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及残特奥会筹办过程中,深圳市体育中心秀了一把“肌肉”,其打造的“i深体”平台,借助AR导航助观众快速定位座位;360度自由观赛系统则彻底破解“错过精彩瞬间无法回看”的观赛痛点,让科技感提前融入赛事筹备。 北京白领李然跟着镜中教练做瑜伽时,健身镜屏幕弹出提示框——“左侧腰腹发力不足,建议调整骨盆位置”,伴随AI语音的实时指导,她的动作很快与虚拟教练重合,手机APP同步生成“腰腹激活度80%”的训练数据。 这些日常体育消费场景中的细节,正是“黑科技”深度融入的生动注脚。如今,人工智能、5G、虚拟现实等技术,已从遥不可及的“概念”落地为实实在在重塑体育消费场景、革新体验模式的核心动能。从个人运动的精准指导到赛事观赛的沉浸互动,再到体育场馆的智能运营,“黑科技”正以全链条赋能的姿态,为体育消费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推动整个产业向数智化时代加速迈进。 科技创造全新体验价值 在深圳这座浸润创新基因的科技之都,一场体育场馆的数智革命正悄然铺开。历经5年升级改造,深圳市体育中心已完成从传统场馆到国内“体育+科技”深度融合新标杆的蜕变。 1707个无线网络接入点、4707个5G探头织就“双千兆”网络,数字孪生、人工智能、5G通信等前沿技术全方位渗透——这座可容纳4.5万名观众的现代化体育综合体,不仅重新定义了体育场馆的运营逻辑,更成为展示深圳科技创新实力的重要窗口,为即将到来的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搭建起科技感十足的竞技舞台。 “以往大家去看比赛的时候,在场地内朋友圈总是发不出去,在我们这里基本不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深圳市体育中心场馆智慧化负责人张柱山的话,道出了技术升级带来的直观改变。据介绍,除了网络保障,体育中心还打造了AI安防、AI巡检等智能场景,并构建建筑能耗系统,通过场地智能调控、光储充一体化等技术,实现对场馆的高效精细化管理。 体育消费的核心吸引力源于体验,而“黑科技”通过打破时空限制、丰富互动形式,让体育消费场景从单一走向多元,从被动变为主动。无论是赛事观赛的沉浸感提升,还是个人运动的个性化赋能,抑或是线上消费的便捷化革新,科技都在持续创造全新体验价值。 在个人运动场景中,智能装备让“个性化运动”成为可能。智能手环、手表等可穿戴设备已实现心率、血氧、运动轨迹等基础数据监测,而新一代智能装备更向“精准指导”升级。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介绍,从室内到户外,从专业运动到日常健身,体育器械正以更智能、更适配的方式融入多元化场景,产品也呈现智能化、便捷化、个性化的新特征。 体育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消费体验,更成为拉动消费的超级引擎。数据显示,今年7月在深圳市体育中心举行的2025年国际篮联女篮亚洲杯吸引了超5.4万人次观赛,直接带动周边商圈日均客流增长9.4%,周边餐饮营业额提升21.2%,周边酒店入住率增长9.5%。 推动产业革新 走进由金陵体育匠心打造的金陵体育篮球公园,篮球撞击地面的砰砰声、球鞋擦过地板的尖锐摩擦声,与观众席如潮水般的欢呼喝彩声交织共振,瞬间将现场活力拉满。这片获评“2024年长三角地区体育消费创新场景优秀案例”的运动空间,既是专业运动员角逐第十五届全运会三人篮球正赛入场券的竞技赛场,更是无数篮球爱好者挥洒汗水、切磋球技的快乐天地。 “在这个篮球场内,一套套硬件识别设备可以实现财务数据与运动大数据自动记录分析,打造无人值守智慧化运动场景。”金陵体育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孙军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近年来,我国体育产业持续释放强劲发展动能,始终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以上市公司为核心的产业龙头企业,正凭借技术优势与资源整合能力,积极拓展产业边界,在体育赛事运营、体育用品研发及城市智慧体育场馆建设等关键领域加速布局,推动“体育+科技”深度融合。 例如,在体育场馆运营与赛事服务环节,跨领域科技企业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智慧体育的应用场景。A股市场中,以安防业务为核心的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将其在智能监控、人脸识别领域的成熟技术跨界应用于体育场馆管理;专注于超高清视频技术的当虹科技,则针对体育赛事直播需求研发定制化解决方案,既为观众带来沉浸式观赛体验,也助力体育赛事传播效果提质增效。 孙军介绍,当前,金陵体育围绕“一张网”核心战略,构建了“赛事级智能硬件+云端数据服务+智慧场馆”三位一体的业务布局,形成极具竞争力的产品矩阵。其中,在场馆运营领域,推出以自营球馆为标杆的智慧场馆整体解决方案,集成人脸识别闸机、智能球馆运营管理、智慧视频动作捕捉等全场景功能;此外,还打造了覆盖多元运动场景的智能器材矩阵,其中智慧球架、可视篮板等产品,通过融入智能传感与数据交互技术,为运动者带来更专业的体验。 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田利辉指出,传统体育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技术整合断层与商业模式固化。传统体育企业的转型需以技术整合为核心,通过跨界合作和商业模式创新突破瓶颈,关键在于构建“科技+文化+消费”生态圈,推动产业从单一赛事向全场景生态进化。 释放长期潜力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7万亿元,加快构建现代体育产业体系。其中,《意见》明确,加大体育科技研发和转化力度,鼓励体育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体育用品创新研发中心,开发更多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的体育用品。 “黑科技”之所以能持续激活体育消费新动能,既得益于政策层面的有力引导,也缘于市场需求的持续释放,二者共同构建起“科技+体育”的良性发展生态。企业作为连接政策与市场的关键主体,正通过战略调整把握机遇,推动产业生态不断完善。 在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我国体育器械产业已形成规模化发展态势。目前,全国体育器械生产企业超过6.3万家,体育器械产业产值从2015年的1.12万亿元提升至1.5万亿元以上,增长34%;涌现出一批龙头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的上市公司有8家,累计培育体育器械领域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46家。 “未来‘黑科技’将深度激活需求。”田利辉表示,随着AI、VR、新能源等技术的成熟,体育产业将从“单一赛事”向“全场景生态”演进,为市场创造更多增长点。他强调,这一过程的核心在于以用户为中心,将赛事转化为可持续IP,推动消费从“体验”迈向“生态”,为产业注入新质生产力。 产业龙头企业已提前布局未来赛道。孙军预期,体育科技将迎来多领域的爆发式增长,其中三大方向潜力尤为突出:一是AI运动算法,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成熟,其在运动姿态矫正、个性化训练方案制定、赛事战术分析等场景的应用将不断深化,为体育训练与赛事运营带来革命性变化;二是运动材料技术,轻量化、高强度、兼具环保与防护性能的新型运动材料,将广泛应用于运动装备、场馆设施等领域,大幅提升产品性能与用户体验;三是体育机器人,涵盖训练辅助机器人、场馆服务机器人、赛事保障机器人等品类的体育机器人,将逐步落地应用,推动体育场景的智能化升级。 根据贝哲斯咨询的调研数据,2024年全球智能可穿戴运动设备市场规模达到1324亿美元,预计到2029年其规模将增至2659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达15%,保持快速增长。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企业加入科技赋能体育的行列,“黑科技”将持续作为体育消费市场的增长引擎,推动体育产业向更高质量、更具活力的方向迈进。 (文章来源:证券时报) |
5 小时前
5 小时前
6 小时前
昨天 23:45
昨天 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