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永浩称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的事件不断发酵,引发关注。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称“深刻意识到西贝的生产工艺与顾客的期望有较大差异,没有满足广大顾客的需求与期待”,“将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宣布多款菜品调整为门店现做,10月1日前全国门店陆续完成调整。 这场风波吵吵嚷嚷,尽管参与各方不乏情绪化言论,消费者的态度已然十分明确。 一方面,他们对自己作为消费者应享有的知情权有着坚定的主张。这样的权利主张受到了有关法律的强力支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八条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悉其购买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鉴于预制菜在食材加工、成本等方面与现炒菜存在着差别,因此当消费者走进一家餐厅,其有权知道自己所食用的菜品是厨师现做的还是预制加工的。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消费者认为不应将预制菜和预制加工妖魔化。连锁餐饮企业依赖中央厨房,可以降低食安风险、稳定口味和减少无谓损耗,这在各国餐饮行业里并不鲜见。 基于追求便捷等原因,这一部分消费者实际上并不排斥预制菜本身,他们所反感的是,在自己不知情的情况下,为现炒现做的概念支付溢价。毕竟预制菜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餐饮企业的人力物力成本,如果对消费者隐瞒实情,又利用信息不对称赚取溢价,怎么可能受消费者欢迎?这一点正如部分网民所说,便宜的快餐用预制菜能接受,但价格较高的餐厅,仍然大量使用预制菜就太不厚道了。 网络上的吵架常常以最后遗落一地鸡毛而告终,但这场风波却为餐饮行业提供了难得的转型机遇。 西贝此次调整正是对消费者诉求的一种回应。将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不仅能让消费者看到菜品的制作过程,增加透明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菜品的口感。 西贝宣布拟调整的多款菜品,如儿童餐吃光光牛肉焖饭牛肉酱、儿童餐牛肉饼、猪排烩酸菜,在食客中有一定的知名度,现在调整为“现炒”“现做”,显然更符合消费者预期。而与上游供应商沟通,缩短保质期,也是在回应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食材新鲜度的担忧。 这样的变化与国家层面的监管动向形成呼应。日前,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通过审查,首次提出不添加防腐剂的强制性要求,并拟将餐饮门店使用预制菜的情况纳入信息披露范畴,这意味着未来餐厅是否使用预制菜将不再是遮遮掩掩的秘密。 市场推动的力量往往会大于任何行政推手。人们看到,此次风波更深远的影响体现在整个行业被风波所震动,并由此而推进的透明化趋势。 据媒体报道,随着这场风波的发酵,大批餐饮门店在网上开启了后厨直播,实时展示食材处理和烹饪过程。通过直播技术,将后厨的每一个细节置于公众视野之下,消费者可以亲眼见证一盘肉从生到熟的全过程,可以判断厨师是现炒还是简单加热,这种眼见为实的消费体验,肯定有利于在消费者与餐饮行业之间构建信任。 从这个角度观察,只要真思考、真行动,这场“西罗之争”未尝不是餐饮行业一次改进的机遇。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
23 分钟前
24 分钟前
1 小时前
昨天 23:45
昨天 2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