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美的海湾中、浩瀚的波浪下,潜藏着“万顷牧场”,只待南粤大地的人们悉心开发。 当下,正值青蟹的热销季节,前日,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吴坤带领团队来到湛江徐闻角尾乡,试图为“南沙青蟹”找到新乐土。同日,第11届广州国际渔业博览会开幕,全球650余家企业与来自82个国家与地区的采购商在广州共商渔业发展新未来;次日,首届迎海渔博会在佛山市南海区开幕,旨在搭建粤港澳大湾区水产贸易新通道。 近年来,广东的万顷海洋牧场正孕育万亿产业,全省海水产品养殖产量增速连续两年创近十年新高,其中海水鱼养殖产量占全国产量近一半。在现代新技术和商业新模式的推动下,在岭南地界延续千年的“择水而居、向海而兴”被赋予了全新的含义。无论是一只小小的青蟹,还是一片巨大的育种“良田”,均可窥见海洋牧场的广阔前景。 一只南沙青蟹的“奇幻漂流” 每年5到8月,南沙的咸淡水交汇处都会盛产青蟹。其中极少数的雌性青蟹,会将体内的蟹黄分解成金黄色的“油”,这些“油”又会“流”到螃蟹身体各处。当整只蟹被“油”染成橙黄色,它就变成老饕们口中的“超级美味”——黄油蟹。只可惜,从青蟹到黄油蟹的自然转化率极低——大约每1000只母青蟹中,只有2—3只能变成顶级黄油蟹,且几乎无法人工控制。因此,黄油蟹物以稀为贵,顶级的“全油”黄油蟹每只价格要上千元。 不过,这种情况有望改变。近年来,吴坤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黄油蟹的“量产”科技攻关:首先,定价值。科研人员通过大量科学检测确定了黄油蟹的营养价值,发现其磷脂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普通蟹高20%左右。随后,研究团队牵头制定并发布了全国首个黄油蟹质量等级团体标准《黄油蟹质量等级评定规则》,建立起规范的品质评价体系。其次,拓苗种。科研人员成功实现人工环境下抱卵蟹培育与蟹苗孵化,相关成果在去年11月的第五届水产种博会上获得与会专家高度认可。再次,高转化。科研人员通过环境调控和营养配备的方式,将膏油黄油蟹的转化效率提升至30%。团队还研发了青蟹多营养层次立体健康养殖模式,进一步提升南沙青蟹的整体品质与风味特征。 ![]() 今年8月,青蟹从南沙“漂流”到湛江徐闻。团队按照“南沙标准”在湛江徐闻开辟了一片青蟹的乐居之地。吴坤说:“角尾乡的水质和环境非常适合青蟹育种。”也是在这里,科研人员繁育出了五只珍贵的“抱卵蟹”。据介绍,一只抱卵蟹可“抱”200万颗蟹卵,最终可“催生”出5万只“蟹宝宝”。按照吴坤的粗略测算,刨去5只“抱卵蟹”在成长和“抱卵”过程中的损耗,估计能产出50万只蟹,市场价值可达数百万元。 ![]() 同时,吴坤还为南沙青蟹牵线跨国“姻缘”,“我们收集了世界各地的优质青蟹,在南沙建立种质资源库,既能用于保种,又能开展育种研究。” 一个水产基地的智能转型 8条循环水车间、3条生物饵料培育车间和4条保温车间中的液氧设备和过滤系统昼夜不息地运转;560平方米的海洋种业工程研发中心内,鱼病检测实验室、产品质量监测中心、成果展示和技术推广大厅内,科研人员忙碌不停……这个看起来像工厂一样的地方,其实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牧场”——海大集团旗下的海泽欣捷胜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被称为“水产育种的远洋舰”。 今年7月,海泽欣产业园在汕尾揭牌投产,构建了从高效育苗、精准标粗到生态养成的全流程科学管理体系和标准化生产周期,实现从“陆地育种”到“海洋养殖”的高效衔接,将建设成为粤东地区规模领先、技术先进的现代海洋种业核心基地。 在海泽欣产业园内,石斑鱼、青蟹、海胆等优质海水品种齐聚其中,在基因选育、分子辅助育种、工厂化育苗、循环水养殖等前沿技术加持下,这些海洋“苗苗”的抗病性和适应性都很强,且生长快速。据统计,这艘“水产育种远洋舰”可实现年产优质海水鱼苗1000万尾、标粗苗800万尾,预计年产出成鱼20万斤,年产值突破1亿元。 “种业”是海大的“独门绝技”,在南美白对虾方面,海大拥有国内选育家系规模最大、遗传多样性最高的南美白对虾种质资源库,已累计向市场提供超过3000亿尾优质虾苗。在草鱼、罗非鱼、生鱼、加州鲈等20多个主养品种上,海大累计供应优质种苗超500亿尾。 在生产端,海大的“工厂模式”展现了海洋牧场“高质高效”的一面。“智能化、绿色化、精细化的工厂化养殖模式,在产业规模、技术研发和运营管理上都已取得成果。”海大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以南美白对虾为例,目前海大已建成10多个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基地,从种苗育繁及生物防控、饲料营养,到养殖过程水生物技术及物理技术应用,实现了养殖过程全程可控。 