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晚间,第一财经记者从百时美施贵宝求证到,该公司已签署协议,出售在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即“SASS工厂”)中持有的60%股权。 这起出售,之所以引人关注,在于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在中国医药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它是中国改革开放后首家中美合资制药企业,最早成立于1982年。 本次出售之前,百时美施贵宝持有SASS工厂60%股权,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以及国药集团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则分别持有30%、10%股权。 对于这次出售,百时美施贵宝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公司将在全球网络内持续协调资源配置,以支持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按计划出售SASS工厂股权,体现了公司对生产战略的贯彻执行,这一战略旨在通过强有力的外部合作来平衡内部资源,从而深化区域战略布局,并确保药物能够长期且有保障地提供给中国乃至全球患者。 百时美施贵宝并非近年来唯一一家在华优化资产布局的跨国药企。 2024年8月,另外一家跨国药企优时比宣布,向康桥资本与穆巴达拉投资公司以6.8亿美元(约合49.26亿人民币)出售公司在中国的成熟产品业务(涉及神经系统和抗过敏),包括开浦兰、维派特、优普洛、仙特明、优泽五大产品及位于珠海的生产基地。 事实上,自2019年以来,礼来、葛兰素史克、武田、辉瑞等跨国药企也进行过一些资产剥离行动,而这些资产有一定的共同性,皆以成熟产品为主。 百时美施贵宝此次出售的SASS工厂,同样以经营成熟产品为主,包括头孢拉定胶囊、对乙酰氨基酚滴剂、氨酚伪麻美芬片、恩替卡韦片、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溶液、盐酸二甲双胍片等产品。 2018年以来,随着中国市场集采政策推进,过了专利期的原研药产品利润已被大大压缩,跨国药企很难依赖销售这些产品在中国市场获得高额回报。 近年来,在中国市场,政府层面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创新类药物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政策,从药品研发、药品审批等环节给予优惠和支持,大力鼓励药企发展创新药。中国医保报销目录也在进行腾笼换鸟,向创新药倾斜。 面对中国市场变化,跨国药企们也在做出应对,转而发力创新药业务,同时向中国市场引入更多创新药产品。 百时美施贵宝方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该公司对中国市场的坚定承诺始终如一,并将在公司“中国2030战略”指引下继续投资中国市场。未来,公司仍将致力于加速引入广泛疾病领域的创新前沿疗法,并全力提升药物可及性。 2020年,百时美施贵宝制定了“中国2030战略”,目标是到2025年加快引进近30款创新产品或适应证;2026年至2030年,将加速引入更多全球创新成果,致力于在中国成为肿瘤学、血液学及免疫学等核心治疗领域的创新领导者。 2024年11月,百时美施贵宝向中国引入了全球首创心肌肌球蛋白抑制剂迈凡妥,也成为该公司“中国2030战略”后在心血管领域获批的第一个创新药物。 2024年12月,百时美施贵宝从艾博兹医药重新获得RayzeBio管线产品在大中华区市场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该管线产品用于针对GPC3靶点的肝细胞癌治疗。 百时美施贵宝是首个将肿瘤免疫治疗药物引入中国的公司,其PD-1单抗O药(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于2018年在中国市场获批上市。O药虽在全球拥有先发优势和丰富适应证,但在中国市场却未能形成规模优势。由于未进入医保,患者需承担高昂的治疗费用,这使得其市场拓展举步维艰。 不过,百时美施贵宝似乎正在转变O药在华发展策略,意欲推动该药进入新一轮的医保目录。今年8月份,中国医保局公布的通过2025年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及商业健康保险创新药品目录调整形式审查的申报药品名单中,O药也位列其中。通过初步形式审查的药品,并不代表着已进入医保目录,还需要经过专家评审、谈判/竞价/价格协商、公布结果这些环节,最终才能被纳入医保报销目录。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
1 小时前
昨天 23:45
昨天 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