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北京GDP预计超5万亿!经济增量等于“新增一个海淀区” ...

来自: 证券时报网 收藏 发布:如意潇湘网

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京津冀协同发展迈上新台阶……在9月15日举行的“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发展改革委主任杨秀玲总结称,回顾“十四五”这五年,北京市“十四五”规划各项指标进展顺利,高价值发明专利等指标好于预期,经济增长、全员劳动生产率、服务贸易等指标符合预期,部署的战略任务、谋划的重大工程全面落地,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五年来,北京市经济实力实现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将超过5万亿元,五年的经济增量约1.4万亿元、相当于新增一个海淀区的经济总量。从发展质效看,2024年北京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2万美元,全员劳动生产率44.4万元/人、居各省区市首位,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碳排放等多项指标为全国最优水平。

展望“十五五”期间,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张鑫强调,北京经济发展活力胜过压力,机遇大于挑战。北京市发改委将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首都经济迈上新的台阶。

首都经济“产业有支撑、需求有动力”

在各种风险挑战冲击下,在减量发展背景下,2021至2024年,北京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5.2%。“首都经济在持续承压中走出一条回升向好的曲线。关键在于产业有支撑、需求有动力。”张鑫表示。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从北京国民经济前3大支柱行业看,“十四五”期间北京信息服务业增加值突破万亿、成为全市第一大支柱产业,规模稳居全国首位;北京金融业资产规模超220万亿元、约占全国的一半,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不断强化;制造业向新优化、向高攀升,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165个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显效,2024年集成电路产量较2020年增长51.2%,汽车市场增量部分的新能源渗透率超过50%......

需求是发展的动力。“十四五”期间,北京市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据张鑫介绍,预计2025年北京市市场总消费超过3万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能够突破万亿元。从消费看,新亮点竞相涌现,潮玩、赛事、演唱会等引爆消费活力,2024年全市举办大型活动近2000场、平均每天就有5场活动;前4年服务消费额年均增长超过7.5%、成为拉动消费主引擎。

从投资看,北京市投资结构不断优化,高技术产业投资占比从2020年的9.5%提升至2024年的22.6%、创历史最高水平。“‘十四五’期间,我们的投资可以说是投向了未来发展、投向了城市治理、投向了美好生活。”张鑫说。

积极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

“十四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支持北京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五年来,北京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方面,北京市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保持在6%左右、位居全球创新城市前列,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的成果数量占全国半数以上。产业创新方面,北京打造“人工智能第一城”,累计备案上线大模型158款、全国占比约三成。近200种机器人创新产品在130多种场景实现应用落地。

“现在的北京,已经拥有全球最密集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最多人次的高被引科学家数量、最大规模的科研人才队伍、最具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将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更大贡献。”杨秀玲说。

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支撑下,信息服务业已经成为北京市第一大产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2020年的32.7%提升至2024年的38.8%。现在,北京由人形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物流机器人等构成的机器人产业规模已占全国15%。

“在北京,每天有300多家科技企业诞生,密度超越硅谷。”北京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林剑华介绍,截至2024年底,北京市已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035家,均居全国城市首位。

作为一座创新之城,北京正着力打造更好的创新生态,不断探索新技术、催生新产业、形成新动能。“我们将坚持不懈,始终把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首都高质量发展取得更大成效。”林剑华说。

“北京研发、津冀生产制造”模式不断成熟

“十四五”时期,京津冀三省市通力合作,协同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三地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达到11.5万亿元,高质量发展势头更加强劲;三地GDP增速全部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作用进一步显现。

从疏解非首都功能看,北京城乡建设用地累计减量150平方公里,退出一般制造业企业超3000家,用疏解的“减法”换取了经济结构和空间布局优化的“加法”。

从新“两翼”(雄安新区和北京城市副中心)发展看,4000余家北京来源企业在雄安新区扎根创业。城市副中心发展从有序拉开城市框架向全面提升功能品质坚定迈进,市级机关搬迁基本完成。

从建设现代化首都都市圈看,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区域内就诊可直接享受医保报销待遇、“一卡通行”全面实现,科技成果区域转化效率和比重不断提升,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由2013年的70多亿元增长到2024年的840多亿元、年均增长25%。

“北京研发、津冀生产制造”的产业协同模式正在不断成熟。据北京市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刘伯正介绍,“十四五”以来,北京输出津冀技术合同成交额2308.7亿元,是“十三五”时期总额近2倍,北京科技成果“蛙跳”现象得到扭转。产业协同由原来的转移承接向现在的产业链合作转变,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达到7个。

“无论是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还是产业、公共服务等‘软联通’,都形成了越来越多可感可及的成果。”刘伯正表示,站在协同发展新十年的起点上,我们将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动力,把构建现代化首都都市圈作为抓手,把一体化作为推进方向,把协同创新和产业协作深度融合作为关键支撑,不断强化“一核”辐射引领作用。

责编:叶舒筠

校对:杨舒欣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上一篇:
罗永浩:决定放弃进一步追究西贝!发布时间:2025-09-15
下一篇:
外资,重大利好!发布时间:2025-09-15
相关推荐
热门排行
电子邮箱:624937665@qq.com
客服电话:18890353030
公司地址: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新河街道湘江北路三段1500号A3区北辰国荟5302室

Powered by 湖南聚嘉财经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2025 ruyici.top Inc.( 湘ICP备2024089860号-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