海大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基地 工厂化养殖有望实现从“靠天吃饭”到“可控生产”的跨越。海大方面认为,在海洋牧场建设的背景下,工厂化养殖与深海养殖可以更好地联动,陆上设施化培育大规格种苗,再通过海水养殖缩短养殖时间,陆海接力,提升养殖效率。 模式创新加快创新链与产业链紧密对接 模式创新正在让海洋牧场的经济价值节节攀高。 在生产端,海大的“工厂模式”展现了海洋牧场“高质高效”的一面。“智能化、绿色化、精细化的工厂化养殖模式,在产业规模、技术研发和运营管理上都已取得成果”,海大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相比传统模式,工厂化养虾年亩产可达6万斤,是土塘养殖的数十倍,相当于节约了50-100倍的土地、160-2500倍的水。通过标准化和规模化运营,养殖自动化和数字化相结合,海大工厂化养殖模式与虾苗品系、饲料营养、动保需求实现精准匹配。 海大方面认为,工厂化养殖代表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一种方向,有望实现从“靠天吃饭”到“可控生产”的跨越。尤其是在海洋牧场建设的背景下,工厂化养殖与深海养殖可以更好地联动,陆上设施化培育大规格种苗,通过海水养殖缩短养殖时间以规避风险,形成陆海接力,提升养殖效率。 ![]() 虾苗养殖户喜获丰收 而青蟹之所以能“远漂”,产学研模式创新是重要动能之一。 南沙华农渔业研究院是广州市第一所渔业领域研究院,在南沙现代农业产业集团支持下,研究院获得了设施安装和租金减免等帮助。这一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特点在于较为明确的产业导向,与一般科研项目相比,有清晰可量化的KPI,例如育苗数量、技术推广培训人次、繁育技术经验成果总结等,都有明确的目标。 多方协同共塑海洋牧场大生意 根据《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发展总体规划(2024—2035年)》,到2035年,全省海水养殖总产量目标为620万吨,海产品加工率提升至45%,预计带动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 要实现“万亿”宏伟目标,区域布局至关重要。根据上述规划,广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布局秉持“陆海统筹、功能协同、错位发展”原则,构建了以“三带二十区”为核心的空间格局。其中,“三带”即陆基全链支撑带、近海生态转型带和深远海规模化养殖带;“二十区”即二十个产业链条相对完整、空间紧密协作、特色化发展的现代化海洋牧场岸海联动发展区。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丁骋伟分析,从区域分工看,广东全省以占全省海上园区面积70%以上的湛江、阳江为主产区;广州、深圳聚焦现代海洋渔业科技研发与国际交易;珠海、汕尾等地积极拓展海洋牧场发展新范式,推动渔旅融合与风渔结合示范。丁骋伟认为,广东可以持续优化区域的产业链协同机制,深化粤西养殖+珠三角研发加工实现深度协作;通过“飞海飞地”模式,如“琼苗粤养”“渔业合作区”等模式,缩短养殖周期,推动大区域接力养殖;建立基础设施共享和数据互通平台、冷链骨干物流基地等。 此外,技术创新同样重要。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湾区经济与产业规划研究所所长、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委员安然认为,广东省海洋养殖业正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着力发展海上新质生产力,以此带动陆域先进生产力下海,“海洋牧场本身就是一个海上智能化综合体系统,以此为牵引,可承载科研机构、企业、人才、项目落地。其中的关键技术突破包括深远海养殖装备、智慧管理系统、种业创新以及绿色能源融合等。” 安然展望,海洋牧场的新增长点集中于鱼蛋白提取物、牡蛎肽、功能性食品等高附加值、精深加工领域;另外,广东也可依托高端网箱、养殖工船、渔业智能化综合体、人工鱼巢等技术优势拓展国内外市场,实现装备与技术输出。“我们还可以畅想,在海洋牧场上,试点使用无人机配送、遥感监测。” 安然认为:“在高端海洋装备制造业方面,推动养殖工船、智能化网箱、水下机器人等装备研发与制造集群形成;在”海洋+“新业态方面,生态保护、智慧渔业、海能海用、数据服务、海上文旅等融合项目将构建多元化的海洋经济生态体系”,安然说,“现代化海洋牧场具有显著的产业链辐射能力,未来有望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引擎。” (文章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 |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1 小时前
4 小时前
4 小时前