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新能源汽车成本可以控制在10万元,飞行汽车没有理由卖到1000万元。”9月17日,在武汉举行的首届聚合智能产业发展大会上,清华大学车辆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曲小波指出,通过聚合汽车产业的电机、电池、智能座舱等供应链资源,飞行汽车成本有望降至20万元级,售价可对标地面交通工具。 当前,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三大产业加速融合。多位业界专家、企业代表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技术、产业链以及应用场景上的深度耦合,使得三大智能产业具备聚合发展的基础,这种跨领域协同将有效降低研发成本,推动技术更快落地。 三大产业具备深度耦合性 车百会理事长张永伟在会上发布全球首份聚合智能产业报告,该报告认为,智能汽车、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器具备技术同源、要素相通、应用场景关联等耦合性。 “三者均以人工智能为底层技术支撑,可被视为AI技术在不同终端产品上的差异化应用。”张永伟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三大智能产业在移动控制、人机交互、能源动力、轻质材料等关键领域底层技术相通。比如移动控制上,三者均为多模态大模型与具身智能赋能的物理系统,自动驾驶算法与硬件可降维或升维应用于机器人和低空出行;能源动力上,电池、电机、电控为共同底层技术,电动航空与汽车三电相似性可达80%至90%。 地平线副总裁吕鹏以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为例,表示两者的核心技术存在“高度相通性”。“当前智能机器人产业特别像智驾六七年前的状态,处于百花齐放的早期阶段,多数产品仍停留在原型阶段,但AI算法、云端基础设施等核心技术与智能汽车领域高度重合。”吕鹏介绍,地平线自主研发的统一BPU架构,既支撑车载计算(征程系列芯片),也服务机器人计算平台。 三大产业聚合的最关键支撑是产业链的大幅相通。张永伟在调研中发现,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的供应链重合度超过60%,部分企业甚至达70%。低空经济的产业链同样与前两者高度重叠,核心部件的共用环节远多于个性化环节,初步形成“一套共性零部件+多个智能终端”的“一对多”产业生态。 从企业层面来看,三大产业的相通性,让越来越多的企业从单一领域实现跨产业技术复用。 知行科技机器人事业部生态总经理张瀚文向记者介绍,公司将车规级智驾域控技术迁移至机器人,利用其可靠性、实时性与冗余能力契合机器人“大小脑协同”需求,联合地平线基于“地瓜”平台打造全球首款国产中高算力机器人控制器,以解决成本高、供应链风险等问题。 剪刀差效应有望重现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三大智能产业发展进度不一,其中智能机器人、低空飞行两大领域仍处于产业早期阶段。张永伟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仅用五年就从年销100万辆跃升至1000万辆,核心原因是零部件成本年均下降10%以上。同样的“成本—销量”剪刀差效应也有望在机器人和低空领域重现。 目前,产业链条的互通已经带来了降本增效,最典型的案例是激光雷达。 2019年,车用激光雷达单价高达10万元,个别车企甚至采购近50万元/颗的高价产品。而随着智能汽车规模化上量,同样性能的激光雷达价格在5年间骤降至800元,线束计价标准从1万元/线降至4元/线。张永伟表示,机器人、低空经济当前面临的成本高企难题,本质是供应链未与成熟产业打通。 以低空飞行器发展为例,在曲小波看来,“如果我们通过聚合产业、聚合智能,能够把汽车供应链的一部分和飞机供应链拉平,那它的成本就会大大降低”。 目前,曲小波带领的团队,正与奇瑞汽车联合研发复合翼飞行汽车,采用模块化设计:A+B是eVTOL飞行模块,B+C是自动驾驶汽车底盘,并于去年完成了不同工况测试,验证了陆空衔接的可行性。 针对低空出行的核心痛点,曲小波团队从智能汽车技术中寻找答案,传统直升机成本高、安全性不足,而电动化、分布式动力的飞行汽车可解决这些痛点,借助中国成熟的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成本有望从千万元级降至20万元级。 而当前机器人产品仍处于百万级价位,依赖政府补贴。通过智能汽车行业已验证的量产能力推动,智能机器人的成本在未来或将大幅缩减。 上海大学教授罗建举例称,电机是智能汽车与智能机器人两大产业的“心脏”,虽然两者侧重点不同,但是共享永磁体、硅钢片等核心原材料,以及电磁仿真、精密制造等基础研发平台。智能汽车电机年出货千万套的量产能力,为机器人电机提供了降本模板,通过复用生产线与供应链,机器人电机从实验室样品到量产的周期可缩短50%以上。 “交叉合作”实现技术融合 在三大智能产业加速融合的背景下,针对如何实现协同发展的核心问题,张永伟指出,首先应于制造环节在全球建立聚合优势,形成技术、成本等竞争力;其次,要大力推动单一部件企业向聚合领域拓展,企业也要交叉合作打通供应链。特斯拉人形机器人供应链中70%来自原有汽车供应链,成为整车企业带动部件商跨界的典型路径。国内规模企业可通过“交叉合作”实现技术融合、渠道共享,快速进入不同领域。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汽车零部件上市公司跨界布局智能机器人领域。9月13日,万安科技公告称,拟以增资方式向同川科技投资2000万元,投资完成后持有同川科技2.72%的股权,同川科技的产品谐波减速器是智能机器人的核心部件。此外,浙江荣泰也通过收购相关公司的股权,推动公司快速进入智能装备、智能机器人等领域。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关注到三大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9月17日,国内首个聚合智能创新平台EAI 100光谷聚合智能产业创新中心在武汉东湖高新区成立。该平台将围绕聚合智能产业,开展技术攻关、标准制定、政策研究等工作。 武汉东湖高新区有关负责人介绍,光谷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存储器基地和全球最大的光通信研发生产基地,聚合智能产业链企业超300家,初步形成覆盖核心环节的产业生态。 张永伟认为,从区域产业发展来看,要协同规划应用场景、基础设施、算力体系,并在政策调整、法规突破、行业管理方面先行先试。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
2 小时前
2 小时前
3 小时前
3 小时前
4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