过度套利现象。”韩玮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