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TK抑制剂治疗失败后,套细胞淋巴瘤患者面临后续治疗选择极少、生存预后极差的困境。”在山东济南召开的我国肿瘤领域顶级盛会——2025年第28届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学术年会上,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蔡清清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PI)之一,报告了由广州麓鹏制药研发的全球首个第四代共价兼非共价BTK抑制剂洛布替尼的关键临床研究结果,为该类患者重构了一条救治防线。该药不仅在套细胞淋巴瘤中表现出高缓解率和良好安全性,也在边缘区淋巴瘤中展现出优异疗效,成为本届CSCO年会备受瞩目的焦点之一。 老年淋巴瘤患者的多重困境 复发难治、化疗不耐受、CAR-T费用高昂 套细胞淋巴瘤(MCL)是一种兼具侵袭性与惰性特征的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老年群体。蔡清清教授在采访中指出,该病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典型,不少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常伴随肝脾肿大、消化道症状和骨髓抑制等表现。更棘手的是,MCL患者虽对初期治疗敏感,但绝大多数终将复发,且一旦经历BTK抑制剂治疗失败,后续选择极为有限。 老年患者因身体机能下降、合并疾病多,难以耐受传统的大剂量化疗或移植治疗。而CAR-T细胞疗法虽缓解率较高,却存在诸多现实壁垒。蔡清清教授提到,“瑞基奥仑赛治疗后的ORR可达81.36%,但费用高昂,需桥接治疗,对患者体能状态要求极高,并不具备普适性。”这使得众多高龄、经济条件有限的患者,陷入“无药可用”的艰难境地。 临床数据表现亮眼 洛布替尼提供末线治疗新选择 蔡清清教授作为主要研究者(PI)之一的ROCK-1研究是一项针对既往接受过BTK抑制剂治疗失败的复发/难治MCL患者的单臂、多中心II期临床试验。该研究共入组61例患者,其中62.3%为MIPI中高危,19.7%为母细胞或多形性亚型——这些都是预后极差的特征群体。 截至2024年12月5日,独立评估委员会评估结果显示:洛布替尼单药治疗的总体缓解率(ORR)达到63.9%,完全缓解(CR)率为19.7%,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7.39个月。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位缓解持续时间(DOR)尚未达到,仍有71.7%的缓解患者持续应答,提示该药有望为部分患者实现较长期的疾病控制。 安全性良好,口服便利 为老年人用药带来新希望 在安全性方面,洛布替尼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最常见的不良事件为血液学相关毒性,但绝大多数较为轻微可控。而3级及以上血细胞减少发生率均低于10%。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与BTK抑制剂相关的心血管风险如房颤/房扑发生率为0%,≥3级出血事件仅1.6%,显示出其高选择性抑制BTK的优势。在安全性方面也取得高于同类产品的特质。 蔡清清教授告诉南都记者,“口服给药方式极大提升了患者的用药依从性,老年患者在家即可接受治疗,无需频繁住院,这不仅减轻了治疗负担,也有助于维持生活质量。”她同时透露,基于该研究结果,洛布替尼用于治疗BTK抑制剂经治的MCL适应症已获国家药监局优先审评,有望很快上市应用于临床。 在边缘区淋巴瘤治疗方面同样显示优异效果 除套细胞淋巴瘤外,洛布替尼在边缘区淋巴瘤(MZL)中也展现出广阔前景。在本次CSCO年会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宋玉琴教授在另一场口头报告中披露,洛布替尼治疗33例复发或难治性边缘区淋巴瘤的客观缓解率、缓解持续时长、无疾病进展生存期等等新药研发核心数据同样亮眼。且同样在入组患者中观察到了安全性可控,未见治疗相关的永久停药或死亡的优异成绩。进一步佐证了洛布替尼在多线治疗失败的B细胞淋巴瘤患者中的广泛潜力。 “洛布替尼单药显示出了非常良好的疗效以及相应的安全性也非常好……我们很期待我们国产的这一款能够一定程度上克服BTK治疗失败耐药的新的BTK抑制剂,能够早日上市,给这一部分的患者带来新的机会。”领导本研究(ROCK-1)的主要研究者,我国著名血液肿瘤领域专家北大肿瘤医院朱军教授如是点评。 据悉,随着该药审评进度的推进和未来治疗线前移的探索,洛布替尼有望重塑我国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格局,成为符合中国患者需求的创新标杆。 (文章来源:南方都市报)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4 小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